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碧玉
摘要:本文就空中課堂教學做了一些探討,基于筆者自身的實踐經驗,以“釘釘”為例淺談了線上教學策略。新課預習過“問題關”,讓思考發生在“紙上得來終覺淺”之前;知識解讀“重互動”,讓參與貫穿在“熟讀深思子自知”之際;課后作業“家校本”,讓習得建立在“活水源流隨處滿”之后;單元評價“面對面”,讓警鐘敲響在“莫向光陰惰寸功”之時;補缺補差“點對點”,讓幫助貫穿于“問渠那得清如許”之際。
關鍵詞:問題關? 重互動? 家校本? 面對面? 點對點
疫情之下,空中課堂應運而生,是無奈之舉,亦是有心之事。作為教師,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有效”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短短30天,在未知中探索,在實踐中反思,在總結中凝練,筆者將自己在空中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探索與思考落筆成文,希望努力實現“空中課堂有序,空中課堂有效,空中課堂有趣”的美好夙愿。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無論是空中課堂還是線下課堂都要在遵循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進行。
課前,如何讓目標更明確、預習更有效;課中,如何讓參與更主動、思考更深入;課后,如何讓反饋更及時、評價更全面。這是筆者在空中課堂實施過程中的思考點。接下來,我就以“釘釘”為例從五個方面分享我的做法。
一、新課預習過“問題關”,讓思考發生在“紙上得來終覺淺”之前
預習是科學的學習方法,也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空中課堂實施階段,教會學生們有的放矢地預習,是很有必要的。在線上教學的這段時間里,我給學生定下了新課預習過“問題關”的要求。
數學學習中“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安徽省教育廳組織錄制的視頻課質量非常高,但是20分鐘講了我們平時一節課40分鐘的內容,沒有留給孩子思考的時間,也沒留讀題、答題的時間。如果只看視頻,沒有老師指導,孩子們很難透徹理解教學內容。因此,我會給孩子們留個“小任務”:觀看視頻后,提出一個跟新課有關的問題,可以是自己思考的問題,也可以是視頻中提出的問題。學生帶著“小任務”,看視頻的注意力就集中多了。學生提出的問題常讓我贊嘆不已,如學習《認識時分》時,有學生提出:“我早上8:00起床和媽媽每天上班時間8小時有什么不同?”弄懂這個問題,表明了學生們理解了時刻和時長的不同。
“紙上得來終覺淺”,學生的新課預習經歷了“問題關”的洗禮,有助于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知識解讀“重互動”,讓參與貫穿在“熟讀深思子自知”之際
無論是線下課堂還是空中課堂,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學為中心”的思想。為了在教學中實現互動,筆者借助釘釘中的視頻會議功能,以視頻會議的方式開設空中課堂。
沒有問題、只有講授的課堂,是沒有思想的課堂,缺乏思考。上課過程中,我通過視頻看到學生們,學生通過我共享的屏幕也能聽到同學的提問和老師的答疑?!翱罩姓n堂”在互動性方面弱于線下課堂,那怎么利用視頻會議方式實現互動教學呢?
我采用了“隨機抽號”“角色互換”“多元評價”等方式。課上,每個孩子都期待著自己被點到,注意力不由自主地被吸引。這些方式也增加了“生生互動”的機會,學生既當聽眾又當小老師,有機會對同學的優點給予鼓勵,也可以對遺漏知識或不同觀點予以補充,學習主動性得以提升。
“熟讀深思子自知”,增加了“互動”的課堂解讀環節,學生的參與貫穿在課堂的始終。
三、課后作業“家校本”,讓習得建立在“活水源流隨處滿”之后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作業批改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作業能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無法實現紙質作業的批改,那如何實現線上作業批改呢?釘釘中的“家校本”功能輕松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每天課程結束后,我通過家校本布置作業,相比線下紙質作業的單一性,線上提交作業的方式更豐富,書面作業可以拍照提交、實踐作業可以視頻提交、說一說作業還可以語音提交。對于未提交的同學,“家校本”中有明確的分類,只要我點開“未提交”欄DING一下,就可以輕松地實現提醒功能。批改作業時,圖片提交的作業可以實現“圈畫批改”。不僅如此,對于錯題,我還可以用語音的方式為學生答疑解惑。另外,對于每天按時提交、認真完成的作業,可以評選為優秀作業分享到班級群內,所有家長和學生都可以觀摩。這不僅激勵學生以優秀作業為學習榜樣,還能表彰表現優秀的學生,讓學生更自信。
課后作業“家校本”,輕松實現了讓習得建立在“活水源流隨處滿”之后的美好夙愿。
四、單元評價“面對面”,讓警鐘敲響在“莫向光陰惰寸功”之時
單元評價是對所學知識的階段性評價,具有及時診斷和反饋作用。線上的單元評價,同樣是以視頻會議的方式進行的。提前告知學生和家長單元評價的時間,單元評價的試題是年級備課組根據學情提前制定好的電子試卷,評價前一天發給家長打印,并交代家長做好保密工作。評價時間一般定在19:00-20:00,這時在家的家長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面對面”的單元評價,是老師和學生間了解和溝通的重要橋梁,有利于學生系統地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檢驗,也可以讓老師了解到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發現學習上的漏洞,及時彌補,將警鐘敲響在“莫向光陰惰寸功”之時。
五、補缺補差“點對點”,讓幫助貫穿于“問渠那得清如許”之際
合肥市芙蓉小學的線上課程,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漸入佳境,已有一個多月。學校每周都會發布線上課堂的滿意度調查,筆者連續三周獲得滿意度100%的評價。但是,第四周滿意度調查中出現了一個“一般滿意”,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想,他在學習上可能遇到了什么困難。隨后,我對他進行了一次“線上家訪”,家訪中我問道:“孩子最近的數學學習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難?”家長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樣說道:“老師,我都不知道該怎么辦好了。孩子最近上數學課,寫作業都特別不主動,不僅慢還老錯,有時候被我批評得偷偷掰斷鉛筆來發泄不滿?!?/p>
明白了“一般滿意”的由來,我豁然開朗。疑惑得到了證實,接下來便是幫孩子解決困難了。我對孩子媽媽說:“別著急。首先,我們要鼓勵他積極面對;其次,我們要給孩子充足的思考時間;最后,我們要細致地幫助他把第一單元的知識梳理透,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和他一起解決習題中遇到的困難。這樣,從周一開始,我每天19:00準時跟你視頻,幫他把第一單元再梳理一遍?!甭牭竭@,家長不停地表示感謝。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老師是孩子求知的源頭,是發現問題、體察困難的源頭,也是補缺補差、幫扶困難的源頭。線上教學“點對點”式的補缺補差,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了讓幫助貫穿于學習始終。
好的課堂教學和好的教學模式都有相同的光澤,即便是最新的技術,也服務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我們在嘗試中改變著一些曾經怕改變的東西,不可預知的疫情加上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推動著授課方式的改變。
無奈之舉,亦要“有心”為之。嘗試后發現,原來我們的教學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原來那些無法在線下實現的愿望我們是可以轉移到線上實現的。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