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韋雯 李友堅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無錫)
[提要]金融業務依托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創新,但是也帶來不少問題。金融科技創新背景下,高校學生作為當前社會消費的主力軍,同時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能夠最先體驗到金融科技在各方面的創新成果,并快速適應其中。而金融知識匱乏、風險意識薄弱的大學生往往很容易陷入網絡詐騙、多頭借貸、信息泄露等欺詐行為和信用風險的陷阱,容易形成非理性投資理念。因此,本文對320名無錫部分高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在金融科技創新背景下大學生金融素養現狀與特點,并提出對策。
(一)問卷調查對象。此次問卷調查的主要對象是面向無錫市各所高校的學生,包括不同專業,例如經管系、文史系、理工系、藝術系等。通過不同性別、專業及戶籍的不同對比,可以更客觀分析樣本調查出的數據。
(二)問卷調查情況。問卷前半部分主要涉及學生基本問題,例如性別、學歷、專業、家庭狀況等。中間部分則是設置了一些有關金融素養測度評估問題,例如銀行單復利計算、股票價格、保險原則等。問卷后半部分設置成主觀判斷和提升路徑兩個方面:一是圍繞金融科技背景;二是提高金融素養的途徑。此次問卷調查綜合考慮到被調研者的主客觀因素,考察與評估了各高校學生的金融素養與消費理財意識。
本次調查問卷通過問卷星平臺制作和發放,并通過掃描二維碼、點擊鏈接、微信QQ等社交App推廣等渠道進行問卷的推廣。此次問卷調查涉及無錫職教園區域高校,以及江南大學等學校。發放時間為2020年6月30日,截至8月16日,歷時一個半月最終得到320份有效問卷。
(一)金融素養測度評估(表1)

表1 金融素養測度評估表(單位:%)
1、性別維度。從圖1可以看出,男生在銀行復利計算、股票價格計算方面素養測評得分高于女生。在保險原則方面測題中,女生測評得分比高于男生測評得分比。在投資中能接受的最大風險測題中,女生所能接受的風險比高于男生所能接受的風險比。無論性別,大部分同學都有每月生活開支超過預算現象,在女生群體中這種現象更為普遍。從圖2可知,男生投資風險偏好屬于風險中立和風險追求型,而女生更偏向于風險規避和風險中立型,在投資理財產品使用情況中也能很好體現,在使用三種及以上投資理財方式數量中占更多比例的是男生。(圖1、圖2、圖3)

圖1 素養評估在性別方面的差異圖

圖2 不同性別投資風險承受能力分析圖

圖3 不同性別投資理財產品使用情況圖
2、專業維度。從圖4中可以看出,在涉及專業知識的問題上,經管系和非經管系的得分比例差距就比較明顯了,例如經管系復利計算題和股票價格題測評得分比例分別為59.31%、31.37%,非經管系測評得分比例為44.73%和17.54%。涉及一些與金融、經濟的相關專業測試題,更能體現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對于測度金融素養的差異,而在這方面經管系專業同學測評得分是遠高于非經管系專業同學。從保險原則上看,經管系和非經管系略有差別,測評得分比分別為60.29%和50.87%。經過分析,經管系專業同學測評得分略高于非經管系同學得分,可能原因是,經管系專業在接觸保險原則方面的概率大于非經管系同學,風險本身也和經濟并存,學習風險管理也是學習經濟學的必要基礎。非經管系同學測題得分略低于經管系同學的原因可能是,保險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人們的保險意識也逐漸加強,生活中接觸到的保險產品也越來越豐盛,對于保險方面的知識也日積月累增加,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作為非經管系的同學在保險原則測題下,測評得分和經管系同學得分并沒有太大差距。在投資承受能力測題中,經管系同學測題得分比61.76%,略高于非經管系同學測題得分比54.38%,差距并不凸顯。經管系同學在學習專業課程時接觸投資、風險方面內容可能較多,也能掌握一些投資技能,風險識別方面的知識,從而規避風險將投資收益更大化,因而對于投資風險承受能力經管系同學測評得分略高于非經管系同學得分,這可能是一方面原因。對于開支預算、理財產品使用情況這兩項的測評得分比例而言只是略有差異,測評得分比分別為63.24%、60.91%、41.67%、42.98%。說明涉及非專業相關知識問題,無論是否屬于經管系專業,同學答題測評得分情況大體相同。(圖4)

圖4 素養評估在專業方面差異圖
3、戶籍維度。城鎮和鄉村測評得分程度大體相同,可能原因是同學們在進入大學前,多數學生可能對于金融素養的各方面接觸和關注不太多,更多接觸和關注的重心是學校學習和家庭生活。金融素養問題是與學生進入大學后在學習或者生活方面獲得的知識、經驗與技能有關,與原生家庭因素大體無關。(圖5)

圖5 素養評估在戶籍方面差異圖
(二)大學生對金融科技的了解。從表2中數據可以看出,在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同學大都對金融科技這個詞有所了解,或許會對這個詞陌生,但提及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詞匯大家都會在一些新聞、視頻等不同場景看見或聽見過。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僅有不到1%的同學表示完全沒聽過人工智能;47.48%的同學對于區塊鏈表示感興趣但感覺很復雜,高大上;對于云計算的發展前景,有66.04%的同學表示還能受到追捧,約有10%的同學覺得云計算會被其他產品替代或者逐漸走向沒落;在大數據時代是否到來一問中,有85%以上的同學表示大數據已經到來,但其中有16.04%的同學表示大數據已經到來但與自己關系不大,7.55%的同學表示大數據還未到來,普及尚需時日。整體而言,同學們對金融科技認知有一定的基礎,但具體而言,運行機制、工作原理等概念還是比較模糊。(表2)

表2 金融科技了解程度表
1、每月消費情況、借貸平臺使用情況及個人征信。從同學每月的消費開支情況來看,大部分(56.6%)的同學每月消費在2,000元以下,每月2,000~3,000元內消費開支人數為30.19%。因此,消費主流主要集中在2,000元以下,其次是2,000~3,000元這一消費檔次,3,000元以上的占比就相對較小。在常見的借貸平臺使用情況中,有53.46%的同學不使用借貸平臺,反之有近一半(46.54%)的同學會使用借貸平臺。同學們使用借貸平臺并不是出于放款快的緣故,主要原因是操作便捷和其他原因。在對同學們個人征信中的不良信用保存期限問題進行調查,其正確率僅有15.09%。這說明大部分同學對個人征信這方面的知識嚴重缺失,亟須在相關方面補補課,以免因個人原因在銀行或者其他機構申請貸款等請求時被駁回。(表3)

表3 每月消費情況、借貸平臺使用情況及個人征信情況表
2、被騙得手。在被不法分子通過哪些形式詐騙“得手”這一問中,有一半比例(50.94%)的同學表示從未被任何形式詐騙過,這也意味著有一半比例的同學有被騙的經歷。在對這些同學進行分析,最主要的被騙方式是通過冒充QQ、微信好友進行詐騙,這種情況下同學們往往容易放松警惕,而不法分子就是抓住這一點而有機可乘。在遇到好友在網絡上或者電話、短信等方式要求轉賬等情況,千萬要留個心眼,確認是本人行為再進行轉賬。總而言之,在被不法分子詐騙這一調查中,結果并不容樂觀,同學們不能放松警惕。(表4)

表4 是否被詐騙過情況表
3、金融素養主觀判斷。在提升金融素養是否重要一問中,僅有4.4%的同學表示不太重要和一點也不重要。相對而言,絕大部分的同學覺得提升自身金融素養在金融科技時代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是時代的要求,還涉及到每個人的福祉。對于哪種途徑更有效提升金融素養,有59.12%的同學表示通過學校方面來提升金融素養更為有效,例如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專題講座等。還有26.42%的同學表示,通過社會途徑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例如金融機構宣傳、小區組織相關活動等。最后讓同學們對自己的金融素養做出評價,45.7%的同學表示自己的金融素養一般,19.2%的同學表示缺乏,28.15%的同學表示較低,意味著有近一半的同學表示是需要提高自身金融素養,表示素養一般的同學也急需提高自身素養,畢竟還只是一般,還有待提升的空間。(表5)

表5 金融素養主觀判斷表
(一)合理消費,學會理財。從問卷調查的數據得知,有近一半的學生使用過借貸平臺來進行消費。而對每月消費開支水平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一些使用借貸平臺的大學生的生活費并不處于一個很低的水平,相反,個別同學的每月生活費遠遠超過了平均水平,這說明大部分借助平臺借款的同學存在不合理消費的情況。有多少錢就做多少錢的事,當過度消費成為習慣,人就會成為金錢的奴隸,而大學生要做的就是合理消費、理智消費,規范自己的消費習慣、行為,爭取做金錢的管家。
除此之外,還得知大部分的大學生在投資理財方面出于謹慎而不敢大膽投資理財。收益伴隨風險成正比,風險越高收益也越大。當每月生活費有結余,或者參加兼職工作有一定收入時,與其將錢死板存入銀行簡單吃利息,不如存入余額寶、零錢通等貨幣基金,不僅有隨取隨用的靈活方式,每天還可以獲得比銀行利率更高的利息。想要追求更高收益,可以購買銀行理財、基金、股票、黃金等金融產品。當然,風險大幅度提高的同時,還要求擁有豐富的金融知識。同時注意:投資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二)提高警惕,擦亮雙眼。金融科技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群體面臨諸多金融安全隱患,調查顯示,有近一半的大學生曾被各類詐騙手段被騙得手。大學生還面臨著其他危機,如信息泄露、騙貸等。大學生們時刻都不能放松自己的警惕,應注重信息安全保護,樹立風險意識,適度消費切忌貪婪,樹立合理的消費觀、價值觀,不去使用不合法、不合規、不常見的平臺,提高警惕,擦亮雙眼,避免受到網絡金融傷害。
(三)加強教育,提升素養。通過金融素養主觀判斷調查,許多同學都認為自己的金融素養一般。同時,通過學校設立學校課程、專題講座對他們的金融素養進行提高教育是同學們最支持的方式。因此,高校應當重視對大學生金融素養的普及教育,尤其是對其他非金融系別的院校普及金融知識、金融技能,引導正確、合理的金融態度。最后,也可以組織一些相關實踐活動讓同學們切身體驗,真正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高校學生金融素養提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