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剛剛涉足社會的學生缺少社會生活經驗,沒有養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更缺乏自覺踐行社會責任的行動,如果我們在學生在校期間對其這方面加以培養,將學生自我成才的理想、個人命運與社會發展、國家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把學生培養成為受社會歡迎的合格人才,才能很好地為社會服務。
◆關鍵詞:社會責任;教育實踐;集體觀念;崇高信念
案例:16汽車專業實習生楊某等4人,原計劃在蘇州某企業頂崗實習一年。實習期間上半年實習生活補助每月600元,下半年生活補助800元。一年畢業后轉正,簽訂勞動合同。該4名學生實習到四個月時不跟企業申請,擅自離職到上海自找工作。臨行還將同宿舍他人財物帶走。后了解,他們認為在實習生活補助低,想找一份工資收入高的工作。
一、案例分析
這四位實習生的表現應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實習期間,有不少這樣的實習生實習目標不明確,眼高手低,站著這山望那山高,片面追求實習期間的補助,而不是想到自己能夠在企業習得多少知識,夯實自己的職業技能,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積累工作經驗,個人期望值過高,不能正確評價自身能力,沒有長遠職業規劃;缺少耐心和毅力。
從一個側面說明,部分實習生責任意識差,對自己,對企業,對家長,對工友缺少應有的責任感,一心只想著自己的利益,還沒有對自己進行正確的角色定位,做為一個“準職業人”,或者說即將走向社會的人,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發展的過程中,所應承載的社會責任,忽視了企業的發展,家長的期待,工友的感受而一味的很自私的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自己的個人喜好和需求,如果在這樣的不負責任的思想支配之下,對他們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是極其有害的。實習生的這些現狀,也引發了我們德育工作者的 一些思考,只有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在實習生參與實習的過程中給予適當教育、幫助和指導,既有利于下階段教學的開展,也有利于實習生在踏上工作崗位后角色的順利轉變,從而盡快適應職場生活。
二、責任意識問題產生的原因
1.自我意識濃重、個人責任淡化
一些學生平時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自己,只求權利,不盡義務,希望別人尊重自己,卻不能以禮待人,對社會要求過高,對自己要求低;以個人為主體,注重個人奮斗、個人發展,集體和協作觀念、服務和奉獻精神不足。 在社會活動中,只愿當主角,而不愿當配角,不愿做重復性、輸出性工作,總擔心自己被埋沒、被大材小用,把個人得失看得過重。
2.公德、紀律意識低下,角色責任弱化
作為新世紀青年學生,學會知識、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是他們的主要任務和責任。然而,一些學生在父母過多的呵護中成長,習慣了只知索取,不知付出,他們不知道怎樣對自己負責,更談不上對他人、對社會、對企業的責任感。他們在學業上對自己沒有要求,每天在學校混日子,上課睡覺;對學校缺乏應有的責任感,不關燈、不愛護公物、不愛護環境整潔;對供職的企業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對企業的發展漠不關心,稍不如意就不打招呼,拍屁股走人。
3.學生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錯位
部分學生因曾長時期受家庭關懷,形成了對自己及對家庭的明確而強烈的責任意識,并隨著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加以強化,但因其認知水平的局限及社會交往的局限,使之在入學后并未將責任意識的內涵、外延得到擴大和深化,不能把社會責任和個人責任統一起來。遇事“個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這種缺乏社會責任的責任意識,過分強調自我的人格缺陷,導致青年學生責任意識的狹隘和近視, 以物質享受的多寡為自身的價值取向,自私自利。擺不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當二者發生利益沖突時,更多的強調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拋棄社會責任。
三、提升學生責任意識的幾點思考
1.用崇高信念、遠大理想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意識。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會責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動力,社會責任感是實現理想的條件。培養社會責任感就要從具體工作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具體的活動中培養。作為一個社會的一份子,每個人既享有一定的權力,又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既從社會中獲取,又要為社會奉獻。權力與責任和義務是統一的。沒有無權力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力。不講責任和義務的思想是錯誤的。作為德育工作者,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增強他們的道德使命感。在新的形式下,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的人,有科學文化知識和開拓能力的人,有志向、德才兼備的人”為目標。根據青年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教育學生要學會關心他人和社會,要學會共事和正確處理各種矛盾,學會正確辨別是非,明確所擔任的責任;要堅持義利統一的價值導向,當不同利益發生沖突時,要顧全大局,先公后私,自覺使個人的局部的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堅持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通過為社會提供有效服務,來換取自己的應得之利。
2.用集體觀念、團隊精神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意識。
集體主義能夠培養當代青年學生的人生態度,能夠激勵人的社會責任意識。集體主義是以社會主義集體為價值目標,以個性發展為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體與個人的利益關系,增強個體的主人翁責任感,然而個體對社會,個體對他人的責任離不開人的自我責任意識。個體對自我的責任意識,是個體對社會、對他人有責任感的內在基礎。很難設想,一個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能為社會、為他人負責任。自我責任意識,意味著個體的自律,和對善的追求。每個成員應該發揚團隊精神,培養集體觀念,自覺承擔責任,履行義務。逐步培養自己作為一個集體成員的責任心,盡到自己的責任。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責任意識,啟動了他的內力,才能進一步上升為社會責任意識。
3.用誠實做人、守信辦事推動學生踐行社會責任。
誠信屬道德范疇,是一條做人的基本原則,是人與人進行社會交往的重要砝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對人的誠信要求越來越高。維護誠信的最佳辦法是讓每個人不講誠信的行為,都在個人信用史上留下污點,使不守信用者意識到不守信用的代價在一生當中難以承受。在誠信時代,就是讓守信用者享受誠信的回報,讓不守信用者自食苦果。
4.用豐富多樣、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引領學生。
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14】8號),文件指出“要按照實踐育人的要求,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區分不同層次未成年人的特點,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道德實踐活動。各種道德實踐活動都要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并與豐富多彩的興趣活動和文體活動結合起來,注意寓教于樂,滿足興趣愛好,使未成年人在自覺參與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同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又頒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14】16號)對學校德育提出指導性意見,文件指出,“學校教育要堅持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加快德育課程的改進和建設;加快改革德育教育的方式,德育要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特征和青少年的成長規律,多采用參與式、啟發式、討論式和研究性學習等手段,突出對話、互動、活動、實踐、體驗等形式,積極開展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主題教育活動,精心安排和設計活動內容;要依托班級等組織形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及教師的主導性,促進全體學生全面、主動發展,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長期以來,職業學校的德育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以課外德育活動為輔,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德育效果,但課堂教學中的說教德育經常與時代要求相脫節,而那種轟轟烈烈的德育課外活動,則往往是一部分人的德育或某一時間段的德育,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可見,職業學校的德育教育基本上是一種“上施下效”的“灌輸”過程,教育者是主體,學生是消極、被動接受的客體,這種“灌輸式德育”忽視了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自我道德建構和自我道德發展,扼殺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抑制了學生的創造力,削弱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我們如何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到德育活動中來,如何將學生作為一種德育力量而不僅僅是被教育的對象呢?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在研究職業學校班級主題活動現狀的基礎上,對職業學校學生的需求進行探究,并設計開發出一系列可以借鑒或具有一定創新色彩的班級主題活動實踐范例,積累一些相關理論經驗,為職業學校教育體制和班級主題活動等理論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探索,為職業學校的德育工作和長遠發展提供實踐的經驗。
5.積極參與公民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務實精神。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學校教育的根本原則。組織中職生參加社會實踐,對于他們認識國情、了解民情,培養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培養務實精神,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中職生社會實踐的形式和途徑主要有:調研類,包括專題調查、個案調查等;宣傳類,包括文化宣傳、法律普及宣傳、環境保護宣傳等;服務類,包括志愿者服務、社區服務、勤工助學等;專業類,包括企事業對口見習、科技創新、文明風采大賽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有所長,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
總之,當代青年學生是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養成其自覺踐行社會責任的行動,將會產生強大的動力,使青年學生將自己成才、個人命運與社會發展、國家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把自己培養成為受社會歡迎的合格人才,才能擔當起國家和民族發展重任。
參考文獻
[1]羅少婷.對中職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思考,南京:文教資料,2012.
[2]蔣乃平.職業素養是職業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特點,北京: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
[3]徐宗敏,孫景明.專業實習促進職高生社會化過程的教育實踐,天津:職業教育研究,2008.
[4]蔣麗娜,何瑞.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現狀調查與培養路徑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02):145-146+149.
[5]楊小柳,康遍霞,何金鵬.培養青年志愿服務社會責任意識的機制研究——以廣東D大學為例[J].廣東青年研究,2021,35(01):99-105.
[6]江欣怡.新時代青年學生責任擔當培養研究[J].現代交際,2020(24):111-113.
[7]先桁.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路徑研究[J].邢臺學院學報,2020,35(04):173-177.
[8]林鴻鴻.依托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J].學苑教育,2020(28):77-78.
[9]吳艷艷.新形勢下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問題探究[J].長江叢刊,2020(25):167+169.
[10]郝婷麗,蔣海彬.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研究文獻綜述[J].品位經典,2020(08):62-63+107.
作者簡介
黃蓓蕾,(1981.07—),女,漢族,江蘇蘇州人,碩士,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學生管理、汽車技術、汽車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