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君
(廣東省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煤焦油工人容易患一種職業病--皮膚癌,早有人對此研究[1]。在1915年,日本有人做了一個實驗:長期給動物涂抹煤焦油。結果表明:這些動物很多患上癌癥腫瘤。人們由此加強了煤焦油中的致癌物的研究,后來分離得到苯并(a)芘。因對多環芳烴危害的認識日益加深,世界各國都將其作為環境重點污染物進行監測和防控。
20世紀80年代初,環境優先污染物在國外受到關注。為了保護環境,防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環境達到一定程度,危及到人類和相關生物的健康,歐洲共同體和美國環保局先后在1975年和1976年,發布了環境污染物名單,其中有機化合物占絕大多數。出現在名單中的多種多環芳烴,在總數中也占有較大的比例。1986年,日本環保部門公布了189種高檢出率的污染物。
90年代以來,我國對環境污染危害的研究逐步深入,在環境監測方面根據我國的情況發布了黑名單。在這個黑名單中,歸于有機化合物的有58種,屬于多環芳烴的有7種為重點監測對象。
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多環芳烴有200多種,并非全部都對人體有害。而其中一部分PAH危害性很強,具有致癌性或助癌性,或者可以在特定條件下轉化成有害物質,如苯并(a)芘,苯并(a)蒽等。環境中有害的多環芳烴積累已越來越嚴重地威脅到人類健康,對其進行重點監測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表1列舉了16種常見多環芳烴,列入“中國環境優先污染物名單”的有5種,用*表示。

表1 常見16種多環芳烴
多環芳烴也常用PAHs表示,下文中用PAHs簡稱,不再特別說明。PAHs最少含有兩個苯環,一般含有兩個以上苯環,如表1。
一般短時間內產生并釋放到環境中的PAHs不多,但其進入人體的途徑較多也較容易,如呼吸道、皮膚和消化道都是其進入人體的通道,并且能隨著時間推移不斷集聚、遷移、轉化,加大其危害的程度。PAHs目前公認的危害是致癌性、致突變性,已經對人類健康形成嚴重威脅[2,3]。
最早發現的化學致癌物就是PAHs,數量最多的化學致癌物也是PAHs[4]。目前有500多種物質被發現具有致癌性,PAHs或其衍生物占了將近一半,可能還有一些PAHs具有致癌性沒有被發現。
在許多科學家[5]研究了PAHs的致癌性原理后,有一種觀點得到了關注,即PAHs的致癌性與其結構上的一個特定位置有關,這個特定位置可以從菲的9,10雙鍵來看。研究者比較了眾多具有致癌性的PAHs,發現其都含有菲這樣的單元結構,并且是在其保留9,10雙鍵的情況下發生不同的結構變化,產生的各種菲的衍生物。而如果將致癌性的PAHs通過化學反應使9,10雙鍵這個結構消失,其致癌性也可能消失,再一次驗證了致癌性與這個特定位置相關。研究者把這個特定位置叫作K區,但不是所有具有K區的PAHs都具有致癌性。如果一種多環芳烴具有另一個特定結構——蒽單元的中位碳原子(研究者把它叫作L區),并具有較高的活性,則這種PAHs也沒有致癌性。研究發現,一種多環芳烴存在K區,沒有L區,或者其K區的活性很高,L區的活性不高,就極有可能具有致癌性。
水平集法最早是由Osher和Sethian[20]在描述曲線或者曲面的演化過程中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將結構邊界隱式地表達成高維尺度函數中的零水平集,本質上可以看作是一種形狀優化的方法.通常用在邊界變化復雜或者靈活的結構中.水平集優化方法通常轉化成三維問題的優化設計,表示二維曲線嵌入到三維空間的水平集函數中[21].
某些多環芳烴能發生光化學氧化反應,生成內過氧化物,然后再發生一系列反應,生成具有致突變性的物質。這些物質可以破壞細胞膜,降低細胞組成能力,對DNA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作用,引起人體細胞遺傳信息發生突變。
已有試驗證明,某些城市發生的致突變作用,與其飲用水中存在的多環芳烴,如蒽、苯并(a)芘、熒蒽等有密切的聯系,于是許多國家嚴格限制飲用水中PAHs的含量。
多環芳烴可以在自然條件下產生,微生物、某些植物如煙草、火山活動、自然火災等情況下會產生多環芳烴,其數量有限。
絕大多數多環芳烴是人類活動產生的,所有涉及到煤、石油、木材等燃燒的活動,如交通工具運行、居民爐灶生火、工業鍋爐燃燒、化學工業等,都會產生多環芳烴,其數量和種類各不相同。
在各種環境載體中,多環芳烴的結構、濃度等有較大的差別。
全世界每年排放到大氣中的PAHs總量很大,能達到幾十萬噸,一部分在氣相中,一部分以其他形式存在或吸附在顆粒物上[6]。氣相中多為小分子PAHs(四環以下),其他形式或吸附在顆粒物上的多為五環以上的PAHs。而絕大多數非氣相形式的PAHs,沉降后可直接被人體吸入,損害人類的健康。而氣相形式的PAHs,雖不能直接被人體吸入,卻能以穩定存在的形式在大氣中遷移。例如北方產生的多環芳烴可以遷移到南方,不會有明顯降解[7]。
水中的PAH可以表現為三種形態:①溶于水中。多環芳烴不易溶于水,溶于水中的濃度并不高;②吸附在懸浮物上;③乳化形式。以后兩種形式存在的多環芳烴占最大部分。水中的多環芳烴如果進入生活用水,也可直接危及到人類健康,還可轉入生物體中,或者形成沉積物,某些有機體中的殘留物濃度可達ppm級。
土壤中的多環芳烴多為五環以上的,隨著時間不斷積累的效應更為明顯。PAHs在土壤中的濃度一般在103~104μg/kg范圍內[8]。土壤中的PAHs會部分分配到植物體內,植物也會從大氣中吸收PAHs,而且,很多植物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含更多的多環芳烴。研究人員對洋蔥、甜菜、番茄及其生長環境中PAHs的成分進行了分析,結論是蔬菜可以吸收土壤和周圍大氣中的PAHs,一部分發生代謝,大部分集中到蔬菜皮中,少部分存在根和葉片中。不同的蔬菜,吸收PAHs的速率不同,集聚的濃度也不同。所以土壤中的PAHs雖不會直接被人體吸入,卻會通過蔬菜等食物間接進入人體[9],從而危害人類健康。
從上文中多環芳烴的來源可知,多環芳烴主要是燃燒活動產生的,所以多環芳烴首先大量存在于大氣中,隨著遷移和轉化,到了水體、土壤和植被中并沉積下來。當然,海洋水體中的多環芳烴可能來自石油開采、船舶事故導致的溢出油等。
以下從大氣、水體和土壤三個方面來分析環境監測的側重點。
多環芳烴產生排放到大氣中后,雖然其濃度會被大大的稀釋,但其可轉運、可發生光化學轉化、可與其他污染物相互作用、可隨干濕顆粒物沉降[10]等眾多特性,使得其危害性亦然是需要重視的。
多環芳烴在城區中心的濃度,明顯高于外圍及更遠區域[11],并成逐漸減小的趨勢,另外,北方城市比南方城市高,這是由于人員密集區域,其燃燒活動量更多的緣故。而不同的燃燒活動,其產生的多環芳烴是否存在差別呢?
據研究報告,居民爐灶和工業鍋爐產生的氣體中,多環芳烴的種類及濃度對比如2所示。
由表2中可看到,不同的燃燒活動,其產生的多環芳烴的種類和量差別也較大。作為中國環境優先污染物,苯并(a)芘在兩種情況下的濃度都達到或超過1000 μg/m3;熒蒽主要在居民爐灶燃燒中產生,達到2900 μg/m3。可見,在工業發達的地區,苯并(a)芘、苯并(e)芘、菲、苯并(g,h,i)芘等是環境監測的重點。在居民密集地區,熒蒽、菲、苯并(a)蒽、苯并(a)芘、蒽等是環境監測的重點。

表2 某地區居民爐灶與工業鍋爐產生的煙氣中多環芳烴的比較 μg/m3
水體中的多環芳烴的種類和含量,與地區的地理位置或城市的功能相關。環境監測的主要多環芳烴見表3。

表3 某水體中5種多環芳烴在不同時期的含量 μg/L
由表3可知,水體中不同時期多環芳烴的濃度差別較大,而其原因與水體中水量密切相關。水量少的時期,排在前三的是蒽、熒蒽、二氫苊;水量多的時期,排在前三的是蒽、熒蒽、芘,且濃度前者是后者的5倍以上,枯水期是環境監測多環芳烴的重點。另外,在水體中,蒽、熒蒽比較穩定,其他物質則會有較大的變化。
一般大氣污染嚴重的地方,土壤中多環芳烴的含量也較高。在某城市煤氣生產地的一個農場中取土壤進行檢測,主要多環芳烴及含量如表4所示。

表4 某城市煤氣生產地的農場土壤中多環芳烴的質量分數
由表4可見,土壤中多環芳烴含中,熒蒽、芘、菲、苯并(a)芘、苯并(b)熒蒽的質量分數都很高。作為中國環境優先污染物,熒蒽的濃度達到了14 mg/kg,苯并(a)芘的質量分數達到6.6 mg/kg,苯并(b)熒蒽的質量分數達到6.5 mg/kg,對人類健康危害性極大。在環境監測工作中,這幾種物質必定要作為監測重點。
大氣、水體、土壤是一個完整的環境體系,多環芳烴在自然界體系中不斷地以各種形式相互轉化,在日常調查研究中要掌握其分布特征和遷移途徑,才能更好地把握當地的污染情況并開展環境監測工作。掌握多環芳烴自身結構與危害性的關系以及其在不同載體中的種類、濃度的數據,是環境監測工作中對其有側重點監測的基礎,對人們更好地保護環境、凈化環境,從而維護人類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