仲 磊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南京 210013)
革命歷史題材舞劇作為我國當代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發揮其基本的藝術價值功用,還肩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化主旋律的重要使命。因此,結合時代環境,以觀眾接受為中心思考革命歷史題材舞劇的編創,進一步拓展接受研究、觀眾研究、影響研究,既是舞蹈理論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時代所提出的重要命題。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化強國意識不斷加強,文藝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三化座談會”之后,我國的藝術作品開始趨向于表現一定的時代精神、體現我國多民族百花齊放的民族特色和為廣大群眾所服務從而使作品更加服從人的真情實感。因此,在藝術作品成創作中結合時代環境,以觀眾接受為中心思考革命歷史題材舞劇的編創,讓藝術作品不再漂浮游離于虛幻的神話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世界,而是反映人們的真實生活,讓觀眾能夠從中產生一些共情,看到一些共通,這就為紅色題材作品提供了生長的土壤,再而不斷拓展接受研究、觀眾研究、影響研究,滿足舞蹈理論自身發展必然要求的同時,也提出了時代發展的重要命題。
舞蹈藝術以其獨具的肢體表達能力,可以更深切的傳遞情感。隨著時代的進步,舞劇的編創方法也隨之增加,文藝創作離不開生活,紅色題材作品題材不僅蘊含了思想性、歷史性和敘事性的藝術魅力,更是蘊含著一種情感和精神,反映了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尤其是紅色題材的人物塑造及情感表達,他們引導著當下人們不忘歷史,不忘初心,傳遞著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時日輾轉,人是歷史和敘事的主體,即使社會風貌以及觀眾的文藝訴求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今天的人們依然仰視紅色故事里的英雄,由于藝術家對自我的嚴格要求,對人物形象進行細膩入微的時代化塑造,滿足人們與英雄進行心靈對話和情感溝通的渴望,作品中的李愛云這一形象正是時代化塑造的橋梁,她引領著觀眾穿越時間的洪流,與英雄對話,讓小人物出場,講述大故事。盡管主人公是個社會底層的平凡人,但其心中那份對祖國的熱愛和依戀,凝聚成無盡的力量推動國家前進。編導把宏大主題融進了人間煙火,提升了舞蹈作品的人文氣息。使愛國主義從政治道德律令以個體化的內心情感的方式呈現,生動的“小人物”,寓偉大于平凡。
紅色題材是當代文藝創作的寶庫,其承載著革命歷史和民族英雄的光輝歷程。時代在進步,文藝作品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涌現出一大批關于紅色題材的力作,其中包括許多作品可以在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藝史稱得上永恒經典。是中華民族文藝作品的瑰寶,它們仿佛一圈圈深刻的年輪、一片片鮮艷的旗幟、一陣陣高昂的號角,記錄著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歷史,標示著人類意志攀登的精神高度,激勵著炎黃子孫在民族復興大道上堅定地走向未來。可以說,充沛的精神內涵是紅色題材的獨特標識,經典的紅色題材作品其講述的故事、宣揚的道理,蘊含的精神內涵,打動人心、常演不衰。
抗日英雄李云鵬擔任指導員的新四軍第三師七旅十九團四連的82名官兵,在淮陰劉老莊戰斗中全部壯烈殉國,“……他們同吃人的野獸搏斗了一整天,終以實力懸殊,彈盡援絕,全體遇難……”直到一年之后,李云鵬的家人才得知噩耗,在巨大的哀慟中,李父將其余子女全部改名“二哥叫云昭,三哥叫云彩,四哥叫云彤,五姐叫翠云,而她叫愛云,是敬愛云鵬之意”。為大哥堅貞不屈的精神所感染,知識青年下鄉的年代,李愛云主動申請插隊到大哥犧牲的劉老莊。艱苦的生活沒有磨滅她理想的圣火,插隊三年后,20出頭的李愛云落戶淮陰,一邊辛勤工作一邊守護著八十二位英靈。在革命先烈們時刻保持理想主義氣質和浪漫主義精神,以及不卑不亢、堅韌不拔意志的感召下,原創劇目《我的劉老莊》應運而生,該作品從李愛云的視角切入,看她如何將哥哥李云鵬和四連八十二位烈士的紅色精神傳承至今,可以說,該作品是創作者秉承繼承先烈精神力量,傳承英雄紅色血脈的成果,這正是紅色題材特有的精神力量。
在新時代的新發展下,我們仍不斷的探索、塑造紅色題材的舞蹈作品,是因為這種觀念的上層建筑是有助于人的品質發展的。“紅色題材”的積極意義對于當下來說,無疑是在這樣交織著多元價值觀、人生觀的新時代下的一種引領。我們要以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去不斷地發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以民族團結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舞蹈藝術事業的蓬勃發展,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舞蹈作品要體現出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與時代共同進步,準確抓住時代特征,以人物形象與當代受眾貼合的方法,提升作品的內涵和質量是紅色題材作品愈久彌新的根源。在增強紅色文化時代性方面,舞蹈藝術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舞蹈長于抒情的專業特征,擅長表現人物內心的變化和豐富情感的世界,這有助于創作者們將先烈們優秀的精神與品質,澎湃、直觀地展現給人民。通過情感的傳遞,實現古與今的交匯,讓現代情感與革命情感互融互通,實現紅色題材的時代性體現。
原創劇目《我的劉老莊》取材于李愛云老人默默守護英靈46年的真實故事,作品以細膩的情感空間為主線展現出李愛云的精神寄托,通過李愛云受劉老莊英雄事跡影響的心路歷程,賦予李愛云這個紅色人物形象更多成長性,帶領觀眾走入李愛云的內心深處,讓觀眾更加深刻感受了民族大義在李愛云內心的萌發和積聚,在情感共鳴中體會紅色精神的時代擔當。以現代人李愛云的視角切入,從她的角度回溯戰爭歲月,揭示信念傳承,英魂永駐。作品采用以小見大的手法,以底層的視角和溫情的敘事,表現革命先烈們質樸醇厚的家國情懷,試圖拉近歷史與現實的時間距離、英烈與人民的情感距離。
在寫實手法充斥紅色題材舞蹈作品的今天,人們已逐漸產生了審美疲勞。將描繪重點突出在戰爭的血腥殘酷,通過浴血奮戰的英勇場面,去塑造一個英雄人物的形象,以達到視覺震撼的手段以屢見不鮮。如何從眾多紅色題材中脫穎而出,需要舞蹈創作者們仔細思考。也許當我們追根溯源之后,能夠發現,當今大眾的審美依舊沉浸于作品意境和意象的塑造上,看重作品核心是否能營造出引人入勝的意境,并激發觀眾的自我思考。在作品創作立意上以浪漫主義情懷為創作手法切入點,以現實人物情感空間和虛擬敘事事件空間為語境,意象的展現兩個不同時期人物的情感表達為主線,構架了兩個時期人物崇高的革命信仰,鮮活的人物形象,生動的生活氣息,淡化常態創作紅色題材作品中烽火硝煙的戰爭場面為手段,心理活動的外化以小見大的表達了革命人大愛情懷。
基于以上的分析,在創作《我的劉老莊》時,以紅紗巾這一道具為寓象,予以作品詩意般的美好:一捧紅紗,是哥哥與妹妹血濃于水的情感紐帶,是士兵們思念鄉土的一封家書,是與侵略者對抗的一把鋼槍,更是先烈們不屈無畏的精神符號……或許,描寫戰爭與犧牲不一定要轟轟烈烈的恢宏場面,柔軟的紅紗糅粹了李愛云、李云鵬甚至四連82名官兵內心所有的美好畫面,當一個個幸福、和諧的畫面展現于舞臺,當一張張笑臉綻放在眼前,人們會不斷設問和想象:如果他們都活著會怎樣?如果勝利了會怎樣?如果沒有侵略者會怎樣?……在美夢的映襯下,現實將會顯得尤為殘酷,而這種強烈的對比更令人振聾發聵。
新時代的舞蹈創作需要舞蹈編導本身有定位、有思想,能有融會貫通的能力,有創新的勇氣,有敢于實踐的精神。紅色題材舞蹈作品的發展規律,其核心是符合新時代下的思想要求,一定要給予人民積極昂揚的斗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力量,為人們努力拼搏的前行增添一份動力。由此,編者對新時代背景下的紅色題材舞蹈作品創作提出以下思考。
用舞蹈講述故事并不難,但用舞蹈講好故事并不簡單,新時代背景下的紅色題材舞蹈作品更不能僅僅將創作原點擱置在“講清紅色故事”,而應在創作之初就明確,故事的講述是為了什么?為了給當下的人們怎樣的觸動或影響?讓作品的呈現既講述過去的故事,又能給現在的人以啟迪,既繼承了過去的紅色精神,又符合當前社會價值觀和觀眾的審美需求。講好中國故事,是每個人肩負的責任,舞蹈創作要立足于為社會提供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內涵,只有充滿正能量的作品,才能給人以激發。
舞蹈非音樂中無形意象的具象展開與陳設,音樂非舞蹈中單維度環境的鋪設與渲染,而是相輔相成,情同手足。依作品創作而言,音樂實為舞蹈的情緒展開,而非音樂觸發下的導向創作,據舞蹈的結構與敘事情節產生音樂的寫意性表達,旋律與舞蹈、構圖的并軌推進,共同營造作品的內涵表達,音樂為錦上添花,共生為表達作品而實現其價值。眾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其舞蹈本身不缺乏靈魂,舞蹈借助音樂升華情感,同時舞蹈也賦予音樂的具象表達.紅色題材舞蹈作品的創作中音樂與舞蹈的結合已經不是教科書版及程式化的藝術表達形式,在作品《我的劉老莊》音樂無具象的表達符號,旋律隨舞蹈的展開進行,為刻畫人物形象,營造現實情景與情感空間的表述助力,在意味深長處淋漓展現作品,宛如寫意之畫卷,意境悠遠.
舞蹈創作要立足于中華優秀文化的根基,強調以中華優秀文化精髓引領舞蹈藝術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繼承、創新、發展,引領師生將舞蹈藝術創作自覺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踐之中。《我的劉老莊》是中國紅色文化創作的有益的嘗試,編者希望借由該作品傳達出新的、充滿生機的創作新思路,為紅色題材舞蹈作品的創作探索出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