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232)
建筑垃圾是指包括新建、擴建、改建和拆除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管網等以及居民裝飾裝修房屋過程中產生的棄土、棄料及其他廢棄物等[1]。隨著城市化進程速度加快,南京市舊城區改造、新城區建設、配套設施建設等持續開展,建筑垃圾產量持續提升,但與建筑垃圾處理相配套的管理政策尚不健全,建筑垃圾處理設施能力存在明顯缺口。建筑垃圾產量大、組分復雜,簡易填埋會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2,3],從而制約城市的建設及發展,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體系的建設迫在眉睫。
據不完全統計,南京每年產生工程渣土約2000萬m3,泥漿約400萬t,拆遷垃圾約400萬t[4],裝修垃圾管理在規范過程中,尚未建立裝修垃圾清運量的準確統計數據。
南京建筑垃圾按照拆建垃圾(包含拆除垃圾和施工垃圾)、裝修垃圾、工程渣土、工程泥漿分類進行資源化利用。
拆除垃圾:南京市征收拆遷項目實行房屋拆除工程與拆除垃圾資源化利用一體化管理,即各區(園區)征收實施單位將拆除工程與拆遷垃圾資源化利用一并發包給具有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能力的拆除工程施工單位或由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單位和拆除工程單位組成的聯合體。拆除垃圾主要委托有資質的運輸企業運送至捆綁投標的資源化利用企業進行處置。
裝修垃圾:裝修垃圾由于成分復雜、資源化利用價值低,目前處于規范過程中。有物業管理的居住小區,裝修垃圾主要由物業聯系五小工程車運輸企業,上門收運裝修垃圾;無物業管理的區域,主要由街道或社區托底,聯系五小工程運輸企業收運裝修垃圾,也存在居民自行聯系收運車輛的情況。終端處理設施較為匱乏,大部分裝修垃圾資源化設施正在建設中。
施工垃圾:施工垃圾再利用價值較高,有價值的部分被源頭被分流,可回收物直接進入廢品回收系統,剩余部分基本用作修建施工便道或用于基坑填埋。
工程渣土:工程渣土大多用作工程回填、場地標高抬升及堆山造景等,南部新城工程渣土就地資源化,將工程渣土轉化為路基材料,應用于道路建設。
工程泥漿:工程泥漿大多運往南京市泥漿綜合處置中心,部分工程項目正在試點泥漿現場干化。
目前,南京市共有19家手續完備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1家在進行裝修垃圾資源化試點),主要對建筑垃圾進行資源化處理,資源化產品主要為填料及再生骨料;裝修垃圾終端處置設施較為匱乏,部分外圍區設有臨時性處置設施;建成南部新城渣土資源化利用廠(6000 m3/d),將工程渣土轉化為路基材料,應用于道路建設;建成運行南京市泥漿綜合處置中心(180萬m3/年),并于地鐵等工程項目現場試點泥漿源頭干化,破解泥漿處置難題。
南京市19家手續完備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主要通過分選、篩分、破碎等工藝,將拆建垃圾轉化為再生產品,再生產品主要為再生骨料,僅2家企業深加工做再生磚,深加工產品缺失。
南京市城鄉建設委員會負責南京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統籌推進和綜合管理工作,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運輸管理工作,發改、規資等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協助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相關工作。為進一步規范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成立了南京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推進中心,并建立了全省首個地方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協會,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管理架構基本形成。同時,南京市強化頂層設計,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建筑垃圾資源化相關政策文件(表1),切實保障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理念貫徹落實。

表1 南京市建筑垃圾資源化相關政策文件
南京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管理涉及的主體多、對象多、環節多,存在多頭管理、部門掣肘、職責邊界不清等問題,部門統籌難度較大。同時,隨著《南京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管理辦法》的出臺,與之配套的政策體系亟待完善,再生產品標準體系亟待建立[5,6]。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受用地及“鄰避效應”的影響,一般較難落地,因而存在較多臨時性設施,臨時性設施由于無土地使用權證、用地面積小、搬遷成本高,企業不愿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裝備升級和環保治理;現有手續齊全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缺乏深加工成套設備,再生產品附加值不高。同時,現有資源化設施布局分散,不利于構建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鏈條[7,8]。
現狀再生產品主要為再生骨料,產品種類不豐富、產品附加值低,且南京市暫無強制使用再生產品的政策要求,而再生產品市場接受度低,僅依靠市場力量,再生產品很難與天然建材競爭,不利于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的可持續運營。
南京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管理架構基本形成,管理逐步規范化,但還存在對建筑垃圾底數不夠全面、清晰等問題,此外,針對建筑垃圾管理的各環節,各部門相應建立了不同的建筑垃圾管理平臺,但各平臺資源尚未完全實現互聯共通共享,全過程精準監管難以實施。
成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推進組,建立健全建筑垃圾管理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明確建筑垃圾各個環節管理部門的職責邊界,形成多部門權責明晰、聯合監管、協同增效的長效管理工作機制。同時,建立健全源頭減量、收費管理、產業扶持、再生產品推廣使用等關鍵管理制度,制定再生產品認證、質量、驗收標準,形成建筑垃圾全過程覆蓋的政策體系。
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建筑垃圾專項規劃,保障設施建設用地需求,拆除垃圾具有盈利性質,用地原則上由企業租賃或自有用地供地,裝修垃圾具有公益性質,由政府劃撥用地或給予用地補貼。同時,鼓勵企業整合拆除、運輸、處置和利用等產業鏈,引導拆除企業、資源化利用企業、建材生產企業、技術裝備研發企業交流合作,并加大對龍頭示范企業的培育支持,引導資源向正規、有實力的資源化利用企業集聚,培育一批具有較高技術裝備水平和較強產業競爭力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示范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
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社會團體等各主體研究開發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鼓勵再生資源利用企業利用建筑垃圾生產再生骨料、路基路面材料、路面透水磚、市政工程構配件等新型綠色建材,豐富再生產品種類,提升再生產品附加值。探索在市政工程建設領域強制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可行性,在項目設計、招投標、施工許可審批階段規定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使用比例,并對強制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情況實施全程跟蹤監管。同時,加大再生產品宣傳力度,提高再生產品市場接受度[9],拓寬再生產品應用領域。
首先,對涉及建筑垃圾的行業信息進行全面排查梳理,包括建筑行業、水利行業等,對行業底數進一步核準,并動態更新,做到行業底數清、數據明。其次,進一步整合建筑垃圾收、運、處、資源化等各環節監管平臺,整合城管、建委等管理部門數據資源,包括備案數據、建筑垃圾產生動態信息、車輛運輸實時數據、重要路段智能采集數據、卸點消納監管數據、資源化利用設施監管數據等,做到建筑垃圾數據庫統一匯集與管理。最后,健全建筑垃圾信息平臺功能,完善備案、資源調配、信息發布、定向運輸監管、消納處置監管、再生產品流向監管及供需發布等功能,實現建筑垃圾源頭、運輸、處理、再生產品等環節全覆蓋、全天候、全流程的精準監管。
建筑垃圾資源化作為未來建筑垃圾發展的大趨勢,不僅能解決建筑材料資源緊缺問題,還能創造經濟價值,帶動裝備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目前,建筑垃圾資源化工作已被列入江蘇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考核指標。未來,南京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工作應把握長三角一體化、國內國際雙循環等一系列新政策、新形勢,加快建立“過程可控、全產業鏈、低碳綠色”的建筑垃圾處置新格局,以推進“強富美高”新南京再出發,助力南京市“無廢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