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興梅
2017年9月,小學語文學科全部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以下簡稱部編版教材)。部編版教材和實驗教科書相比,無論是文本的選擇還是編排體例,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最具新意之一是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除了在練習系統中有計劃地滲透閱讀策略的學習,還選擇了幾個重要的閱讀策略,從三年級開始分別在三、四、五、六年級上冊獨立組織閱讀策略單元進行集中學習,涉及的內容分別是“預測”、“提問”、“提高閱讀速度”和“有目的地閱讀”。這些單元的編排體例不同于普通單元---不考慮人文主題,不是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結構組織單元,而是完全以閱讀策略為主線設計整個單元,將語文教學的關注點從認知層面提升到元認知層面。這是語文教材在科學化道路上探索的一個成果,其目的促進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變革,改變長期以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讓他們成為更加積極、主動的閱讀者,實現獨立閱讀。
三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預測策略單元,就是這套教科書編排的首個閱讀策略單元,通過開展本單元的教學,我對“預測策略”單元的教學有了一些認識。
一、認真解讀教材,弄清楚編者意圖
“預測”是非常有趣的活動,也是一種天然的閱讀心理,教材將這種無意識的閱讀心理轉化為一種有意識的閱讀策略,有利于激發學生閱讀的初始期待,并調動先備經驗,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提高學生在閱讀中的參與度,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預測之后還要與原文進行對比,驗證自己預測的結果,更能讓學生體驗到閱讀的趣味和快樂。
“預測策略”單元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進行編排,由“單元頁、三篇課文、口語交際、習作、交流平臺”六個板塊組成,引導學生從學到用,在大量語言實踐中學會運用預測策略。
“單元頁”明確了本單元的特點和學習目標;課文包括精讀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和略讀課文《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小狗學叫》,文本的選擇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全部都是童話故事,都是比較典型的可預測文本,而且都是反復結構的故事,和本冊教材第三單元的文本是同一體裁;口語交際《名字里的故事》和習作《續編故事》。
遵循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教材選擇“借助題目、圖畫或故事內容預測;預測要有一定的依據;預測無所謂對錯;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不斷修正預測”作為本單元的核心內容,有序地安排在單元的各個板塊中。
二、精讀課文引路,學習“預測策略”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個學生喜愛的童話故事,是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本單元的精讀課文。課文講述了老屋與小貓、老母雞和小蜘蛛之間發生的事,故事情節體現了童話反復的特點(這是三單元童話閱讀單元已有的知識)。根據教材編排的意圖,本課的定位是基于學生自己的閱讀實踐,借助學習伙伴的示范,學習預測策略。因此課文在編排上與前面也不一樣,除了既有的文章內容,還在相關內容旁邊編排了七處旁批,都是根據真實的閱讀心理所做的預測,通過旁批提示學生可以根據題目、插圖、文章內容里的一些線索進行預測和依據什么來預測。課后練習題呈現了預測的思維過程,提示了預測的依據。將“旁批”和“課后練習”相結合,呈現了預測的基本方法。
教學本文的重點在于以文本為例,一邊讀,一邊嘗試預測;一邊預測,一邊驗證預測;一邊預測,一邊總結預測的基本策略。課后鼓勵學生嘗試在本單元其它課文學習中繼續運用這些策略進行實踐,以體驗預測的樂趣,提升預測的準確度,愛上閱讀。
教學時首先要引領學生結合文本知道“預測”是什么;其次,借助旁批了解預測,將學生的自主交流和旁批的學習結合起來,在引導學生交流閱讀思考過程的時候,適機運用旁批;再次伴隨閱讀學習預測;最后結合課后四個學習伙伴的對話“看看別人在讀到這里的時候想到了什么”“你認為他為什么會這樣想”,借助學習伙伴的閱讀經驗,拓寬學生的思路,進一步明確預測的思維過程,懂得預測要有依據,培養學生預測的意識,提升其預測的能力。
三、略讀課文實踐,嘗試運用策略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實踐直接影響著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語文素養的發展。兩篇略讀課文《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和《學叫的狗》,都沒有在教科書中呈現完整的故事內容,而是特地把故事結局隱去,用省略號的方式加以呈現,將故事結局留給學生預測,就是給學生提供實踐“預測策略”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預測策略進行閱讀,嘗試一邊閱讀一邊預測,主動監控自己的閱讀過程。
閱讀是一個“猜測-驗證、再猜測-再驗證”的積極思維過程。教學《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這一課,有兩個訓練重點:嘗試運用預測策略和提示學生修正自己的預測。因此,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在閱讀時,如果預測的內容與課文內容一樣,就繼續讀下去;如果預測的內容與課文內容不一樣,就先調整、修正自己的預測,再回到課文的思路往下讀。
四、聽說讀寫結合,掌握預測策略
教材在每一篇課文后面都設計了有趣的閱讀活動,給學生提供大量的運用預測策略的實踐機會。此外,還安排了口語交際《名字里的故事》和習作《續寫故事》。這兩個內容,也有著與使用預測策略相似的思維過程。在口語交際《名字里的故事》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運用預測策略:一是提前讓學生根據自己名字里的漢字,推測名字的含義,然后再去問問家人,驗證自己猜得對不對;二是預測同學名字里的故事,看看自己的預測和實際是否相符,在這樣的活動中反復運用策略。
閱讀不是單向的,而是互動的;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因此,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的編排有了四個閱讀策略單元。在教學中,老師要轉變觀念,充分認識閱讀策略單元的特殊性,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靈活開展閱讀策略教學,達成教學目標,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讓學生逐步成為積極主動的、擁有獨立閱讀能力的熟練閱讀者。
參考文獻
[1]《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預測策略單元編排思路解析》徐軼(2019.10人教教材培訓).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