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燕,詹嘉茵,王崢,秦鳳銀,譚益冰
中風即腦卒中,是嚴重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1-2]。缺血性腦卒中是最常見的腦卒中類型[3],大量研究表明發病4.5 h內進行溶栓治療對于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至關重要[4-7],然而多數患者并不能及時識別缺血性腦卒中先兆并快速就醫,從而導致院前就醫延誤,錯過溶栓治療的“黃金時間”[8-10]。
“中風120”是我國學者在“FAST口訣”基礎上研制的符合我國社會文化背景的快速識別中風的口訣,也是目前針對中風患者院前就醫延誤的主要教育材料,其具體內容為:將常見中風先兆分別描述為“1”“2”“0”,其中“1”即看一張臉:不對稱,口角歪斜;“2”即查兩只胳膊:平行舉起,單側無力;“0”即聆聽語言:言語不清,表達困難;只要出現上述任意一種癥狀就必須立即撥打“120”(圖1)[11-12]。

圖1 “中風120”海報[11](圖源:http://stroke120.org/whatis)Figure 1 The poster of Stroke-120
實際上,中風患者發病后由于肢體及語言障礙而常無法及時撥打“120”,因此潛在旁觀者是否能及時識別中風先兆并采取正確的就醫行為對于減少中風患者院前就醫延誤起著關鍵性作用[13-14]。社區作為我國開展中風健康教育的重要場所,應該大力推廣“中風120”教育,但目前尚缺乏基于社區居民視角的關于“中風120”認知的深入研究。本研究為質性研究,旨在了解社區居民對于“中風120”的認知,以期為“中風120”的宣傳、推廣、普及等提供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法于2020年7―9月選取常住(>1年)在當地的社區居民31名作為訪談對象,均為筆者所在課題組成員親戚、朋友,其中男14名,女17名;年齡18~20歲者6名,21~30歲者5名,31~40歲者8名,41~50歲者7名,51~60歲者2名,61~65歲者3名;來自廣東省15名,湖北省7名,河南省6名,河北省、湖南省、遼寧省各1名。納入標準:(1)年齡18~65歲;(2)既往未發生過中風;(3)無中風家族史;(4)無醫學背景;(5)自愿參與本研究并接受訪談。排除標準:(1)嚴重認知障礙;(2)精神障礙。
1.2 方法
1.2.1 收集訪談資料 訪談前經由筆者所在課題組成員通過文獻回顧與討論后擬定訪談提綱及訪談問題,并在具備相關經驗老師指導下通過預訪談對訪談提綱進行修改,最終形成正式的訪談提綱。正式的訪談提綱基于“中風120”分為4個部分:(1)3種中風先兆(口角歪斜、胳膊單側無力、言語不清)的識別及就醫行為;(2)撥打“120”的固有態度;(3)對中風的認知;(4)醫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風宣教及居民參與主動性。
本研究價值:
“中風120”是我國中風意識教育的主要工具,對減少中風患者院前延誤時間、降低中風致殘率及致死率、改善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關于“中風120”的研究報道較少見。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了解了社區居民對于“中風120”的認知,為社區制定“中風120”宣教策略提供了參考依據,也為有效減少中風院前延誤、降低中風致殘率及致死率提供了居民視角,有助于進一步完善“中風120”教育內容。
訪談前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訪談人員先進行自我介紹并說明本研究目的,在征得受訪者同意并向其保證不會泄露個人隱私后,選取安靜、舒適的場所并采用半結構式深入訪談法進行訪談,具體如下:訪談人員統一展示3張中風先兆圖片(將圖1中3種中風先兆分別截圖并隱去相關提示語),然后單純介紹中風先兆癥狀、避免任何誘導性提問;訪談問題主要包括:(1)您認為圖片中的3種情況可能是發生了什么事,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2)如果您身邊的人突然出現了以上任意一種情況,您第一時間會怎么做?(3)您覺得遇到以上任意一種情況,需要撥打“120”嗎,為什么?(4)您有撥打“120”的經歷嗎,您覺得在什么情況下才需要撥打“120”呢?(5)您知道什么是中風嗎,可以簡單描述一下中風的癥狀嗎?(6)您所在的醫院或社區進行過中風篩查和健康宣教嗎,您會主動參與嗎?注意保證訪談過程不被打擾,并對訪談內容進行全程錄音和筆記記錄,訪談時間控制在20~40 min。
1.2.2 分析訪談資料 每次訪談結束后24 h內將訪談錄音逐字逐句轉錄,記錄完整的訪談內容并標記重點,同時記錄訪談中的感嘆詞和情感變化(如大笑、疑惑、猶豫等)并標記在轉錄稿的對應內容后,訪談結束后及時記錄訪談心得。通過對訪談內容進行反復、仔細閱讀后,采用內容分析法[15]分析訪談資料,并采用Nvivo軟件輔助編碼,圍繞社區居民如何看待這3種中風先兆、面對中風先兆時采取何種就醫行為這一核心問題對訪談資料進行初步編碼,通過多次討論、反復比較后提取類屬和主題,構建主題和意義。基于訪談資料飽和原則,訪談和分析同步進行,即分析訪談資料發現信息重復時再增加1~2名訪談對象,以確保沒有新的信息出現。
1.2.3 質量控制 訪談人員在訪談前系統地學習質性研究訪談資料收集與分析方法,以順利建立方法學基礎;訪談結束后對轉錄后的文字進行反復閱讀、分析和編碼,發現問題及時向訪談對象進行核實,以保證訪談資料準確。
2.1 對中風先兆的判斷與采取的就醫行為 31名社區居民對3種中風先兆(口角歪斜、胳膊單側無力、言語不清)的判斷與采取的就醫行為詳見表1。

表1 31名社區居民對3種中風先兆的判斷與采取的就醫行為Table 1 Thirty-one community residents' recognition of three warning signs of stroke and their health-seeking behaviors
2.2 影響社區居民識別中風先兆的因素 31名社區居民中20名(64.5%)能識別出第一張口角歪斜的圖片是中風,7名(22.6%)能識別出第二張胳膊單側無力的圖片是中風,19名(61.3%)能識別出第三張言語不清的圖片是中風。
2.2.1 對中風先兆的認知不足 在20名(64.5%)社區居民的認知中,中風主要被描述為中風后遺癥,即1個嘴歪、癱瘓和言語不利的形象,因此第一(口角歪斜)、三(口齒不清)張圖片的中風識別率較第二張圖片(胳膊單側無力)更高。P14:“中風就是嘴歪,流涎水,一看就看得出和正常的人不太一樣的;然后有的會暈倒,但經過治療后可以清醒的;有的會偏癱,話也說不清,做事情也做不了的。”P11:“中風就是癱瘓了,不能動,需要專人伺候,只能躺在床上或者坐在輪椅上,大小便、吃飯都需要別人幫忙,整個人大概就是植物人的狀態;哦,也不是,有的可能只是一半癱了,分攤了,不是,偏癱了,一半不能動。”P2:“中風就是偏癱、嘴歪、流口水、言語不清,這些都是中風的跡象。”
2.2.2 易與其他疾病混淆 未能識別出中風先兆的社區居民會受自己或他人經歷及經驗的影響而將中風先兆聯想成其他疾病。(1)展示第一張圖片(口角歪斜)時,不能識別出中風先兆的11名社區居民中3名認為是一種面部疾病(如“抽搐”“面癱”“面肌痙攣”等),3名認為是“神經問題”,1名將其與“痛風”混淆;P15:“有個人晚上風扇對著臉吹了一晚上,早上起來發現臉被吹歪了。”P29:“有朋友的朋友就會這樣子……他晚上喝酒喝了,然后晚上吹著了空調什么的。”(2)展示第二張圖片(胳膊單側無力)時,不能識別出中風先兆的24名居民中8名認為是“肌肉勞損”,6名認為是“神經問題”,3名將其與“肩周炎”混淆;P1:“屬于是手無力的樣子,這種就不是很懂,沒有怎么接觸到有人這樣子,就是老人手酸就有聽過,比如老人年輕時工作做太多了。”P24:“就是我自己偶爾也會這樣子,有只手沒有力氣抬起來;就是這個肩膀啊,很痛,很酸。”(3)展示第三張圖片(言語不清)時,不能識別出中風先兆的12名居民中3名認為是舌、咽喉相關疾病,2名認為是“神經問題”,2名分別認為是“胸悶”“窒息”; P12:“應該是舌頭的問題,因為發聲主要靠喉嚨,他可以出聲音,只是說不清楚,所以可能是舌頭的問題,舌頭沒辦法靈活地活動。”P24:“有時候生氣的時候他不就感覺胸口悶悶的嘛,然后就有點有氣無力的不想說話的感覺。”
2.3 影響居民撥打“120”的因素 假設突然目擊身邊的人出現第一張圖片(口角歪斜)的情況時,31名居民中10名(32.2%)會選擇撥打“120”;突然目擊第二張圖片(胳膊單側無力)的情況時,7名(22.6%)會選擇撥打“120”;突然目擊第三張圖片(言語不清)的情況時,13名(41.9%)會選擇撥打“120”。
2.3.1 中風先兆嚴重程度
2.3.1.1 是否危及生命 31名社區居民中26名(83.9%)認為中風先兆達到威脅患者生命的程度就需要撥打“120”。P5:“如果說像這種是急(診)科方面的,比如像這種中風的還是說心臟不好方面的,這種就要馬上去醫院,生命關天的東西肯定要打‘120’啊,就是對生命產生威脅的情況,這種第一時間就要打‘120’。”P25:“人可能會很快速得死掉……沒有及時治療的話就會完蛋的……這三種情況都會選擇(撥)打‘120’,因為出現這3種(情況)已經是很嚴重的情況,這時候應該就要及時地搶救。”然而,31名社區居民中16名(51.6%)認為3種中風先兆中的1種或2種表現比較“輕微”,屬于“慢性病”。P21:“因為他們只是算是一個癥狀吧,不需要立馬就需要緊急搶救的那種。”
2.3.1.2 有無意識障礙 患者有無意識障礙同樣是影響社區居民是否選擇撥打“120”的重要因素。P4:“這得看那個人的神志(意識),如果說是昏迷的情況,我們又看不出是什么情況就會(撥)‘120’,如果我們看得出,然后人又是清醒的就不會(撥)打‘120’吧。”P7:“如果這種(情況)嚴重到意識不清,那我們還是相信讓醫生上門帶去(醫院)會比較安全一些。”
2.3.1.3 是否行動不便 患者的行動能力也是影響社區居民是否選擇撥打“120”的重要因素。P1:“平時就是老(年)人行動不方便又不能送他去醫院,這種(情況)就肯定要打‘120’……去扶他什么的還會導致情況(更加)嚴重,就是聽有些醫生說你的姿勢不好或者不及時都會導致病情(更加)嚴重。”P3:“發生起來就導致行動不便那樣子,還有就是看起來我們自己沒辦法處理的情況,因為行動不便我們去搬動他的話可能會(使他的情況)更嚴重,比如車禍的傷者就不能隨便搬動,但如果是行動方便的話其實自己去醫院就行。”
2.3.2 對于撥打“120”的認知
2.3.2.1 “120”的速度 24名(77.4%)選擇撥打“120”的社區居民認為“120”可以及時轉運患者。P5:“救護車的話,它有個好處,就是時間緊迫、紅燈直行,但我們就不可以闖紅燈啦。”1名(3.2%)選擇不撥打“120”的社區居民認為“120”的往返會耽誤治療時間。P11:“120要先過來家里,然后再回去。我們自己去直接去就行了,那‘120’不是相當于走了兩趟嘛。”
2.3.2.2 “120”的專業水平 “120”的專業水平是影響社區居民選擇撥打“120”的重要因素。P10:“因為我自己沒有專業的知識,根本就不知道應該怎么做……還是‘120’比較好,‘120’有醫生,醫生會專業些,可以更好地處理這些情況,我覺得比較靠譜。”P5:“因為救護車過來的話會有醫生過來嘛,然后車里面也有一些緊急的設備,相對比較安全一點,醫生來了之后就會大概判斷他的情形,了解他的大概病情,醫生在身邊會更安全。”
2.3.2.3 “120”的資源有限性 2名(6.5%)社區居民考慮到“120”的資源有限,認為僅因為輕微癥狀就去撥打“120”是在占用寶貴的公共衛生資源。P11:“因為這不是緊急的情況啊,就是個慢性病,就是……嗯,你打‘120’,他也是給你送到醫院去而已,也不能馬上給你做啥處理,也不能怎么樣,還不如自己送,還比較快,沒必要一點小事麻煩(就)‘120’。”P12:“沒那么金貴吧,一點兒小事,自己去醫院看看就行了,沒必要麻煩‘120’,要是每個人(有)一點小事兒就打‘120’,那‘120’豈不是都忙死了、不夠用了。”
3.1 強化社區居民對中風先兆與中風之間關系的認知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中風先兆的認知不足是導致社區居民不能識別中風先兆的重要因素,與既往研究結果相符[8-10];20名(64.5%)受訪者對中風的認知主要是在中風后遺癥方面,缺乏對中風先兆與中風之間關系的良好認知。因此,社區宣教、宣傳內容需要側重在居民對中風先兆的認知方面,使其意識到中風先兆發展至中風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并強化其對中風先兆嚴重性的認知。目前,“中風120”是我國中風意識教育的主要工具,相關團隊還建立了一個專門的網站(www.stroke120.org)和一個社交媒體微信公眾號(名稱:zf120,微信號:chinastroke120),向大眾免費提供相關宣教資料,其中包括一系列“中風120”海報及被翻譯成22種不同方言的1 min“中風120”視頻等[16]。社區可以通過有效利用“中風120”相關宣教資料、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健康教育,加大“中風120”的宣傳力度,如同步開展醫院、大眾傳媒健康教育等[17],也可發動醫護人員進行面對面的口頭教育;可以免費發放宣教資料、定期開展專家講座;可以邀請社區居民進行互動交流,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18];可以在電視廣告中投放簡單易記的“中風120”視頻或海報。鑒于部分社區居民易將中風先兆與其他疾病混淆,因此社區在宣傳時還應當指導居民掌握鑒別類似疾病的知識與技巧,強化其對中風先兆的認知。
3.2 強化社區居民對中風先兆與快速就醫關系的認知 既往就醫延誤相關研究中有關于癥狀嚴重程度的報道[19]。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風先兆嚴重程度是影響社區居民目擊身邊的人突然出現中風先兆時選擇撥打“120”主要因素,26名(83.9%)社區居民傾向于只有中風先兆達到危及生命的程度才需要撥打“120”,并普遍認為3種中風先兆(口角歪斜、胳膊單側無力、言語不清)是比較輕微的,且部分識別出中風先兆的居民也存在這樣的想法,分析其主要原因為:缺乏中風先兆出現后必須撥打“120”的相關知識,尤其是關于中風的溶栓治療時間窗及“120”急救措施等方面的知識。因此,社區不能只局限于中風先兆的宣教,還要普及發現中風先兆后撥打“120”的必要性及重要性[7,20],可以聘請相關專家舉辦講座并向居民講解中風的溶栓治療時間窗、“120”的中風急救措施等[21-22],也可以在“中風120”海報及視頻內容上進行改進,增加中風的溶栓治療時間窗及“120”急救措施等內容。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對社區居民進行深入訪談,了解其如何認識中風先兆、影響其中風先兆認知和快速就醫的影響因素,發現對中風先兆認知不足、易與其他疾病混淆是影響社區居民識別中風先兆的重要因素,同時中風先兆嚴重程度、對于撥打“120”的認知是影響社區居民撥打“120”的重要因素,這為今后“中風120”的宣教提供了一定參考依據,但本研究是從潛在旁觀者的視角出發的,存在一定局限性。為了更好地制定“中風120”宣教方案,今后可嘗試從醫護人員、真實目擊過中風的人、中風患者、社區宣傳工作者或政策制定者等多個視角出發展開研究,從而制定出操作性強、科學可行的宣教方案,最終達到減少中風患者院前就醫延誤的目的。
作者貢獻:黃嘉燕、譚益冰負責研究的設計與文章的構思;黃嘉燕、詹嘉茵、王崢、秦鳳銀進行訪談資料收集、整理及分析,負責撰寫論文;譚益冰負責文章質量控制及審校,對文章整體負責、監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