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黎明
【摘要】勞動教育應和學生的培養緊密聯系,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文章闡述了高中勞動教育的現狀,分析了基于社會實踐的高中勞動教育的價值,并進一步探討了基于社會實踐的高中勞動教育策略。
【關鍵詞】社會實踐;高中生;勞動教育
一、前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中生的勞動教育需要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共同推進,通過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為高中生開拓更多的社會實踐基地,挖掘豐富多樣的勞動崗位,使學生的實踐體驗得以豐富,促進勞動教育的實施[1]。
二、高中勞動教育的現狀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應用越來越廣,很多工作都由原本的人工勞動變成機器自動化,勞動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正是因為現代社會對體力勞動的需求量大幅度減少,導致體力勞動的地位和價值下降,勞動教育理念也出現了一定的偏移,不但社會有輕視甚至歧視體力勞動的傾向,在學校中有些教師甚至也看輕或忽視勞動。
(一)勞動教育觀念扭曲
目前在學校教育中,學生大多被動地參加班級勞動,參與體力勞動成為某些教師懲罰犯錯誤的學生的常用手段。在家庭教育中,盡管有些家長會以物質獎勵學生做家務,但大多數家長因為太過注重學生的學習,完全不讓學生從事任何家務勞動,導致很多高中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甚至有些學生喪失了基本的勞動意識和能力,如不會洗衣服,不會打掃衛生等。有些教師和家長甚至用“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掃馬路”等語言為學生灌輸不良勞動觀念。這些錯誤的觀念誤導了高中生對社會勞動的認識,使得高中生對體力勞動產生了錯誤的認識,對社會風氣造成了污染[2]。
(二)較少主動進行勞動教育
有些學校只是將勞動教育安排在課表中,在實際教學中開展實踐性的勞動教育不是很多,使得學生被動參加一些簡單的勞動活動,并沒有很好地喚醒學生參與勞動活動的意識,使學生不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勞動活動中。有些學生甚至逃避班級衛生值日等勞動,更不用說在勞動活動中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最終感受不到勞動所帶來的光榮和喜悅。高中生一旦形成不良的勞動觀念,要想從根本上改變會存在很大困難。長此以往,學校的勞動教育就會逐漸流于形式。
(三)勞動教育行為存在偏差
每個人最基本的日常行為包括勞動行為,但是在不良勞動觀念的影響下,很多高中生的勞動行為出現異化情況,就是本該屬于自己的勞動行為逐漸演變成了與自己無關的勞動行為。例如在班級中只有當天的值日生才負責對班級環境進行愛護、保持與監督,在家庭中根本不參與家務勞動,致使勞動教育行為出現較為明顯的偏差[3]。
三、基于社會實踐的高中勞動教育的價值
(一)建立科學的勞動價值觀
勞動教育屬于全面發展教育的主要內容,不僅和社會勞動有著很大的關系,而且具有一定的獨特性。高中生想要單純通過社會實踐獲得技能不現實,而且社會實踐活動所產生的效果有限。高中生勞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社會實踐讓學生建立科學的勞動價值觀。也就是,全面廣泛參與社會實踐的高中生不但要有相應的勞動技能和認識,而且要深刻體會到勞動價值理論的基本精神,對社會主義分配原則有全面具體的了解和高度的認同,尊重勞動人民,反對那些不道德獲取勞動成果的行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日常的勞動中,從中獲得豐富的勞動情感體驗,并學會對自己的勞動成果進行欣賞[4]。
(二)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勞動教育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高中生通過身體感受勞動行為,從而在心理上獲得相應的成就感和效能感。例如,在家庭中,學生在家長的引導下做一些家務勞動,通過自己的勞動感受到干凈美觀的房屋和整潔舒適的擺設所帶來的愉悅感;在學校中,通過教師有計劃的指導,高中生在教室、操場等公共區域進行勞動,豐富了有關勞動方面的知識與技能,獲得了參與維護公共秩序、保持公共環境、進行公共交往的體驗。因而高中勞動教育要提供更多的形式讓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勞動,使其在勞動活動過程中體驗到勞動所帶來的心理上的愉悅和滿足。
(三)喚起學生積極的勞動情感體驗
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勞動情感的調動,讓學生在適當的勞動活動中感受到苦與樂,感受到勞動活動的不易,學會尊重自己的勞動成果,進而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外界環境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高中生的情感,但因其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所以教師要注重學生在勞動活動中的情感變化,并對學生情感的波動表示理解和接納,給予正面的引導,使學生產生一種積極的勞動心理。這種積極的情感引導不但為高中生認同勞動的價值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使高中生更加欽佩勞動人民,在一些正面情緒的引導下改善和維護整潔的生活環境,提升自身的勞動素養[5]。
(四)形成教育合力
知識、情感、行為等方面相互融合和作用,促進了高中生身心和諧發展。實施高中生勞動教育,在重視開展勞動活動的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學生的情感,有機結合各種勞動知識、情感和行為,將整體教育的合力充分發揮出來。高中生通過親身體驗,獲得了相應的勞動成果,尊重勞動價值,從而樹立積極健康的勞動價值觀。
四、基于社會實踐的高中勞動教育策略
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化,在對學生的全面評判中需要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而社會實踐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高中階段的學生正在向成人過渡,正處于樹立“三觀”的關鍵階段。現如今高中生的學習壓力日趨增大,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很少。因此,應有效結合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為高中生提供更多的職業體驗機會,為其生涯規劃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科學合理地設置崗位,學生自主選擇
高中生的學習生涯包括勞動體驗和社會實踐。因此,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一些社會實踐基地,科學合理地設置一些勞動崗位,使高中生能夠得到相應的鍛煉機會。學生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和特長選擇和自己匹配的勞動崗位,培養良好的勞動品質,只有這樣才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對高中生進行性格測試,使其對自我有個很好的了解,樹立基本的職業概念和勞動意識,在了解自身性格特點的基礎上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為其找到合適的職業范圍和崗位提供有利條件,同時為學校進行勞動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除此之外,應當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將社會實踐進行分類,區分必備的基礎勞動和選擇性具備的專業技能勞動,硬性規定每個學生必須在學期或者學年完成固定量的基礎勞動。對社會實踐進行分類,使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有效調動了學生參加勞動的積極性,而且有利于教師觀察和鼓勵學生的勞動,及時給出相應的意見和指導[6]。
(二)提供社會資源,突出區域特色
社會實踐主要是為社會提供服務,而且勞動的場所普遍存在于社會,勞動的價值就是要讓學生真正融入社會。學校應該將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充分發揮出來,積極挖掘社會資源,全方位、多維度地將社會實踐和勞動教育相結合。學校可以開拓社會實踐基地,積極與教育部門、社會公共部門溝通,充分發掘校友資源,努力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勞動實踐基地資源,科學合理地設置勞動實踐崗位。這樣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不但能感受到勞動所帶來的快樂,而且能充分體現個人價值,大幅度提升勞動技能,有利于推進職業選擇和生涯規劃。
(三)實踐服務社會,勞動回歸家庭
家庭是檢驗高中生勞動意識強弱的重要場所,能夠充分體現學生是否具有勞動自覺性。因而在勞動教育中,家校互動必不可少,甚至是尤為關鍵的一部分。學校可以定期開展有關勞動教育的家校活動,讓學生家長也參與到學校勞動教育活動中,讓這些家校合力的勞動教育活動進一步促進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相應的技能,具備勞動自覺性。另外,學校在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資源的同時,要求學生參加完社會實踐后及時反思,形成心得體會,這樣不但能夠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情況有所了解,而且能夠讓學生及時總結自己的勞動體驗。高中生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一些社會實踐勞動活動,回到家中也能進行一些家務勞動,學會體諒父母,促進了親子關系的融洽,家庭氛圍更加和諧[7]。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生有著較重的學業負擔,正處于形成個人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因此,學校、家庭與社會應共同聯手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建立機制健全和豐富的勞動教育模式,促進高中生終身發展。
【參考文獻】
袁凌蓉.在社會實踐體驗中推進高中勞動教育[J].現代教學,2018(03):17-18.
沈聞佳,朱麗.五四農場大開發——基于高中生學農社會實踐的生涯體驗活動案例分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30).
陳家寶.探究高中生社會實踐活動與生涯規劃教育的銜接[J].人文之友,2019(24):151.
陳琳.社會實踐中的勞動教育研究[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0(01):6-10.
談俊.思想政治學科社會實踐中的勞動教育研究[J].教育參考,2019(04):62-66.
李丹鈺,李昕瀅.常態化背景下普通高中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現狀研究——基于福建省5所知名中學的調研[J].商情,2016(24):271-272.
夏曉娟,余芬.高中生社會實踐課程體系及運行機制的研究[J].上海教育,2017(2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