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小婷 王進祥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浙江寧波 315211)
文化的載體是語言,而可以直接展現文化特色的詞匯即為文化負載詞。文化自身具有民族的排他性,也正因此形成了不同文化及其語言之間交流的障礙。《唐人街探案3》提供的背景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在異國文化中的獨特性,電影字幕中有許多中國文化色彩濃厚的成語或習慣表達。因此對該片字幕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研究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目的論是Vermeer在其作品《普通翻譯理論的框架》中提出的。其核心內容是翻譯目的支配整個翻譯的過程,譯文受眾是決定翻譯目的最重要的評判者。翻譯是在譯入語文化下幫助目的語讀者理解源語言的行為。目的論有三大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以及忠實原則。費米爾認為,這三大原則中,首要原則是目的原則,其余兩個必須服從目的原則。
文化負載詞可以稱為文化內涵詞。這類詞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最能表達文化信息,表現人類社會生活,展現一個民族獨特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語言。文化負載詞又稱作詞匯空缺,即在目的語中不存在可以完整表達源語言內容以及展現文化特色的詞匯。由于存在地域和時代的烙印,文化負載詞具有獨特性。文化負載詞可以分為生態文化、語言文化、物質文化和宗教文化這五類。
《唐探3》主要是關于幾個中國人在日本調查一樁離奇謀殺案的故事。影片使用了很多中國元素且字幕中的文化負載詞體現出濃厚的東方文化和價值觀念。因此這需要一種理論來指導其字幕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而目的論中的三個原則可以最大程度上實現譯文的可接受性,可讀性以及語際連貫性。因此用目的論指導《唐探3》字幕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目的原則是目的論的核心原則。在此目的原則下,譯入語要在其情境中發揮交際作用。
例1:還好我有童子功啦
譯文:Lucky that I have been training since I was little
分析:“童子功”是少林武術的根本,動作復雜,學習難度大,需要從小的時候就開始練習。英文中沒有可以表達“童子功”的詞,因此不可以直接翻譯。譯者采用了意譯法。意譯法是把握文章的總體內容和主旨來進行翻譯。此處譯者忽略了“童子功”的文化內涵,將其英譯成I have been training since I was little。這樣既沒有丟失源語言的大意,又便于目的語觀眾理解影片。體現了目的原則。
例2:難道又是那些妖魔鬼怪
譯文:Are we having a supernatural talk
分析:中國民間一直存在著不少關于妖魔鬼怪這種迷信的傳聞,現在“妖魔鬼怪”用來形容各種各樣危害人的東西或人。譯者采用了意譯法。在認知翻譯觀視角下,意譯法不需要拘束于源語言固有的形式。此處譯者沒有拘泥于源語言,巧妙地將“妖魔鬼怪”總的概括supernatural talk。不僅把源語言的內容簡潔明了地傳遞出來,而且有利于目的語觀眾理解影片。體現了目的原則。
例3:幾番明爭暗斗
譯文:After several rounds of fights
分析:“明爭暗斗”出自馮玉祥先生筆下的《我的生活》:“于是兩方明爭暗斗,各不相讓,一天利害一天,鬧成所謂的‘府院之爭’。”意思是明面上和背地里都在爭斗,形容各懷心思,互相擠對。此處譯者采取了減譯法。減譯法指的是源語言中一些詞匯不做翻譯,但可以在譯文體現出來,即減譯法可以剔除一些無足輕重的詞,使譯文更加暢達自然。但減譯法不能輕易使用,只有當確定減譯的內容不影響源語言的意思時,才可使用。此處譯者遵循了目的原則,將“明”和“暗”這兩個詞不做翻譯。這樣雖然便于目的語觀眾的理解,但影片中渡邊勝和蘇察維為爭奪東京唐人街開發權各用心思,互相排擠對方的意思丟失了,只保留了斗爭的意思。因此,此處英譯為strife openly and secretly更合理些。
連貫原則是指語內連貫。譯文的連貫度會影響到其交際作用。因此,在此原則的指導下,譯者需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以及策略來提升譯文的連貫性與可讀性,增加源語言內容和文化傳遞的有效性。
例4:陰魂不散
譯文:He is persistent
分析:“陰魂不散”出自《歧路燈》,形容壞人壞事已經消滅,但其惡劣影響還在潛移默化地危害著人們。影片中的“陰魂不散”不是其原本的意思。它指的是唐仁他們幾個人好不容易在地鐵上擺脫了泰國偵探,但他又追趕了上來,因此用這個詞來形容他無處不在。此處譯者準確地理解了“陰魂不散”要表達的含義,采用了意譯法。譯者忽略了“陰魂不散”的原意,將影片要表達的含義準確地傳達了出來,保證了信息的有效傳遞。體現了連貫原則。
例5:那片土地的開采權已經十拿九穩了
譯文:The development rights for that area were already in his pocket
分析:“十拿九穩”出自清·文康《兒女英雄傳》。“如此一行,只怕這事例有個十拿九穩也不見得。”指的是做某件事情成功的概率比較大,比喻非常有把握,胸有成竹。譯者采用了替換法。替換法指的是用目的語中同等功能的詞匯替換源語言中不被熟知的詞匯。替換法不僅可以解讀源語言要表達的含義并能保留源語言的表達風格,獲得精神層面的相似,但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文化缺失的現象。此處譯者考慮到目的語觀眾所處的文化環境,用英文中的習慣表達in the pocket替換“十拿九穩”,使得兩者在語義上和語體上的對等,增強了源語言的可讀性。實現了連貫原則。
例6:你個烏鴉嘴
譯文:You are such a jinx
分析:烏鴉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在唐朝之前,烏鴉被人們看作是有預言能力的神鳥。但唐朝之后通常被人們認為是不祥之物。“烏鴉嘴”出自《胡雪巖全傳·煙消云散》:“我變成烏鴉嘴了。”常用來描述某人說話不吉利。此處譯者用jinx(厄運,不吉利的人或事)英文中的常用表達來替換“烏鴉嘴”。兩者的含義在語義上相近,使得譯文在其文化中達到交際的作用。體現了連貫原則。
忠實原則是Nord提出的,指在保證內容和意義表達完整的基礎上,譯者要最大限度地做到目的語與源語言形式和風格上的統一。在此原則中,譯文的忠實與否是由譯文受眾以及譯者對源語言的把握兩者共同決定的。
例7:和平精英五大靈童在此
譯文:Five of us PUGB Ling Tong are here.
分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靈童”即為活佛轉世繼承人。電影中的“五大靈童”只是一個代稱,指的是偵探小分隊,不是其原意。因此翻譯時可以忽略其文化內涵。譯者采用了音譯法。當原有文化中的物象在譯入語中無法找到相應的詞匯,使用音譯法可以不丟失原有的文化色彩。此處譯者將“靈童”音譯成Ling Tong,不改變目的語觀眾對源語言的理解。體現了忠實原則。
例8:世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譯文:The world does not suffer from scarcity but from inequality
分析:這句話出自孔子《論語·季民第十六》中的“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其大意是人們不擔心貧窮,而擔心財富不能公平公正地分配。此處的“患”解釋為擔憂。譯者采用了直譯法。直譯法是指在語言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譯者不僅要忠實于源語言的內容,還要盡量不改變其修辭及句式,即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語言的特點。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時直譯是不可行的。此處譯者過于忠實源語言,沒有正確理解“患”的意思,把“患”直譯為suffer from,造成目的語觀眾理解偏差。此處譯為worry about更顯合理。
例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譯文:Death befalls all men alike.It may be weightier than Mount Tai,or lighter than a feature
分析:這句話出自《報任安書》,指的是人最終還是要離開這個世界,但離開的價值與意義不同。“泰山”比喻偉大,“鴻毛”比喻渺小。此處譯者用了直譯法,將“泰山”和“鴻毛”這兩個意象直譯了過來且保留了源語言的修辭風格。可以讓目的語觀眾更好地了解源語言,弘揚中國特色文化。體現了忠實原則。
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時間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是一個民族知識、價值、宗教等觀念的總和。由于這些復雜的因素,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工作頗具挑戰性。本文在目的論的指導下,分析了《唐人街探案3》字幕中一些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發現譯者考慮到目的語觀眾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在字幕英譯過程中采用了音譯、意譯、替換等多種策略與方法。但其中存在一些問題,如譯文中源語言意義缺失,對源語言理解不透徹等。希望通過這些例子的分析可以明確影視作品字幕翻譯的方法,為字幕翻譯工作者提供一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