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琪
(安徽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合肥 230000)
漢語中有大量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詞語,即漢語文化負載詞,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因此漢語文化負載詞所承載的文化含義更為豐富多樣。口譯本身就在兩種不同的語言間起到橋梁作用,促進溝通,意在讓不同語言使用者能夠互相理解對方的意思,漢語文化負載詞的處理因而成為口譯工作中的一大難點。該研究從釋意理論視角下,通過分析中外交流大會上的口譯實例,探討譯員在交傳中采取的翻譯策略,以協助譯員更好處理漢語文化負載詞。
口譯與筆譯同樣都是實現兩種語言之間的轉化,即將源語轉化為目的語,且兩者都是將源語所承載的信息內容、意義、目的、外在格式等加以傳達,但是相比較而言,筆譯工作者有較為足夠的時間來選擇最恰當的翻譯,以最大可能地呈現出譯者滿意的表達,而口譯注重即時性、現場性,要求譯員在短時間內精準傳達發言者的話語含義。因此,口譯并不要求譯文辭藻華麗、生動巧妙,而是復述原文的要點信息,準確傳達關鍵詞語的含義。
由于各種國際交流大會上的參會人員并不一定對中華文化熟知,也未必都能夠理解文化負載詞及其所具有的中華文化內涵,因此這給會議的口譯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大會現場的口譯工作要尤其注重運用釋意理論,注重傳達源語言的內在含義而非表面形式,注意脫殼處理,取其意再傳其意。
釋意理論認為“翻譯即釋意”,也就是說翻譯并不是單純地實現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轉換,而是要擺脫源語語言的外殼束縛,進行脫殼處理,然后提取原語中的含義,再將其內在含義傳達給聽眾。釋意學派認為,語句的意義是翻譯的核心問題,它是在話語消失后唯一能夠存留下來的內容。塞萊斯科維奇是釋意理論的提出者之一,他強調翻譯的對象并非信息的語言本身,而應該是信息的內容及其所傳達的含義。在此視角下,塞萊斯科維奇和另一學者勒代雷提出了以“脫離源語外殼”為核心思想的釋意理論,并表示翻譯主要分為三大步驟:理解原文的含義、脫離源語外殼、用目的語重新表達該內容和情感。
林語堂先生曾講過:“譯者對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無字字譯出之責任。”秉持“脫離源語外殼”的翻譯原則,譯者對漢語文化負載詞這一難點的處理方式會更加統一系統,尤其是口譯時的難度有所降低。
文化負載詞即承載了某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的詞語和習語。文化負載詞的民族特色很鮮明,與該民族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風俗人情、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密切相關。中華文化底蘊豐厚,因此漢語文化負載詞的意義則更為豐富。另外,翻譯是實現兩種語言之間的相互轉換,而兩種語言又各自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也需要對語言所承載的不同文化進行轉換。可是,不同語言中的文化負載詞本身就缺少一一對應的翻譯,相當于語言轉化過程中的空缺項,因此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本身就是一大重難點。
漢語文化負載詞可以大致分為幾大類,包括三字格、四字格、典故類、詩句類、俗語類和新詞語類。對于各類的漢語文化負載詞,我們可以采取稍稍不同的處理方式并進行積累。
釋意理論認為翻譯是借助語言表達之手,來傳達語言本身的交際意義,以實現促進溝通的目的。在這個視角下,譯員在交替傳譯中遇到漢語文化負載詞時,其首要任務是進行脫殼處理,即首先準確理解源語言的內在含義以及發言者所想表達的目的,再將其整個含義轉化為目的語,傳達給觀眾,在這個過程中不受源語言的外在形式等束縛且盡量使目的語符合聽眾的表達習慣,以促進雙方順利溝通。當然,如果能在交替傳譯的過程中極好地傳達了文化負載詞的內容含義以及文化意蘊,做到功能、內容和形式上的基本對等,則可以說是上乘的口譯。然而,會議口譯的現場性給譯員的反應時間極為短暫,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難度又較高,譯員需考慮到雙方的文化差異和語言表達習慣,因此譯員更加需要學會運用釋意理論,在短時間內盡可能更好地達到會議口譯的目的,即翻譯達意,完成雙方的順利溝通,讓講話者與聽眾之間互相理解。
很多中外國際交流大會上的語言既簡練又生動,引經據典且邏輯性很強,會上常用三字格、四字格成語等漢語文化負載詞,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特色,以傳達中國文化。此處引用下列幾個典型案例,我們將對譯員的現場會議口譯實例進行評析。
例1.在這個團體中,我們要做到休戚與共、同舟共濟,而不能獨善其身。
譯員:Rather than each minding our own business in the group,we should rise and fall together and help each other as passengers in the same boat.
評析:漢語四字格讓語言既簡潔干練又內容豐富,且多個四字格的連用朗朗上口,語調悅耳,具有極強的音樂性。對于交替傳譯而言,譯員在短時間內準確把握四字格的含義并轉化為目的語并不輕松,此處譯員進行了脫殼處理,抓住四字格的內在含義并采取釋義的方法,尤其是對于“同舟共濟”和“獨善其身”的處理,并不需對四字格的背景文化進行解釋,而是緊緊抓住其在特定語境下的含義,準確轉化為目的語。而對于“休戚與共”的翻譯,譯員采用了歸化的譯法,脫離源語言形式上的束縛,轉化為英語中更加常用的表達方式rise and fall together,這種對目的語的駕馭也能體現出譯者的高水平。
例2.我們愿意投桃報李,每當朋友陷入困境時,我們從來都不會袖手旁觀。
譯員:We are always ready to reciprocate acts of friendship and kindness from others.When our friends are in distress,we never sit by and do nothing.
評析:“投桃報李”意為“他送給我桃子,我拿李子回送給他”,用來比喻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東西。譯員準確抓住該四字格的含義,并準確結合語境加以傳達。“袖手旁觀”的口譯更是簡潔明了,非常符合口譯的特點,這樣的信息傳達既快又簡潔易懂。對于這類四字格,譯員不是機械地堆砌字面意思,而是傳達語言整體的含義,很好地運用了釋意理論。
例3.在朋友遇到困難時,我們愿做及時雨,我們愿與朋友同舟共濟、攜手共進。
譯員:When our friends are in trouble,we are willing to be a friend in need,a partner you can count on and make progress
together in times of diほculty.
評析:這句中的亮點是三字格“及時雨”,譯員仍然是采取釋意口譯,將其巧妙地轉換為a friend in need,符合英語的習慣表達,讓英語母語者輕松明白其含義。“及時雨”是指應時的好雨,也可用來比喻緊急關頭解救危難的人或事物。譯員沒有對三字格的表面比喻含義進行解釋,而是直接傳達為貼近英語習慣的表達方式,簡潔易懂。更重要的是,譯者沒有受到源語形式上“三字格”的束縛,而是取其意,譯成了短語。同樣的譯法也用在了四字格“同舟共濟”上,忽略掉其本身含有的比喻意義,直接脫殼處理,取其釋義,再融入句子中,與“攜手共進”完美融合,毫不突兀,也絲毫不啰唆,譯者在會上的靈活處理和快速反應值得借鑒。
例4.信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道不遠人、人無異國”的寄語,讓大家很感動。
譯員:The touching verses“Though we live in different lands,the same moon and sky make us one”and“United by the same humanity,we forget our nationality”are written on the letter.
評析:“道不遠人、人無異國”意為擁有相同的道義,則不會因為國家的不同而產生距離,即不同國家的人不應該排斥,而應該一視同仁、共同努力。雖然這句名言或許不完全屬于漢語文化負載詞,但是在處理上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譯者抓住源語的含義并將其進行目的語轉化,在這句譯文中值得注意的是humanity和nationality的對應,形成押韻,朗朗上口,這句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處理值得我們語言學習者品味。
漢語文化負載詞具有極為豐富的外延和內涵,給口譯工作帶來了很多困難,譯員處理起來并不容易。漢語文化負載詞的處理是漢譯英的一大難點,也是口譯學習者學習中的一大重點。該研究以國際交流大會的現場口譯為實例并加以分析討論,結合釋意理論,可以得出交替傳譯中漢語文化負載詞的口譯方法是以意譯為主,先準確理解源語言的含義,不拘泥于其形式,將源語言進行脫殼處理,再將其內容和情感轉化為目的語,并且在轉化為目的語的這個過程中,歸化是較為常用的策略,以便于聽眾更好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