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以單元為相對獨立的教學單位,每一個單元均有一個教學側重點,圍繞這個重點,每一單元一般包括二至四篇的教讀課文和一到兩篇的自讀課文。教讀課文作為單元重點的集中體現,應該講好講透自不待言;但是對于自讀課文而言,有的教師認為“自讀就是學生自己讀,教師可以不講”。于是自讀課變成了自習課甚至是練習課;另一種,則是擔心學生自讀會敷衍了事,或擔心學生對課文理解不了,因而干脆就當做教讀課來上。這兩種做法都有失偏頗,前者沒有擺正自讀課的位置,后者又包得過死。這些做法都不能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獨立閱讀的鍛煉機會,有悖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之目的。
上好自讀課其實就是一個“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指導學生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思考力、想象力”的過程(《大綱》)。自讀課就是讓學生在教師教讀課精讀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學生處于學習的主導地位,自己進行充分的實踐。從教讀到自讀是一個從學到用,從知識吸收到知識運用、能力培養的轉化過程。如果認真抓好了自讀教學,對切實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有很大好處。
一、做好自讀導讀指導,幫助學生梳理全文
針對學生實際,指引學生學習自讀文,我或者指明本文閱讀的要點、重點及思路,或根據具體情況列出本文的閱讀步驟或提綱,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明確本文的學習目的及重點,可以幫助學生克服閱讀的盲目性,有的放矢,更好地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所以,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要讓學生從課文中讀什么,以及怎樣讀。要使學生在學習時能夠明確所要讀的范圍和要讀的內容。具體來說就是在學習自讀課文時,學生先自己通讀課前自讀提示和全篇課文,包括注釋。這樣做的好處主要在于一開始可以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比較具象的認識,“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大綱》),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同時在學生自讀時,要針對學生在“讀”中常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如按大綱的要求,對課文的朗讀要做到“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于默讀,則要求達到“集中注意力默讀課文,不動唇,不指讀”。要使學生知道“讀”的上述要點,做到讀書時有章可循。
二、側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各種能力
夯實學生基礎知識,在自讀課文中尤為重要。學生在閱讀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生字詞和一時難以理解的句子,而且這些內容在考試的時候也往往是經常涉及的。學生在學習時可以先劃出來,提倡使用不同的符號或者色彩(我提倡學生用多種帶顏色的筆)來區別表示字詞和句子。現在的自讀課文在課后會列示出本課的疑難字詞,這也要求學生將這些詞在課文中劃出來,并注音、解釋。如《土地的誓言》中,課文在課后列舉了“熾痛”“嗥鳴”“斑斕”等生字詞,使學生在自讀課文時對要掌握的生字詞就有了一個初步的預習準備。同時課文里常常會有一些一時難以理解的中心句或其他重點句,例如《福樓拜家的春天》中的“于是,就像兩塊同樣的石頭碰到一起一樣,一束啟蒙的火花從他的話語里迸發出來。”學生也許會難以理解。我們可以教育學生將這類句子畫出來,做上句號,以便在學習中可以針對問題進行思考。
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了生字詞時,利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來查音釋義。對課文中出現的典故、事例等則可以通過查閱一些資料來加以了解。我們應要求學生學會使用字典,在家預習和自讀課文時,對疑難生字詞可以自己查閱解決。平時上課也要求帶到課堂,預備解決在校閱讀中臨時出現的問題。尤其是對于常見的多音多義和形近字,常常會要求學生現場查字典,一方面會訓練學生查字典的速度,一方面也會通過學生間查字典速度的競爭來加深對該字的認識和記憶。如學《土地的誓言》,遇到“端木蕻良”中的“蕻”字時,學生去查字典,hóng與hòng兩個讀音,意思分別是菜名和茂盛的樣子。就請學生自己辨別,這么一個作家不會起一個菜名吧,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三、教會學生質疑問難,采用互助合作小組方式共同探究學習
在學習時,學生難免產生某種疑問,自己又不能獨立解決。此時,教會學生質疑問難,采用互助合作小組方式共同探究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把學生就近分成若干學習小組,4-6人為宜。各組推選出一個學習組長,負責本組學習研討工作。要求全員參與,積極發言,各抒己見,達成共識。最后各組長代表本組匯報發現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的。這種學習方式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各種學習中的問題迎刃而解。互助學習的方式能燃起學生求知、探索的信念。
自讀課教學的目的實質就在于使學生通過有指導的自讀來學會如何學習和創造。“在人的一生中,進學校靠別人傳授知識的時間畢竟是短暫的”(華羅庚),“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口號,教學的實質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明確學什么和怎么學,使教和學相得益彰。自讀課教學與其授之以“魚”,不如受之以“漁”,讓學生不但“學會”而且“會學”,他們將終身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