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城市濱水景觀空間作為城市景觀空間中的獨特存在,是城市重要的場景發生空間,是城市獨特形象的核心。本文闡述城市濱水景觀的概念,全面分析臨沂市濱河公園的場地現狀,剖析設計形成的過程,據此更好地修復河道生態,以推動城市濱河景觀規劃設計的改進和濱水區的持續發展,進而為城市濱水景觀空間的研究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濱水景觀;景觀空間;生態修復;場地活力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8-0-02
1 城市濱水景觀研究
1.1 城市濱水景觀定義
城市濱水景觀空間的定義應從兩方面來看,景觀代表其本質內涵,城市濱水表明了該景觀空間所處的位置。景觀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質所構成的綜合體,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1]。而城市中的濱水景觀一般有特定的位置,位于流經城市的河流或湖泊與城市核心區域交界的位置。
一般來說,濱水景觀空間是硬質斑塊與軟質斑塊相互交匯交融、互相滲透的部分,其空間節奏和涉及的景觀空間功能相較于普通的景觀空間是更加復雜。就對人群的吸引力而言,濱水景觀空間是最令人向往的一種景觀空間類型。一方面,這是由人的天性決定的;另一方面,濱水景觀空間有更豐富的可供觀賞和使用的景觀空間要素,其本身的趣味性和價值也比其他景觀空間更高。城市濱水景觀空間由于地處城市,交通方便,到達難度較小,對人群的吸引力更大。
1.2 城市濱水景觀空間設計現狀
我國城市已經從追求高速發展的時代轉向了高質量、結構合理化發展的時代。構建城市濱水景觀空間是豐富國內城市景觀空間的主要手段,能夠提供優美的景觀,起到雨洪管理、調節氣候的作用,也能為城市人群提供必要的活動空間。
目前,城市濱水景觀空間面臨的問題是復雜多樣的,總體而言,可以概括為三點。第一,城市與濱水空間缺乏整體性和視覺連續性,濱水景觀空間與城市斑塊之間缺乏有效的過渡,其割裂主要反映為生態環境被硬質景觀部分隔斷,生態環境中的水分、物質、能量無法得到有效的交換和循環。第二,水環境的問題較為顯著,多數城市內自然水域的水體和其周邊的生態環境受到污染,且洪澇災害的風險較大。第三,從使用功能的角度來看,目前城市濱水景觀空間的定位不明確,設施類型不能依據定位和人群需求確定,所以人使用濱水空間存在一定的困難,久而久之,濱水景觀空間容易失去活力[2]。
2 臨沂市濱水景觀現狀研究
要研究臨沂市濱水景觀空間,需要選定具體的場地,并對設計場地的現狀進行有效分析。對臨沂市部分濱水空間進行考察后,筆者選定臨沂市濱河公園作為臨沂市濱水景觀空間的代表。
2.1 區位分析(見圖1)
本文所提的城市濱水景觀空間為臨沂市濱河公園,改造基地位于蘭山區與河東區的交界位置,枋河流入沂河主干的兩叉河口,周圍主要為商業建筑區和居民區,是重要的景觀空間。此濱河公園的景觀設計將成為臨沂市的主要綠道及對外的形象工程。
從衛星圖與調研情況來看,目前兩河交匯形成的三邊地帶具有不同的場地特色與不同的景觀節點,且具有較為突出的地標與景觀節點。例如,三邊地帶的北面是陽光沙灘,東面為濱河景觀帶,西面為鳳凰廣場。接下來的景觀空間優化方案應當依據三地的實際情況,使用不同的設計手法和思路,明確各部分的場地定位,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濱河景觀空間更新設計。
2.2 現狀環境分析(見圖2)
臨沂市濱河公園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泥沙淤積,沿河植被被破壞,這是目前場地中的植物生長條件不佳導致的。目前,水污染問題和生態環境被割裂和破壞的情況比較嚴重。水受到污染,植物的維護工作不到位,很容易導致沿河駁岸部分的水生植物死亡,進而引發泥沙淤積、水土流失等問題。第二,水環境和植被的生長息息相關,駁岸貧瘠導致其生態功能無法發揮,容易使駁岸的生態環境陷入惡性循環。第三,場地中的水景小品缺乏維護,不能達到激發場地活力和吸引人群駐足的目的,這是管理方面的問題。
3 臨沂市濱河公園景觀規劃設計
臨沂市濱河公園需要使自然斑塊與城市斑塊進行有效的連接與互動。兩者本身存在割裂,要讓自然環境在復蘇的同時,為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而服務。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應豐富場地使用方法,并將地域性文化的景觀元素、符號與場地有機結合,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展示出來,塑造一個更加適合臨沂的濱河景觀空間。
3.1 設計原則
設計的重點是明確臨沂城市濱水空間的形態,針對濱水空間的現存問題制定有效的設計規劃原則。主要原則應包含以下幾點:其一應強化場地和受眾的聯系與結合能力,其二應使用有效手段恢復河流的生態循環,其三應緊跟目前市民的生活與娛樂需求更新必要的功能性設施,其四應在未來的地標性區域濱河公園中體現出能夠代表城市文化的內容。
3.2 景觀修復方法
3.2.1 豐富精神文化傳播、學習、認知場所
臨沂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傳統民俗文化,從風景園林學科的視角看待文化傳承的問題,就需要在景觀空間的更新設計中融入能夠傳播、學習、認知文化的場所。在臨沂市濱河公園中,可以通過建設文化民俗展覽館和文藝展演空間等方法解決問題。這些空間可以增強臨沂市民對城市和故鄉的文化認同感,并豐富市民的日常休閑活動類型。
3.2.2 豐富景觀元素與類型
場地內的具體景觀要素和景觀類型,可以從空間改造和基礎設施設計兩個方面來談。所增加的景觀元素可以包含為市民提供活動和休憩空間的活動廣場和景觀小品,以及能夠反映地方特色的硬質與軟質景觀。從基礎設施設計的角度來看,利用彈性設施設計和景觀家具豐富場地空間內的基礎功能,都能夠使濱河公園的景觀空間得到優化。
3.2.3 利用活動,提升場地活力
利用活動提升場地活力的原理來自觸媒效應,這是傳播學的概念,旨在通過不同類型的趣味活動,吸引人群進入場地,提高場地的知名度,同時不斷引導參與活動的人群尋找場地新的使用方式。適宜在濱河公園內舉辦的活動豐富多樣,如毛筆字較量、民俗演出、紀錄片放映、手工藝體驗活動、龍舟比賽等,它們都能夠有效豐富市民的業余生活[3]。
3.3 臨沂市濱河公園景觀更新策略
3.3.1 總體規劃結構
臨沂市濱河公園的總體規劃結構圍繞“一軸、兩線、三區”展開(見圖3)。“一軸”代表整體方向,沿著沂河南北展開;“兩線”代表河流兩側帶狀展開的濱河景觀;“三區”則代表三方河岸不同的功能分區和場地類型。總體規劃結構由軸線向分區層層遞進。
3.3.2 設計方案展示
設計元素的構思主要來源于對原始基地形態和對功能容納的考慮。在平面圖中可以看出,濱河空間的各個節點都由長曲線進行串聯和交融,一方面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帶狀的濱河空間的原始場地,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動線的流暢延伸,塑造空間的曲折變化,增強空間節奏感。在能夠接觸河流的位置,設計能夠互動的節點,將自然水體和人為活動相聯系,能增強場地的趣味性與可玩性。
臨沂市濱河公園由三個主要功能區構成,包含生態藝術區、活力沙灘區和親水體驗區(見圖4、5)。生態藝術區采用連接生境斑塊、提高綠地覆蓋率的手法,通過綠色廊道連接周邊居住用地、道路和破碎的綠地板塊,協同水系構成綠色網絡,擴大了整體方案的綠化面積;親水體驗區通過不同的水景體驗,使人們在參與其中的同時,感受到生態自然的氛圍,獲得安靜的讀書空間和思考空間;而活力沙灘區則利用沂河原有的沙灘區域,采用生態手法進行處理,原有的沙灘區域因為污染及人為破壞無法成為一個休閑娛樂的空間,而改善后的沙灘區將成為本方案的一大亮點(見圖6)。
4 結語
濱水景觀空間是城市重要的景觀空間,是城市活動的容納場所,也是城市的生態呼吸系統。對濱水景觀空間進行優化和打造,有利于為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們提供一個更加優美和諧的生活空間,使城市變成一個更加美好的樂園。
參考文獻:
[1] 曾旭東,張振華.基于區域生態優先的城市濱水景觀規劃設計——以重慶嘉陵江草街濱江景觀規劃為例[J].中國園林,2010,26(08):49-53.
[2] 金云峰,陳棟菲,王淳淳,等.公園城市思想下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內生活力營造途徑探究——以上海徐匯濱水空間更新為例[J].中國城市林業,2019,17(05):52-56,62.
[3] 王敏,葉沁妍,汪潔瓊.城市雙修導向下濱水空間更新發展與范式轉變:蘇州河與埃姆歇河的分析與啟示[J].中國園林,2019,35(11):24-29.
作者簡介:高云強(1994—),男,河北保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