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衛
【摘要】歷史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承人類文明、提高公民文化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歷史學科越來越受到重視。新課程標準及新高考一改以往注重理論知識的特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提高學生歷史文化素養為基本目標,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各種課堂教學方法隨之興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主題教學”的概念由語文學科拓展到歷史學科,為歷史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本文主要對高中歷史主題教學的內涵、意義進行了解讀,分析了高中歷史主題教學中存在的誤區,旨在為高中歷史主題教學提出可供參考的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高中歷史;主題教學;教學策略
一、歷史主題教學的內涵
(一)歷史主題教學的概念
主題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教材和相關參考資料確定教學的主要框架,并在這一主要框架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學生,根據學生思維實際來開展教學,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歷史主題教學的主要內涵是指,以學生為基礎,用全面的動態生成的視角重新認識歷史課堂教學,構建新的整體的課堂教學觀念[1]。教師要圍繞某個主題,以情境教學為基礎,融入多個相關的歷史知識點;要重視學生的參與感,在對多個相關歷史事件進行剖析和理解的過程中,實現課堂主題教學的構建和開放式教學;要以某一主題為線索,引導學生由主題深入情境,使其深化對歷史知識點的理解,讓課本“活”起來,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提升學生的歷史文化素質。
(二)歷史主題教學的特點
1.動態性
歷史主題教學的方法是動態的,沒有固定的模式,往往從一條主線出發,通過將多種教學方式相融合,能動地組織課堂教學,富有“變化”和“時效性”。在這種動態的教學模式下,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并于潛移默化之中提高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成為歷史主題教學的主要目標[2]。
2.整合性
整合性是歷史主題教學的重要特點之一。整合性是指打破以往只注重知識背誦的陳規,根據不同歷史知識點的個性和共性,把原來分散的歷史知識整合成“團”,由個及類、由類及理,最后形成一個立體的教學主題。
3.發揮學生主體性
歷史主題教學的宗旨是,打破學生思想和思維方式的常規,發揮學生主體性,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以主題為線索,以教師指導為助力,實現自主學習、自我發現、自我反省、自主提高。
二、高中歷史主題教學的意義
(一)迎合新高考背景的需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新高考的實施,歷史學科的高考命題逐漸呈現出多樣性和專業性的特點,出題者不再局限于對學生知識點記憶的考查,而是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歷史思維和歷史文化素質的考查。以某一主題為線索,創設情境,是出題者喜歡的考查方式之一。近年的高考歷史試題呈現出鮮明的主題特征。
例如,2018年高考歷史卷非選擇題第一題,以“大豆栽培技術”為主題線索,考查學生對中國古代農業的經濟地位和人類文明交流的重要性的認識,不再局限于歷史知識點的簡單陳列,而是將歷史知識點與現代農業相結合,超越了課本和教材。
(二)促進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效率的需要
歷史主題教學以某一主題為線索,以情境教學法為主體,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通過多種途徑,打造多彩課堂。歷史主題教學倡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而學生在自主探究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教師進行互動,共同解決問題。這種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3]。
(三)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個性發展的需要
歷史是極具人文氣息的一門學科。主題教學通過串聯的方式,對不同課題下的知識進行拆分重組,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思考歷史問題,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使學生增強歷史責任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增強國家和民族意識。
三、高中歷史主題教學存在的誤區
(一)主題模糊不清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而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較為嚴重,仍以課本和教材為綱,為了教學而教學,缺乏對歷史知識點的整合和思考,導致主題教學中主題模糊不清,甚至沒有主題。例如,在講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了解漢代的時代背景,接著講解董仲舒的主要主張,最后總結漢武帝興辦太學、獨尊儒術的主要措施,雖然課本的知識點全部講到了,但是知識點過于松散,沒有明確的主題,不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也不利于學生進行總結歸納,無法提升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4]。
(二)主題脫離教材
歷史主題教學的主要思想是“超越知識點、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在此基礎上,對知識、教材、課堂、教師和學生幾個要素進行整合重塑,但“超越”不是單純的“超越”,而要以知識點和教材為基礎。但部分教師僅僅追求“超越”,認為唯有“超越”教材,才能更好地開展主題教學,因此設定的教學主題不考慮教材實際,嚴重脫離教材。
(三)主題選擇不符合學生學情需要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和中心。在主題教學中,教師要選擇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認知需要的主題,要因材施教,仔細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和學習情況,以學生為中心選擇主題,而不是唯經驗主義。但在進行主題教學和主題選擇時,教師選擇的主題往往不符合學生學情。例如,高三學生對鴉片戰爭的基本情況已有所了解,他們需要在基本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拓展,而教師卻把“‘東方古國的垂暮悲歌”作為復習“鴉片戰爭”的主題,主題雖然新穎,但是教學內容主要介紹“鴉片戰爭”的背景,與學生學情和需要嚴重不符。
四、高中歷史主題教學的應用策略
(一)精彩導入,引出主題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的重要方式。歷史主題教學最常用的導入方法是背景故事導入法和圖片加視頻導入法,意在用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引出主題,推動教學進程,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欲望。例如,在講解與“甲午戰爭”主題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以光緒帝的相關故事來導入教學,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對這一時期歷史事件的學習。
(二)創設情境,深入主題
由于歷史知識點具有繁雜瑣碎的特點,學生單純靠記憶和背誦很容易混淆知識點,致使學習效率低下。而高中歷史主題教學要求教師在整合知識的基礎上,確定教學主題,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學習情況來創設主題情境,把歷史與生活和其他學科相融合,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自主探究和學習。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歷史主題和事件的理解,還能加深學生對其他知識的了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例如,在講解“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一課時,教師可以以“君主專制”為主題,利用電影《繡春刀》進行導入,創設相應的情境,引出“君主專制加強”的主題,整節課緊緊圍繞“君主專制”這一主題展開。
(三)問題引導,凸現主題
好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歷史主題教學要求問題設置以教材為基礎,并高于教材,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教材提供的知識自主解答問題,解讀和理解主題,從而加深學生對主題的理解和對知識點的掌握。例如,在講解“鴉片戰爭”時,教師要突出鴉片戰爭的本質是“中西方體制和文化的碰撞”這一主題,可以以茶葉和鴉片兩種植物為出發點進行深入的提問:鴉片戰爭僅僅是茶葉和鴉片兩種植物的碰撞嗎?兩種植物的貿易背后分別代表著什么?如果沒有虎門銷煙和禁煙運動,鴉片戰爭可以避免嗎?鴉片戰爭爆發的起因到底是什么?對中國有什么影響呢?通過從教材出發又高于教材的環環相扣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揭開歷史的面紗,使其深刻理解鴉片戰爭的起因和影響,從而凸顯教學主題。
(四)知識整合,緊扣主題
知識整合是主題教學的關鍵,是對主題教學的最后升華。教師要圍繞主題,做好知識的整合和串聯,做好拓展延伸。這不僅能使學生對這一主題下歷史知識的關系和思路產生更加清晰的認識,還能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水平和歷史素養。
總之,高中歷史主題教學有著動態性、整合性、學生主體性的特點,符合新高考的需要,其提倡以情境教學為主,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有著獨特的教學優勢。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不同主題的排列和重組,充分發揮主題教學的優勢,讓學生在情境體驗和自主探究中構建從微觀到宏觀的完整歷史知識體系,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胡一帆.主題式教學與高中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9.
胡溪云.主題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李紅艷.主題教學策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行動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9.
謝芳潔,孫斌.立足歷史主題 彰顯核心素養[J].中學課程資源,2018(08):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