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潔
(廊坊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河北廊坊 065000)
20世紀20—50年代,《曲式與作品分析》科目以“翻譯西方著作”為主,如蕭友梅于1934年在《音樂雜志》中提出要研究西方的對位法、曲體學等;隨后,繆天瑞先生于1948年和1949年分別編譯出版了美國理論家蓋丘斯的著作《音樂的構成》和《曲式學》。20世紀50—80年代,《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受蘇聯音樂學科影響至深,主要體現在對曲式學的內涵以及功能的認知上。例如,蘇聯音樂理論家鮑里斯·阿拉波夫“在中央音樂學院講授的‘音樂作品分析’課程中提倡定性話的音樂分析方法”。20世紀80年代至今,國內學者大量翻譯、編譯西方有關“曲式與作品分析”學科的論著,并逐步形成學科學會及不同的流派。當前,審視高師《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體系的現狀并提出相應優化策略,對于推動高師音樂教育的發展、建構合理的高師音樂課程體系十分重要。
《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是我國各大音樂院校、高校本科音樂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之一,也是音樂專業各方向碩、博士研究生入學必考科目之一。筆者就當前《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在我國高師院校的現狀調查,分別從教學內容、教材、受眾學生、考核形式等方面做以下分析。
從名稱上來看,《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主要涉及曲式分析和作品分析兩部分。前者是理論基礎,學生通過學習可掌握音樂作品的基本曲式結構、分析方法;后者是目的,學生具備分析作品的能力后,可進而提高他們的音樂感悟力,使其更為深入地了解音樂作品,為音樂的演唱、演奏及日后教學提供幫助。在曲式分析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按照教材由簡至繁的順序進行刻板教授,一味選擇符合某種曲式的譜例進行教學,忽略作品的時期、音樂風格和學生所學專業等因素,使學生不能完全理解作品的創作邏輯和深刻內涵。而在作品分析教學中,一方面選擇的譜例大多為非實踐曲目,脫離高師學生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課程設置的內容大多選擇“共性寫作時期”的作品,涉獵西方20世紀至今的作品和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作品較少。
教材是高師《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最為重要的教學要素,而高等教育體系中并沒有專門針對高師院校《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的教材。況且,已有的教材內容并不一致,教材與教材之間存在概念模糊,具有分歧,甚至出入較大。此外,大多教材理論性較強,概念龐雜繁蕪,缺乏體系,并沒有考慮高師學生的具體情況;或者用于作品分析教學的譜例較少,無法滿足教學需求。
《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與和聲、配器、復調課程屬于作曲技術理論四大件,理論性與技術性較強。首先,高師院校的學生多為師范類,尤其是聲樂、民樂類學生在音樂理論方面較弱,這就使學生聽課積極性不高,缺乏課堂活力。其次,在《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前,學生需要掌握和聲、樂理、西方音樂史等基礎課程,高師院校學生將來大多成為中、小學教師,過強的技術理論并非他們所需要的知識。因此,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就業方向,《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的內容才更為合理。
高師《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的考核形式比較為單一,主要以試卷考試來實現。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對1—2首鋼琴作品的曲式結構、作曲技法、藝術風格等進行分析,學生需要繪制樂曲的結構圖示并寫上描述性文字。這樣的考核方式,既無法檢驗學生的音樂分析能力,也不能不能體現學生的音樂演奏、表演等實踐水平。
課程內容、教材、學生和考核方式是教育教學的關鍵環節,他們決定了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分析高師《曲式與作品分析》教學在以上環節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在以后的教學中因情施策,有利于提高該項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音樂人才。
為了提高高師《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的教學質量,針對上述提出的問題,筆者試圖從高師《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的內容體系、課程形式和考核方式三方面提出可行并有效的優化策略。
其一,基于我國中等音樂教育要求和音樂教師職責制定《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體系內容,為教學奠定基礎。中學音樂教育是普及性的基礎音樂教育,涉及面較廣,在教學內容上具有全面性和綜合性。在《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的設置上,可與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內容相結合。在講授各類曲式時可由簡至繁、循序漸進地選擇譜例,諸如選擇學生可以演唱、演奏的作品或者選擇中、小學課本中出現的作品。同時,這些作品應多為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涉獵不同音樂形式,諸如贊美詩、搖滾樂、嚴肅音樂、電影音樂等。高師的《曲式與作品分析》應以此為基礎進行舉例教學。
其二,基于高師的教學目標有層次地制定《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體系內容,為教學拓寬視野。在保證全體學生對基礎知識內容掌握的同時,課程需要增加拓展內容,以此為學生拓寬視野。《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選擇從古典時期至20世紀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作曲家與音樂作品展開深入研究與分析,不僅對“共性時期”曲式結構進行研讀,也應涉獵20世紀的音樂,了解非調性時期作品的音樂構成方式。除此之外,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提升學生對西方音樂的鑒賞、解讀、分析、評介與實踐等綜合能力為目標,以期培養綜合型音樂人才。近年來,高師院校考碩、考博的學生逐漸增加,《曲式與作品分析》又是所有音樂考生升學必考科目之一,該課程也應該為部分學生繼續深造奠定基礎。
其三,基于區域性、民族性等音樂特色制定《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體系內容,為推廣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做貢獻。我國每個民族、區域都有著自己的音樂,涉獵器樂、民歌、戲曲等,內容豐富、種類繁多。高師可根據本地區音樂特色在《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中增加部分內容。如河北地區較廣,各個地方的民歌風格差異較大,在東、西、南、北不同地區都具有鮮明的風格特征。在這其中,張家口、承德等北部的少部分草原地區的民歌風格傾向于牧歌,諸如《跑關山》;還有一些如《小放牛》《放風箏》等反應冀中平原地區人民生活氣息的民歌;又如受到山西拉花和河南墜子影響的邯鄲“武安落子”,曲調多為說唱風格,具有強烈的口語性。在河北省的高師《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中加入河北地域風格音樂作品分析,從調性特點、音樂結構、風格形式等方面進行研究,為推廣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做貢獻。
綜上,在優化過程中,需要組織教師基于我國中等音樂教育要求和音樂教師職責、基于高師的教學目標、基于區域性、民族性等音樂特色三方面編寫適合高師學生的相關教材。在探索中,通過教學實踐,逐步確保曲式教材能夠符合學生需求和發展現狀。
其一,注重曲式原則與音樂賞析內容結合。《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以掌握簡明扼要的曲式原則,注重與音樂賞析內容結合。可按曲式原則對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進行賞析,即使同一曲式原則在不同時期的作品,作品的組成邏輯也不相同。此外,可在課程中選取流行曲目結合曲式原則進行賞析,加強學生對各種類型音樂的鑒賞、解讀、評介能力。
其二,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課程需要嘗試將音樂實踐與小組研討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在曲式分析與實踐過程中深入音樂作品,并在研討過程中加深音樂文化認識。更進一步來說,課程需要加強學生演唱或演奏各種類型曲式原則的音樂作品。一方,面了解曲式原則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以此提高演唱或演奏作品的水平;另一方面,演唱或演奏實踐也會加深學生對不同曲式類型的認知,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其三,注重課程之間的交叉、滲透。課程并非孤立存在,需要注重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特別是作曲技術理論的其他課程。應當將曲式課程與和聲課、復調課、配器課等相互滲透,諸如課程可對規定的曲式原則進行作曲、編配,甚至學習MIDI軟件將作品制作出來,以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并以此調動學生學習該課程的主觀能動性。
其一,課程以傳統卷面考試為基礎,正確完成曲式結構圖示的繪制以及有邏輯的文字分析,考核學生分析作品的基本能力。傳統卷面考試是考核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的重要方式,學會繪制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圖示并運用文字闡述,一方面為畢業論文的撰寫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也為需要參加考研的同學提供幫助。
其二,課程以課堂研討、演講為輔。在教學進行時,教師在保障教學模式多變性和靈動性的基礎上,定期安排研討主題并分組,學生選擇一部或多部作品,自行選擇角度進行介紹、賞析以及評介,并做成PPT文件進行展示,以此鍛煉學生的語言邏輯與表達能力,也進一步為畢業論文寫作與答辯奠定寫作、分析、演講的基礎。
其三,在卷面考試和課堂研討、演講考核的基礎上,增加作品實踐能力的考核。根據課程中所學知識創作新的作品,并演唱或演奏學生課程中創作的新作品,開設小型的音樂會。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邀請學科內的專家來校開展講座活動,借此機會對學生的新作品進行評介。以此,使得學生對《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具有更深層的認知,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
綜上所述,筆者針對高師《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內容體系、課程形式和考核方式三個方面闡述具體優化策略,以期建構符合當下需求的高師《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體系,進一步推動高師音樂教育的發展。
在高師《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的教學中,課程內容體系決定了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生的問題,課程形式決定了教師怎樣教和學生怎樣學的問題,課程考核方式決定了教師教的質量和學生學的效果的問題。針對以上三者的優化策略,對促進高師《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體系的發展,更好地滿足現代高師音樂教育發展需求,以及培養素質過硬的中小學陰雨教育人才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