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麗
◆摘? 要:隨著現代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立德樹人已成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美育教育的重要載體,音樂課程本身就具有獨特的育人優勢。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不僅能夠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音樂素養,還有助于學生與音樂作品產生共情,從而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基于此,本文圍繞音樂課程教學,探討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關鍵詞:音樂;德育教育;滲透策略
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音樂能夠為他們創造情感抒發的平臺,但隨著年級增加,加之受應試教育影響,音樂課程逐漸被邊緣化,更甚至音樂課成為學生的自習課,其育人價值被不斷削弱。而音樂可以幫助學生抒發情感,提升審美水平,是形成健康品格、健全身心的重要載體。隨著核心素養理念不斷被提及,音樂學科育人功效被認可,對此教師必須要善于挖掘教材所蘊含的素材,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德育,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激發學生愛國情懷。
一、依托歌曲鑒賞 激發愛國情懷
在音樂課程教學中,鑒賞是極為重要的環節,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的重要手段。在音樂作品鑒賞中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在作品欣賞過程中表達出自己的所感所想,從而與作品達成情感共鳴,為審美教育的開展奠定基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例如,在開展《祖國頌》欣賞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播放歌曲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同時也可以邀請學生分享自己的聽后感,通過近年來祖國的發展變化,讓學生產生自豪之情。又比如在欣賞肖邦《C小調練習曲》時,則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創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祖國的喜愛。總之,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可以實現潛移默化的效果,為德育滲透創造了機會,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思維。
二、創設教學情境 傳承傳統文化
隨著新課程的持續推進,課堂教學模式發生巨變,教師必須要摒棄以往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積極引入新的教學方法,為課堂教學注入活力。對此,教師可以通過組織開展趣味“講課”活動,讓學生輪流演唱民歌、童謠等歌曲,并由學生介紹自己所唱歌曲的背景、風格、旋律特點等。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立足學生學情,給予學生足夠的選擇空間。而為了確保講課活動有序開展,在課前還可以適當布置小組任務,讓學生通過網絡、報紙、書籍等渠道搜集民歌相關的資料,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民歌的了解,以防止學生在“講歌”活動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過為學生創設“講歌”情境,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活力,改變了以往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學生興趣激增,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明顯提升,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領域,同時也為傳承傳統文化奠定了基礎。
三、深挖音樂作品 培養學生優良品質
在音樂教學中,很多教師都非常重視學生技能技巧的培養,但卻忽略了學生對樂曲本身的理解,使得學生根本無法感知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及所散發的魅力。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關注樂曲本身,深入挖掘樂曲中的故事人物,通過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生活經歷以及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分段掌握樂曲作品[2]。
例如,在開展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作品賞析時,我就向學生介紹了盲人阿炳的一生,從而感受作者創作音樂的艱辛,學習其不畏艱難以及堅定的理想信念的高貴品質。如在欣賞嗩吶獨奏曲《百鳥朝鳳》時,介紹民族樂器嗩吶的發展及現狀,告知學生這門樂器因后繼無人,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從而激發學生主動肩負起傳承文化的重任。又比如在學習《夢幻曲》作品時,我就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了解作者舒曼的一生及創作背景,嘗試自主分析作品的風格。當學生掌握相關信息后,鼓勵學生想象樂曲所描繪的場景,并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現實生活,感受樂曲中所描述的兒童所向往的生活,體會如今安逸生活來之不易,從而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總之,教師要深入挖掘作品元素,讓學生與樂曲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美好情感的渲染下,形成對生活充滿希望、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四、巧借課外實踐 升華道德素養
在音樂課程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僅要發揮好課堂主陣地作用,同時還應積極借助課外實踐活動,營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生活,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對德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多種多樣的音樂活動,如歌詠比賽、音樂會、文藝匯演等,通過音樂藝術形式,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充盈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在實踐中實現情感升華。
例如,在文藝匯演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舞蹈節目動作、造型設計,讓學生自主開展排練,給予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而學生通過參與節目設計、編排,不僅有助于個性培養,還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此外,通過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交圈中,感受團隊協作的重要性,淡化自我表現,真正意識到在集體中個體與群體之間的依存關系,從而樹立起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高尚品質。這樣的方式符合中學生不甘落后、喜歡競爭的性格特點,通過活動亦能鍛煉學生膽量,培養學生自信,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盡早實現“五育”并舉。
五、結語
對于音樂教師而言,必須要意識到學科的育人價值,明晰音樂與德育關系,深入學科教學,挖掘德育元素,與課堂教學充分結合起來,在培養學生音樂興趣的同時,傳遞正能量、弘揚傳承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當然,如何德育滲透是一項持續性工作,還需要我們在實踐教學中不斷摸索、積累和總結。
參考文獻
[1]陳永全.高中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實現路徑[J].讀與寫(教師),2019(12):0252.
[2]向麗.以美育人:初中音樂課程德育功能的滲透路徑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000(00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