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沖
摘 ?要:校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校外活動場所是與學校教育相互聯系、相互補充、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實踐課堂,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少兒國學歌舞劇是用兒童歌舞劇的形式承載國學優秀傳統文化,將國學活態化、藝術化傳承下去的融合性創新課程。本文以少兒國學歌舞劇在校內外聯動美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實施的相關機制與策略。
關鍵詞:校內外聯動;少兒國學歌舞劇;美育
一、問題的提出
學校教育是一種普及性的教育,學校班級教育規模大,缺少充沛的師資資源,大多數普通中小學一樣,都存在藝術專業師資短缺問題。比如音樂美術藝術課專業師資方面,有的學校由音樂基礎比較好的別的科目的老師擔任,而又會音樂又會舞蹈又會戲劇的綜合性老師在學校里是缺乏的,因此只能夠由校外老師來補充。
少年宮由于場地限制,招生人數有限,每一年的招生都名額難求,只能夠進行個性化的藝術教育,因此輻射的學生人數有限。學校的學生基數大,優中選優,更容易發現藝術方面的好苗子,他們參加了本校的藝術團,更渴望到少年宮更專業的環境中進行學習。
戲劇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培養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人的重要方式。因此,通過校內外資源共享教育教學聯動的美育機制,以國學內容為載體,用少兒歌舞劇的形式建起一座溝通內外的橋梁,實施以美育人,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機制——是指各要素之間的結構關系和運行方式,有機體的構造、功能及其相互關系;機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語出清丘逢甲 《汕頭海關歌寄伯瑤》:“西人嗜糖嗜其白,賤買赤砂改機制。”在社會學中的內涵可以表述為“在正視事物各個部分的存在的前提下,協調各個部分之間關系以更好地發揮作用的具體運行方式?!痹诒疚闹惺侵附逃姓C構、校外機構、中小學學校、教師與學生形成發揮協調統一作用的運行方式。
聯動——原意是指若干個相關聯的事物,一個運動或變化時,其他的也跟著運動或變化,即聯合行動。在本文里,是指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互為支撐,共同育人。校外教育的特點是生源不固定,每一年都有學生招進來,也有學生上了一學期就不來了,容易造成生源流失。而學校內有固定的學生,受專業和教師所限,沒有好的作品。
國學——在現今的學術階段,國學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目前國家提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少應該包括國學經典、傳統藝術和民俗文化三部分。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西學東漸”后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在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過程中,儒家的仁禮、忠恕、中庸等思想,形成了中華民族溫和謙恭彬彬有禮、剛毅進取、自強不息、吃苦耐勞、勤儉持家、樂觀向上的優良品質,造就了許多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仁人志士。
少兒歌舞劇——少兒歌舞劇也稱為兒童音樂劇,是音樂、歌曲、舞蹈和對白多種藝術形式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符合小學生欣賞特征的一種多層面的綜合藝術形式。兒童歌舞劇不同于單一的唱歌、跳舞表演,它以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審美為標準,以歌舞音樂為主線,由少年兒童表演的包含有積極的主題,輕松、愉悅的故事情節,設計有理念的角色表演,歌舞音樂的綜合藝術表現形式,它是一門新興的校園綜合舞臺藝術。
由此可見,以音樂教育為主線,涵蓋歌唱、朗誦、戲劇表演、舞蹈、美術等等多種藝術形式,以中華國學中的傳統美德、禮儀風俗、人文智慧、成語典故等為思想內容,以中華美育以文載道的文化實踐為行動藍本,通過原創音樂歌舞劇(包括原創劇本、原創音樂、原創編舞、原創舞美等)實施少兒國學經典與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是解決可行的一種方案。
三、少兒國學歌舞劇校內外聯動教學存在問題及其分析
現在的學校教育資源分散,無法形成教育合力。學校教育的特點是每一學期的學習時間按部就班只能夠在周一到周五,學校的學生眾多,有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不能夠進行個性化教育,教育手段陳舊死板,不能適應新時代的美育教育理念。少兒國學歌舞劇有劇本、音樂、舞蹈、服裝道具等一系列復雜的要求,有的學校有學生沒有老師,有的學校學生生源少,專業老師更少,連音樂課都是其他科任老師代替,沒有專業的戲劇、舞蹈、聲樂、藝術課老師,學校沒有什么品牌特色,因此急需好的專業教師打造出品牌社團,提高學校的美育功能,加強品牌效應。
學校教育的機制鉗制了美育理念的推進,有的學校結構性資源缺失,一方面囤積大量的經費無處可用,另一面又缺少經費、缺乏管理,好的課程、好的項目無法實施。經過調查我們發現,有的學校因為財務制度的問題,項目經費不能支出,導致少兒國學歌舞劇項目夭折。
課程聯動機制未能有效建立,銜接渠道不通暢,造成少兒國學歌舞劇的課程不能夠實施。一般來說,校內外教育活動各自相對獨立,通常都以單次或小階段性的活動為主,在學校里經常舉行如紅領巾主題性活動、陣地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整個教育實踐理論和體系缺失,缺少系統的教材、教法。
針對教學師資和教育對象的分散問題,建立常態互聯溝通機制。在進行校內外聯動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建立溝通機制,校內外教育要相互融通,進行常態化工作。校外教育機構要加強與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聯系,積極主動地為學生參加校外活動提供周到優質的服務,精心設計開發與學校教育教學有機結合的活動項目。學校把少兒國學歌舞劇排入課程表,切實保證活動時間,并做好具體組織工作。校外老師走進學校,時間安排都是下午三點半的放學時間,還有的課程是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周五上午的校本藝術課程。因此在老師與老師、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還有機構領導之間形成了良好的溝通。
四、少兒國學歌舞劇校內外聯動實施機制
建立校內外教育機構與管理聯動機制,整合資源、構建系統、搭建聯動或協作教育教學平臺。以東城區文化藝術學院下校三三零以及三個一項目為平臺,單位領導之間達成協作共識,形成協作協議,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形成長效溝通管理機制。
構建校內外師資整合與聯動教學機制,將校內外專業師資資源整合到一個行動共同體之中,以三個一項目為核心,以課題為抓手,形成自組織的學習、教研、教學系統,通過知識與能力的互補,實現整體性高水平教育。尤其適用于像少兒國學歌舞劇這樣的綜合性藝術美育教育類型,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
構筑校內外教育對象的聯動培養機制,將校內外的學生整合到聯動教學的對象整體中,從而擴大教育教學的受眾面;以東城區文化藝術學院為平臺,少年宮從各個學校挑選學員,把程度不同的學生整合到一個學習共同體之中排練出示范性精品劇目,培養出一批“小先生”,老師帶著劇目的音樂舞蹈劇本以及示范視頻下到學校,帶領學校老師以及學生排練出來,表演給學校師生觀看。少年宮老師在不同的學校排練同一個劇目,少年宮學員當起了“小先生”,不僅鞏固和實現高質量學習的原則,把復雜的排練變得簡單化、模式化。同時,一帶眾、眾帶群,真正實現面向全體的教育。其核心任務是探討新時代美育中全面全體美育的可行之路,同時也是破解當前小眾美育發展的教育瓶頸。
五、少兒國學歌舞劇校內外聯動教育實施的策略
了解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全方位進行調研,選定教材內容。老師在進行教學內容選定調研時,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根據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時間、空間要求,發掘有價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經典國學文化,創新教學手段,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教學,有效推動校內外聯動融合,從而實現美育目標。
通過專家引領,打磨編寫原創教材,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專家寫出符合兒童心理的劇本,作曲家根據劇本創作出優美動人的音樂,老師和學生將劇本進行打磨,進行二次創編,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通過學生的演出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在本項目中,聲樂老師擔任的是歌唱與表演朗誦的教學工作,還要考慮到整個舞臺的布景、風格;舞蹈老師擔任的是舞蹈編排以及形體設計的工作,孩子不僅是演員、觀眾、導演,還是劇作家、舞臺設計者、評論家等等。他們不僅會對舞臺劇情、舞美設計提出自己的思考,也會對服裝有一定的見解,他們會在一個虛構的世界里探索和檢驗自己的想法,同他人的關系借用戲劇的表現形式積極表達內心的想法,是少年兒童學習各種文化知識以及認識社會環境的重要工具,劇本承載的各種知識表現的現實生活記載的歷史傳統,續寫的神話傳說和童話都給兒童提供一個平臺,使兒童從中學習知識,增加少年兒童的生活閱歷,從而更好地實現美育,立德樹人。例如在《森林的故事系列之二——白兔歷險記》中,該劇以中華文化中荀子“勸學篇”為劇核,結合38段原創音樂講述了小白兔一家因逸勞而受困,因困而追夢,因追夢而徹悟“勤勞”與“勤學”之重要意義的故事。該劇想象出奇、劇情充滿懸念與戲劇張力,節奏緊張,音樂感人、造型可愛、舞蹈優美,富有教育意義,受到參演小學生的熱烈歡迎,得到在場評估專家的一致肯定。傳統國學經典的知識教育也在戲劇中得到了貫徹,如在該劇詩文中,將古代經典古詩《泊船瓜洲》植入其中,通過集體吟唱和劇中禮儀活動展現出來,十分受歡迎,一年多的排演,這一經典詩學已經深深刻入每一個小演員(學生)的心中,人人可脫口成詠。
將創劇、排劇、演劇、評劇的活動過程轉化為教育資源納入美育教育全過程。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少兒國學歌舞劇的原創劇本通過專家審定修改以后以適應兒童排演參與的需要。學生在排練過程中,實時對劇本進行二次加工創編,在演出過程中學生之間互相觀摩、互相評價、互相促進,這些過程都將轉化為教育資源納入美育的全過程。在教案設計時,以學生的學為導向,使用啟發式、問題式教學,注重情感教育,五育并舉、立德樹人。
小學生普遍的心理特征是富于幻想、追求奇異、勇于探險,在劇情設置上貼近兒童的心理特點,達到移情的效果,從而熏陶感染臺下的小觀眾,更有利于兒童劇主題的傳達宣揚。例如《森林的故事系列之二——白兔歷險記》排練演出過程中,小兔子回答不出問題來就會掉進無底深淵,臺下的小觀眾會著急,會在舞臺下積極的回應。當土狼在森林中追趕小白兔的時候,臺下的小觀眾會幫助一起隱瞞小白兔真實的逃走方向等等,這些都是小觀眾們下意識的表達,臺上臺下互動,感受著劇情,進行著審美情緒的體驗。
六、結語
總起來說,“校內外聯動教學模式”的實質是協同育人機制,少兒國學歌舞劇校內外聯動教學是這一機制的個案性的實際應用。這一模式對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而言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它可以解決美育薄弱學校資源不足的問題,可以解決如何實施全體美育問題,可以解決如何在有限的學校美育時間中實現綜合性教育,做到課程融合、教育融合以及道德人文教育和藝術審美教育之間存在的張力背離的問題。少兒國學歌舞劇校內外聯動的模式一方面能夠幫助本區域學校的老師,提高學校老師的藝術指導活動素養,提高學校獨立開展活動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主動銜接學校教育,協助學校形成合力,進一步提高學校教育的趣味性,促進學校教育的協調發展,培養合格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