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個性化護理模式在乳腺腫瘤術后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將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3例乳腺腫瘤手術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32例,實施普通專科護理,觀察組31例,采用個性化護理模式,對比兩組患者的QLICP-BR評分、SAS、SDS及KPS評分,評估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結果: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QLICP-BR評分均有顯著改善,組內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軀體功能、共性癥狀、心理狀態及社會功能四項QLICP-BR評分指標更優,獨立樣本t檢驗提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SAS、SDS及KPS評分指標更優,獨立樣本t檢驗提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卡方檢驗提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P<0.05)。結論:實施個性化護理可以改善乳腺腫瘤手術患者生活質量及自理能力,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乳腺腫瘤根治術;個性化護理;術后護理
乳腺腫瘤是發病率較高的一種腫瘤疾病,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對其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臨床多采用外科根治手術治療乳腺腫瘤,同時開展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以確保手術順利,取得滿意的手術效果。本研究以63例乳腺腫瘤手術患者為觀察對象,探討分析了個性化護理模式在乳腺腫瘤術后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常州市金壇第一人民醫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間收治的63例乳腺腫瘤手術患者納入本次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患者32例,年齡27歲~74歲,平均年齡(43.9±11.2)歲,病程1年~4年,平均病程(2.7±0.4)年。觀察組患者31例,年齡26歲~75歲,平均年齡(44.4±10.6)歲;病程1~3.7年,平均病程(2.5±0.2)年。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兩組年齡、病程等基線特征近似(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內容包括病情評估、手術前各項準備、圍手術期健康教育、遵醫囑完成相關護理操作。
1.2.1.1 熟悉環境 帶領患者四處參觀,熟悉手術室以及病區環境,對手術過程有清晰的認識,介紹成功病例打消患者疑慮和擔憂,使之樹立治療信心。
1.2.1.2 手術環境管理 加強手術室環境管理,為患者提供舒適的手術患者的溫度與濕度,為患者營造舒適安靜的手術環境。可以播放一些輕柔舒緩或者患者個人喜好的音樂,以改善其緊張恐懼情緒。
1.2.1.3 術中觀察 手術中應對患者心率和血壓的變化進行密切觀察,注意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等等,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向醫生報告。
1.2.1.4 麻醉護理 麻醉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時刻陪伴患者,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可以握手、聊天或者輕觸、轉移其注意力,盡量保持放松。
1.2.1.5 入液管理與穿刺 提前對使用的液體進行加熱,包括血液、生理鹽水以及其他靜脈用藥,防止引起冷刺激。穿刺靜脈時要對患者身體和血管情況做充分的評估,盡量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復多次穿刺引起患者恐慌和不適。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上述護理操作基礎上實施個性化護理,方法如下:
1.2.2.1 焦躁型 護理人員應幫助焦躁型患者調節自身情緒,首先應了解患者心中所想,告知乳腺癌手術治療的意義,強調術后護理對患者康復的意義。一旦患者表現出明顯的焦慮,護理人員應及時進行安撫。平時應合理安排,讓患者的生活盡量變得緊湊、生動、有趣、豐富多彩,讓其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勞動,包括幫助護理人員卷棉簽、搓棉球或者疊紗布等等,讓患者感受到尊重和價值。同時注意住宿環境的管理,保持房間內光線明亮,空氣流通,囑患者自覺不適的情況下及時聯系醫護人員。
1.2.2.2 依賴性 依賴性患者意志相對薄弱,內心大多缺乏主見,因此在術后恢復期會一定程度上依賴護理人員,部分患者缺乏家人陪護,心里的孤獨情緒可能會更嚴重。因此護理人員應充分關心、照護此類患者,為其提供必要的醫療幫助性支持、信息支持以及情緒支持,幫助患者正確評價自身,改善其社會適應能力,同時引導患者傾訴內心的苦悶與煩惱,和患者家屬一同為其提供有效的社會支持,提高社會支持利用度,讓患者感受到善意和鼓勵,幫助其堅定信心。從而改善其社會適應能力,消除依賴情緒。
1.2.2.3 恐懼型 此類患者大多會恐懼疾病可能對自身身體產生的危害,過度恐懼容易引起焦慮、失眠等精神緊張表現。護理人員應充分與之溝通交流,根據患者恐懼的原因進行個性化的心理疏導,緩解患者內心恐懼和苦悶,讓患者能夠直面疾病、克服恐懼。更重要的是,護理人員應在床旁陪伴,或指導家屬陪護,隨時給患者以安慰和照顧,讓患者發泄內心的悲傷和恐懼,釋放壓力,達到吐故納新的作用。另外可讓患者堅持每天聽音樂、下象棋、打橋牌或者跳舞,轉移對疾病的注意力,達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1.2.2.4 悲觀型 手術是一種有創性治療,患者術后會有一定缺陷,容易失去信心,或者消極治療,不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抗拒日常治療和護理,導致手術效果受到影響。對此,護理人員應著眼于細節,鼓勵、呵護、勸慰患者,與之建立和諧、互信的護患關系,介紹手術成功案例,幫助患者重塑治療與恢復的信心。另外還應做到以下幾點:(1)應該正確評估患者對自身患癌癥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對患者的真實病情做到適度保密;(2)其次應努力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3)提高患者的家庭和社會支持力。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評估兩組患者的QLICP-BR評分,共分為軀體功能、共性癥狀、心理狀態及社會功能四項,另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SAS、SDS及KPS評分;采用問卷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包括日常照顧、服務態度、衣著儀表以及尊稱使用等多項內容,滿分100分,90分以上提示為非常滿意,60~89分提示一般滿意,60分以下提示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QLICP-BR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QLICP-BR評分無明顯差異,組間數據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護理前相比,護理后兩組患者的QLICP-BR評分均有顯著改善,組內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軀體功能、共性癥狀、心理狀態及社會功能四項QLICP-BR評分指標更優,獨立樣本t檢驗提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P<0.05),見表1。
2.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QLICP-BR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SDS及KPS評分無明顯差異,組間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護理前相比,護理后兩組患者SAS、SDS及KPS評分均有顯著改善,組內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SAS、SDS及KPS評分指標更優,獨立樣本t檢驗提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對比
對照組32例患者中,12例對護理工作非常滿意,14例患者表示一般滿意,6例患者不滿意,護理滿意率為81.25%(26/32);觀察組31例患者中,16例對護理工作非常滿意,15例患者表示一般滿意,不滿意患者為0例,護理滿意率為100.0%(31/31)。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P<0.05),見表3。
3 討論
乳腺腫瘤是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可引起疼痛、腫塊以及乳頭糜爛等多種癥狀,發病年齡多集中于20~25 歲及40~50歲。乳腺腫瘤分為良惡性兩種,大部分為良性,但如果治療不及時,病情可能進展惡化,演變為惡性,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目前乳腺腫瘤的臨床治療方法包括化療、手術、藥物治療以及放療等等,手術治療是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可直接切除病灶,控制腫瘤生長轉移,以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然而手術往往會帶來創傷,部分患者乳房需要切除,損傷了自我形象,對其肢體活動也造成較大影響。很多患者不了解自身疾病,往往會產生焦慮、恐懼、抑郁等多種不良情緒,加重手術應激反應,手術風險隨之增加,而且還會影響手術進展,降低手術治療效果。因此,臨床為了確保手術的順利性,必須開展行之有效的護理干預,配合臨床手術。臨床研究發現,在乳腺腫瘤患者住院期間開展個性化護理服務,及時疏導其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開展健康宣教則有利于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同時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心率、血壓變化,盡量解決患者各種合理的護理需求。結果顯示,患者住院期間治療依從性明顯提升,對護理工作的配合度高于平常,而且護理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治療時間明顯縮短,預后情況得到改善,說明個性化護理干預可以幫助乳腺腫瘤患者盡快回歸正常生活,進而提高患者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軀體功能、共性癥狀、心理狀態及社會功能四項QLICP-BR評分指標更優,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SAS、SDS及KPS評分指標更優,獨立樣本t檢驗提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卡方檢驗提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P<0.05),充分說明在乳腺腫瘤患者術后開展個性化護理服務可取得滿意的護理干預效果,該模式更凸顯了人性化的護理工作特點,與常規護理服務相比更有優勢,積極促進了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生活的改善。護理人員在積極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的過程中,也獲得了患者的信任,其治療依從性及護理配合度明顯提升,有助于形成健康、和諧、友善的醫患關系,減少醫療糾紛。
綜上所述,實施個性化護理可以改善乳腺腫瘤手術患者生活質量及自理能力,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建議臨床加以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