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垣亦
摘要: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對農田實行少耕、免耕,保持作物殘茬覆蓋于地表,有效減輕土壤風蝕水蝕、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墑抗旱能力,同時也可以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
保護性耕作是用大量秸稈殘茬覆蓋地表,將耕作減少到只要能保證種子發芽即可,并主要用農藥來控制雜草和病蟲害的一種耕作技術,具有增碳培肥、蓄水保墑、節本增效、保土保水、高產穩產的效果,是土壤可持續利用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1 適用玉米秸稈全量覆蓋還田免耕播種技術模式
玉米秸稈覆蓋還田可在前茬玉米收獲后,將秸稈適量均勻覆蓋于地表,一般在春季采用均勻行免耕播種,下一年繼續保持原行距,在前茬的行間進行播種。
1.1 適宜條件
均勻行種植行距根據丹東各地區實際情況確定,以不影響播種作業為宜,建議行距>60厘米。建議選擇高性能免耕播種機進行免耕播種作業,要求施肥開溝器、播種開溝器、帶狀耕作部件等入土部件滿足免耕播種要求;采用指夾式、氣吸式、氣吹式等高性能排種器,配備秸稈、根茬切割裝置或表層秸稈、土塊清理機構等。建議選擇自走式聯合收獲機,完成秸稈的粉碎作業,滿足秸稈粉碎作業標準。作業機手應掌握該模式技術要點和玉米收獲機、免耕播種機、植保機械和深松機的作業性能,熟練操作,安全使用,符合技術程式和要點要求。
1.2 技術要點
收獲作業采用配備秸稈粉碎還田裝置自走式玉米收獲機進行,安裝調試合格,在進行玉米果穗或籽粒收獲的同時,完成秸稈的粉碎作業,滿足秸稈粉碎還田作業標準。春播首先觀察地表秸稈情況,如遇冬季風吹等造成堆積或厚薄不均等情況,應適當進行人工調整覆蓋秸稈。當地溫穩定通過10~12℃,土壤含水率在11%~25%時,再進行免耕播種。肥料宜選用流動性好的顆粒肥料,保證作業質量,符合農藝要求,免耕播種的播期較常規播種可稍晚。建議選用專業化組織進行病蟲害防治,適合選擇無人機、大中小型精準施藥器械進行噴灑。
2 適用玉米秸稈集行全量覆蓋還田苗帶淺旋少耕播種技術
玉米秸稈集行全量覆蓋還田苗帶淺旋少耕播種技術是播種時采用苗帶淺旋后,春季直接播種的技術模式,盡量增加秸稈覆蓋還田比例,在上年玉米收獲的同時,將秸稈粉碎覆蓋在地表,采用旋耕機淺旋苗帶,春季直接播種。
2.1 適宜條件
建議行距≥60厘米,以不影響播種作業質量為宜。建議選擇高性能免耕播種機進行少耕播種作業,要求施肥開溝器、播種開溝器、帶狀耕作部件等入土部件滿足少耕播種要求,實現電子監控等。建議選擇自走式聯合收獲機(配備秸稈還田裝置),在進行果穗或籽粒收獲的同時,完成秸稈的粉碎作業。建議選用專業化組織進行病蟲害防治,適合選擇無人機、大中小型精準施藥器械進行噴灑。作業機手應掌握玉米收獲機、免耕播種機、植保機械和深松機的作業性能,熟練操作,安全使用。
2.2 技術要點
玉米機械收獲時秸稈粉碎還田機落地,將秸稈粉成細碎狀后覆蓋地表越冬,不用進行任何整地作業。質量要求是割茬高度≤8厘米,秸稈切碎長度≤10厘米,粉碎長度合格率>85%,拋撒不均勻率<20%。春季苗帶淺旋,淺旋深度≤7厘米,地表平整,及時鎮壓。土壤含水率在10%~25%,表層10厘米土壤平均地溫穩定通過12℃時可進行播種。駕駛操作應規范,免耕播種機調試正確。肥料宜選用流動性好的顆粒肥料,播種時要求種子播深3~5厘米,化肥深施7~12厘米,種肥分施距離達到4~5厘米以上,保證作業質量,滿足農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