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艷
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每個節日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群眾基礎,都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和文學追思,寄托著民族的憧憬和愿望。我校開展以《弘揚優秀傳統節日文化,建設美麗和諧新家園——學校與社區共建德育》為主題的系列活動,
在活動中,我們要緊緊圍繞節日主題,突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充分展現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學校與社區共建德育,即是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社會實踐教育。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觀,充分利用學校與社區共建德育系列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傳統節日文化,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活動,將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文化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在實踐中再認識,并且在踐行中予以反思,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學校與社區共建德育——濃濃年味兒話春節
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在2021年12月,我組織學生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國學課——《咱們的節日“春節”》,課前我組織學生在社區、村、街道小區等地進行調查、訪問、查資料。課堂上,通過寫春聯、包餃子、猜燈謎、穿上古裝誦讀古詩詞等活動,使大家了解到春節多從臘月廿三/四的祭灶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春節期間舉行的慶祝活動樣式多,家家戶戶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廟會燈會、舞龍舞獅……吃團圓飯,發壓歲錢、守歲、踩歲等。這些傳統習俗無不透出濃濃年味兒。學校與社區共建德育活動,讓大家感受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建設美麗和諧新家園使我們每個居民的責任。
二、學校與社區共建德育——清明時節話清明
清明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要祭祀、掃墓(“上墳”)、懷恩思遠。
飲水思源不忘本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校開展“傳統文化進社區,清明時節話清明”主題活動,通過專題講座、主題班會、觀看視頻、到烈士陵園掃墓等形式,以寄托哀思和敬意;大家還了解到清明節起源于我國春秋時期。在清明節期間有著植樹、放風箏、拔河、掃墓、插柳、踏青等傳統習俗活動。
本次主題開展的目的是“小手拉大手,學校與社區共建德育”,與家長一道開展文明祭祀,樹立文明新風,爭做文明祭祀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三、學校與社區共建德育——主題教育話端午
端午節作為我們的重要傳統節日,不僅只是包粽子、飲雄黃、拴彩線、佩香囊、采艾草、賽龍舟等節日儀式符號,它凝聚著我們民族發展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國之文化與家之情懷。
端午節前,學校通過舉行國旗下講話、傳統節日文化展演和家長進課堂等活動,增進學生對端午節日文化的了解。
端午假期,組織學生進社區,與社區居民一起調查、收集資料,對端午節的來歷、習俗、食俗、詩詞文化、氣候與物候進行探究;還積極參與社區實踐,包愛心粽、學做香囊、插艾、制作節日手抄報等,以增進對端午節日文化的了解,在這良好的節日氛圍中共創美麗和諧新家園。
假期結束,全校各班召開端午節主題教育活動總結會,同學們分享自己的節日實踐作業和假期收獲,并積極參加“愛國詩篇誦讀比賽”和“端午節習俗我來講”活動。
此次活動的開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節日文化生活,還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民俗文化。在良好的節日文化氛圍中,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培育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共創美麗和諧家園。
四、學校與社區共建德育——月是故鄉明話中秋
習近平總書記曾與不同的群體共度“中秋時間”。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過這么一句話,“月是故鄉明,人是家鄉親。”傳統節日凝聚著中華兒女的內在精神和情感寄托,中秋已不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中華文化基因的紐帶,承載著深厚的故鄉情、家國情。
為建設美麗和諧家園,中秋節前夕,社區、村、居民小區等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向社區阿姨學習制作月餅,增進了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通過大手小手齊做燈籠,既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又增進了親子交流,讓孩子們提前過了一個難忘的中秋節。
中秋節后,學校組織開展中秋節主題教育活動總結會。活動前,各班老師組織學生搜集、整理材料。課上同學們分享收獲,大家或講中秋故事,或聊中秋習俗,吃月餅、賞明月等鄉風民俗,歡樂的氣氛中散發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綜上所述,通過“弘揚優秀傳統節日文化,建設美麗和諧新家園——學校與社區共建德育”為主題的系列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內涵,培育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在社區活動中,有效培育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社會實踐中,涵養了學生“博文、約禮、善行”的品質,提高學生道德修養,達到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