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旭
(廣東省廣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廣東 廣州 510006)
我國水資源人均淡水資源量低,淡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水資源利用效益差、浪費嚴重等問題[1]。隨著廣州城市人口增加以及企業規模和數量的增長,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總量急劇增加,城市水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黑臭水體數量的增加,已經成為影響城市生態文明創建的不利因素。為解決日益嚴峻的城市水環境問題,2015年廣東省政府發布《廣東省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提出黑臭水體治理的相關要求。根據《廣州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意見》和《廣州市治水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的要求,到2019年底,全市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要達到95%以上,并完成187條黑臭水體的治理任務[3]。
本文所用數據取自布設于廣州市某監測斷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加密監測結果。監測方法為通過自行監測和組織第三方監測機構監測兩種方式,持續對某斷面開展水質加密監測工作,選定溶解氧、氨氮和總磷3項主要污染指標,每月采集一次退潮水樣進行分析。
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采用單因子評價法進行水質類別評價[2]。
該斷面劣Ⅴ類水質類別月份占全年比例情況:2018年占比92%;2019年占比50%,同比2018年下降42%;2020年占比為0%,全面實現消除劣Ⅴ類水體。該斷面Ⅴ類水質類別月份占全年比例情況:2018年占比8%;2019年占比25%,同比2018年上升17%,2020年占比25%。該斷面Ⅳ類水質類別月份占全年比例情況:2018年占比為0%;2019年占比25%,2020年占比達到75%。從水質類別月份占比來看,在全面消除劣Ⅴ類水質的基礎上,該斷面水質逐漸呈好轉趨勢,水質逐年提升(圖1)。

圖1 斷面各水質類別月份占全年比例
2018~2020年,該斷面污染物濃度呈“兩降一升”的總體趨勢,即氨氮和總磷濃度下降,溶解氧濃度上升(圖2,圖3,圖4);具體變化情況如下:
氨氮方面,2018年平均濃度為2.94 mg/L;2019年平均濃度為1.35 mg/L,比2018年下降54%;2020年平均濃度為0.95 mg/L,比2019年下降30%,比2018年下降68%。
總磷方面,2018年平均濃度為0.44 mg/L;2019年平均濃度為0.21 mg/L,比2018年下降52%;2020年平均濃度為0.19 mg/L,比2019年下降10%,比2018年下降57%。
溶解氧方面,2018年平均濃度為2.89 mg/L;2019年平均濃度為2.56 mg/L,比2018年下降11%;2020年平均濃度為3.95 mg/L,比2019年上升37%,比2018年上升54%。

圖3 該斷面總磷濃度變化趨勢

圖4 該斷面溶解氧濃度變化趨勢
從加密監測數據分析,該斷面截至2020年已全面實現消除劣Ⅴ類水體,在監測期間,該斷面污染物濃度呈“兩降一升”的總體趨勢,即氨氮和總磷濃度下降,溶解氧濃度上升。氨氮方面,2020年平均濃度為0.95 mg/L,比2018年下降68%。總磷方面,2020年平均濃度為0.19 mg/L,比2018年下降57%。溶解氧方面,2020年平均濃度為3.95 mg/L,比2018年上升54%。該斷面主要定類指標已從氨氮和總磷為主轉變為溶解氧為主。該斷面水質逐漸呈好轉趨勢,水質逐年提升。
建議加強斷面和附近支流、來水斷面的水質監測工作,及時發現異常污染情況[4]。做好斷面水環境質量監測網水質自動站日常維護,保障斷面水環境質量監測網水質自動站正常運行。定期開展斷面和附近相關支流、境外來水的水質監測工作,掌握各斷面污染物濃度情況。落實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制度,發生水體異常污染情況時及時開展應急防范工作。
建議推進全市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工作,大力完善雨污分流系統,提高水污染物削減總量[5]。加快污水處理能力不足地區污水處理廠建設工作,提高全市城鎮污水處理量,減少全市污水處理能力缺口[6]。提高管網整體運行管理水平,減少管網錯接、漏接和破損情況,嚴控污水未經處理直接進入河流水體[7]。全面推進雨污分流,減少河水、雨水進入污水管網,避免影響污水處理廠的污染削減效能[8]。
嚴控“散亂污”和農業畜牧業場所污染物直接進入生態環境水體[9]。加大力度整頓整治河涌和河流附近“散亂污”場所,杜絕“散亂污”污染物直排河流水體,嚴控反彈情況[10]。加強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力度,收集農場和畜牧養殖場產生的糞污水,集中處理后排放,減少氮、磷等營養元素進入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