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國都在使用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但是目前仍有部分老師沒有正確把握教材和領會編者意圖,沒有用好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沒有讓語文要素真正落地。統編教材執行主編陳先云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學首先要考慮好教什么,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如果教學內容存在問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再先進,教學的質量、教學的實效性都會受到影響,甚至出現與自己愿望相反的結果。”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老師花這么大的力氣去教,卻不盡如人意的原因,首先我們就要正確把握教材和領會編者意圖,確定好教學內容,讓語文要素真正在課堂落地。下面我以《“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為例,談談如何正確把握教材和領會編者意圖,讓語文要素真正落地。
《“諾曼底號”遇難記》是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是法國作家雨果先生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這個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人物品質,語文要素有兩個,其中指向閱讀的語言要素是要求學生從人物的語言、動作中感受人物的品質。這篇課文講述了哈爾威船長在“諾曼底號”客輪遭到“瑪麗號”的猛烈撞擊即將沉沒之際,鎮定自若地指揮乘客和船員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脫線,而自己卻隨著客輪一起沉入大海犧牲的感人故事,歌頌了他忠于職守、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課后有三道練習題,也是教學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保證,一是朗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二是思考“諾曼底號”遇難時,哈爾威船長是怎么做的?你從中感受到他怎樣的品質;三是思考哈爾威船長的英雄壯舉,讓你對生命有了怎樣的體會。教學參考用書也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要教師引導學生重點關注第34和第42自然段,結合課文插圖,聚焦船長的形象,從“巍然屹立”和“紋絲不動”等詞中,體會船長的鎮定自若,視死如歸,讓學生感受到船長偉大的品質。
同年級的一位老師在上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并沒有認真鉆研教材,充分解讀、吃透教材,正確把握教材和領會編者意圖,讓語文要素真正在課堂落地,導致課堂的實效性不高。授課老師在課堂伊始讓學生回顧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并且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接下來進入學習活動一,讓學生找出描寫災難發生時的自然段,并且說說你從哪些詞句中看出當時的情形怎樣。在這教學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這段環境描寫,讓學生感受災難來臨時是多么可怕,人們是多么地驚慌、恐懼,不知所措。此外,教師還配樂誦讀這段環境描寫,讓學生一邊聽老師誦讀一邊看災難發生時的圖片,把學生帶入災難發生的情境之中。教師告訴學生災難發生時人們都非常地害怕絕望,只有哈爾威船長鎮定自若地指揮。學習活動二,教師請學生默讀第10—48自然段,用“——”劃出描寫哈爾威船長的段落,關注哈爾威船長的語言,朗讀好人物的對話。從他的語言中,你看出船長是一個怎樣的人,有怎樣的品質。活動三,讓學生理解哈爾威船長的英雄壯舉,說說自己對生命的體會。最后一個學習活動是讓學生拓展語文主題叢書中的《暴風雨中的大力神》(節選),運用課堂上習得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語言來感悟人物的品質,說說你從哪些語言描寫中看出張玉滾是一個怎樣的人。
授課老師認為這篇文章的環境描寫和語言描寫才是重點,引導學生關注環境描寫和人物語言描寫的自然段,讓他們明白到環境描寫有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從人物的語言描寫中可以感受到哈爾威船長的偉大品質,但是授課老師忽略了如何在人物的動作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這個語文要素。雖然這篇課文刻畫哈爾威船長的動作描寫并不是很多,但并不意味著這些動作描寫不重要,可講可不講,講不講都無所謂,恰恰是這些動作刻畫了哈爾威船長的高大形象,讓他臨危不懼、舍己為人的英雄形象更加豐滿。這也就是為什么教材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重點去關注人物語言、動作描寫來感受人物品質的原因。雖然這是一篇小說,但是教材并沒有要求學生在閱讀小說時重點關注環境描寫的作用,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才要求學生在讀小說時,要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雖然我們教師用的是新教材,但是部分教師還沒有完全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沒有認真研讀教材和領會編者意圖,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教給學生,卻恰恰沒有考慮到是不是編者要求我們教的,學生應該要學的。
統編教材執行主編陳先云先生在《如何用好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做到“長文短教、難文淺教”》的講座上說道:“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課文《“諾曼底號”遇難記》是小說,要從單元語言要素‘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感受人物品質來看,并沒有要求學生在閱讀小說時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教學應該將著力點放在通過人物語言、動作來感受人物品質,可以適度滲透情節、環境等描寫,為感受人物品質服務。”陳主編還建議教師重點關注課后第二道練習題,緊扣單元語文要素,圍繞這個關鍵問題展開教學,實現長文短教。這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描寫哈爾威船長言行的關鍵詞句體會,可以幫助他們感受到哈爾威船長的崇高品質,而不是簡單地給人物品質“貼標簽”。要讓教材中的語文素養真正在課堂落地,就要教師正確把握教材和領會編者意圖,不能隨意制定教學內容。
《“諾曼底號”遇難記》這篇小說的寫作很有特色,例如運用了人物的對比描寫,揭示人物的品質。遇難時乘客們驚慌失措,而哈爾威船長鎮定自若地指揮救援,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但是不是什么都要教給我們的學生呢?如果我們沒有正確把握教材和領會編寫意圖,我們的閱讀教學就沒有重點,眉毛胡子一把抓,學生都不知道在這節課里要獲得什么發展。教師要大膽地取舍教學內容,尊重教材編寫的意圖,真正落實語文要素,否則要教的沒教到,不是教學重點又花了大力氣去教,課堂教學怎么會高效呢?又何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為此,陳主編說:“現在雖然有的課教的是統編教材,但教學設計、教學方法還留有原來的影子。”上海師范大學的吳忠豪教授也說:“雖然統編教材的語文要素明確了教學內容,減少了課堂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但是有些老師對統編教材語文要素的研究有深有淺,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狀況,落實差異很大。第一種是穿新鞋,走老路。用的是統編教材,但是教的內容還是老的,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第二種是陽春面加澆頭,雖然關注了語文要素,但是添加了一些其他要素,落實往往不到位;第三種是能夠圍繞語文要素設計教學。”在我們身邊,確實還有部分老師沒有正確把握教材和領會編寫意圖,自己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從自己理解的角度出發制定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決定教學效率的高低,因此我們必須深入地研究教材和編寫意圖,與時俱進,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不能自己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統編教材的語文要素都是有序列,螺旋式上升的,教師要觀照全套教材的前后銜接,瞻前顧后,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語文素養逐漸得到提升和發展,否則語文要素就成了虛設,沒有真正把這套教材用好。
作者簡介
謝榕花(1988.06—),女,廣東省韶關市人,2012年9月參加工作至今,于韶關市曲江區實驗小學任教,大學本科學歷,小學語文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