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思佳
(浙江理工大學,浙江杭州 310000)
隨著經濟、科技等發展,全球聯系加強,各國間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外國影視已成為人們了解他國文化的主要窗口之一,也是人們休閑娛樂的重要媒介之一。而人們對其的理解,除依賴于人物表演與故事情節外,更在于影視翻譯。而“影視翻譯中最常見的兩種策略就是配音(Dubbing)和字幕翻譯”,前者制成譯制片,后者制成字幕片。“從語言學的角度,字幕翻譯可分為語內字幕(Intra-lingual Subtitling)和語際字幕(Inter-lingual Subtitling)”,語際字幕為“在保留影視原聲的情況下將源語譯為目的語疊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即通常所說的字幕翻譯”。本文研究對象為騰訊視頻字幕片《南方與北方》,劇中保留英語原聲,字幕形式為雙語影視字幕,因此本文研究的字幕翻譯為語際字幕。字幕翻譯直接影響著觀眾的觀感與作品輸出的效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英劇《南方與北方》的字幕翻譯為研究語料,從歸化、異化角度切入,探討其中采用的翻譯方法及其產生的影視效果,以期為影視字幕翻譯提供些許借鑒。
《南方與北方》改編自英國著名小說家伊麗莎白·蓋斯凱爾(Elizabeth Gaskell)同名小說,2004年于英國BBC One首播。該劇為迷你英劇,篇幅短,共4集,主要講述了長于英國南部的女主人公瑪格麗特隨家人搬至北方工業小鎮米爾頓后與紡織實業家桑頓相戀的故事,其同名小說被稱為“工業革命時期的《傲慢與偏見》”。由于該劇背景為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全劇既磅礴大氣,畫面又灰暗深沉,不僅著眼于男女主之間的愛情,也著重展現了工業革命時期的階級矛盾與南北方之間的差異,意義深遠,內涵豐富,深受好評。而其得到中國受眾的肯定與好評也離不開其字幕翻譯的功勞。
1813年,德國翻譯思想家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發表《論翻譯的不同方法》演講,其中提出翻譯的兩種不同途徑,即“要么使作者向讀者靠攏,要么使讀者向作者靠攏”。在他的影響下,美國翻譯理論家韋努蒂(Venuti)于1995年在其著作《譯者的隱身》中提出歸化(domestication)與異化(foreignization)的概念。歸化與異化是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前者要求譯者向讀者靠攏,應以目的語讀者為中心,譯文順暢、自然,符合本土需求;而后者則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以作者或源語文化為中心,保留作者的語言特點或源語文化,使譯文保留異國特色,從而讓目的語讀者靠近源語,了解源語文化。雖然兩種翻譯策略不同,但實際翻譯中并不存在絕對的歸化或完全的異化,兩者既對立又統一,相輔相成。
影視作品是各國文化的載體之一,是文化交流的媒介,但其字幕翻譯受到時空限制,因而翻譯時不僅需考慮異國文化的輸出,也要考慮本土觀眾的觀感與接受度,以實現影視效果的最大化。歸化與異化是字幕翻譯中常用的翻譯策略之一。筆者將在下文從兩者角度切入,具體分析英劇《南方與北方》中運用的翻譯方法,以期以小見大,探尋影視字幕翻譯的方法,提高字幕翻譯的質量。
在《南方與北方》中,其字幕翻譯采用了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其中歸化策略下主要運用了套譯法、改譯法,易于本土觀眾迅速抓取信息,理解意思;而異化策略下則主要運用了直譯法,使得觀眾了解異國文化。
1.套譯法
“套譯法就是在不影響原文語義表達和信息傳遞的基礎上,套用譯語中的固有表達模式如詩歌、習語、口號等,進行翻譯”。該劇字幕翻譯大量借助、套用成語、俗語、諺語等漢語表達進行歸化翻譯,既傳達源文語義,又易于觀眾理解,迎合本土需求,使該劇易為觀眾所接受。
例1.Time nor tide stops for Mrs.Thornton’s dinners.
譯文:桑頓太太的晚宴可是風雨無阻。
例2.That’s what I’d like to do,pack up and leave.The damn strikers’d have no work at all then.
譯文:我就想這樣,拍屁股走人,讓那些工人沒活干。
例3.They think that just by putting their ignorant heads together they’ll get their way.
譯文:他們真以為幾個臭皮匠能湊成諸葛亮呢。
例1至例3均運用了套譯法。例1中,“Time nor tide stops”套譯為成語“風雨無阻”?!帮L雨無阻”出自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指不管刮風下雨,或者發生任何事,事先約定的事情一定會完成。若直譯“time”和“tide”,將句子譯為“時間和浪潮阻止不了桑頓太太的晚宴”,則會造成觀眾一時的理解困惑。而“風雨無阻”既傳遞源文語義,又簡潔短促,符合字幕翻譯要求又易于觀眾理解。例2中,“pack up and leave”譯為漢語俗語“拍屁股走人”。該句出自一位面臨工人罷工的紡織廠主之口,一句“拍屁股走人”將其刻薄、不負責任的資產階級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觀眾也可快速抓取其人物形象與性格,了解當時的階級矛盾與沖突。例3借用了諺語“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并在其基礎上進行了細微變動。譯文既傳達了源文語義,又表現出桑頓太太對預罷工工人的不屑,同時兼具詼諧之感。
2.改譯法
由于英漢語言、文化的差異,或受到翻譯目的、翻譯形式的影響,在對源文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譯者可對源文進行改譯,以便目的語受眾理解。在《南方與北方》中,其字幕翻譯也運用了改譯法,將部分語料進行改譯,歸化處理。
例1.A matter of conscience,I believe.Ah,conscience.That never put bread on the table.
譯文:我想是道德感太強了。道德感。又不能當飯吃。
例2.As I will your father’s memory.He was a good friend to me.
譯文:作為對你父親的記憶。他是我的忘年交。
例1、例2均運用了改譯法。例1中,字幕翻譯將英國人習慣的“bread”改譯為中國人習慣的“飯”,既可表示為真正的食物,也可引申理解為生存手段。故而將其改譯為中國人習慣的另一主食“面食”則不合適,而將其譯為“飯”則更易于觀眾理解源語語義,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癮 good friend”本意為“一個好朋友”,而在例2中,其被改譯為“忘年交”。該句為桑頓對瑪格麗特所說?,敻覃愄氐母赣H是桑頓的老師兼朋友,兩者存在較大年齡差。因此將“a good friend”改譯為“忘年交”恰到好處,既符合劇中兩者的關系,又采用觀眾熟知的語言,簡潔有力,便于觀眾理解。
除了運用套譯法、改譯法,該劇字幕翻譯還運用減譯、轉換等翻譯技巧對部分語料進行了歸化翻譯,使譯文貼近本土觀眾,易于觀眾理解,以目的語觀眾習慣的表達方式傳遞源文語義,提高該劇接受度。
異化翻譯要求譯者盡可能保留源語的語言特點與文化。《南方與北方》字幕翻譯中也采用了異化翻譯,其中主要運用了直譯法,對源文進行直譯,保留了異國特色。
例1.In God’s name,stop!
譯文:看在上帝的份上,快停下!
例2.Been visiting the old dragon?
譯文:去拜訪那老龍女去了?
例1、例2的翻譯采取了直譯法。例1出自瑪格麗特之口。面對罷工工人的暴亂、警察即將到來對工人處境的擔憂以及出于對桑頓的擔心,瑪格麗特向工人喊出了這一句。英國信奉的宗教為基督教,上帝為基督教的最高神。此處采取直譯,既傳遞出英國的宗教文化,又表現出女主擔憂的心情。此外,語料中的“Devil”也被直譯為“撒旦”。近年來,隨著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加強,西方宗教文化已漸漸傳入我國,為人熟知。因而此處運用直譯法較為恰當。例2為桑頓紡織廠一位女工對瑪格麗特所說之話,當時瑪格麗特剛拜訪完桑頓太太,而此處“the old dragon”正是指“桑頓太太”。與我國“龍”的神化不同,在西方文化中,“龍”是兇惡的形象,將其直譯為“老龍女”既表現出了女工對其的不滿,也顯示出兩者間的階級矛盾。
英劇《南方與北方》深受好評,部分程度上得益于其字幕翻譯。該劇字幕翻譯同時采用了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并運用了不同的翻譯方法進行處理。歸化策略下主要有套譯法與改譯法,異化策略下主要為直譯法。立足本土受眾,影視字幕翻譯越來越呈現出歸化翻譯趨勢。以本文研究語料為例,歸化翻譯遠多于異化翻譯,然異化翻譯仍不可棄。影視字幕翻譯仍需結合歸化與異化策略,在考慮文化輸出時,也要考慮受眾的觀感,以實現影視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