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濤
“聽”是語文“聽、說、讀、寫”四種基本能力的首要能力,通過對“聽”的有效訓練,不僅能提升學生“聽”的能力,也能較好地促進學生其他三種能力的發展。但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現狀卻是高度關注“讀”與“寫”,“說”的能力培養受任務驅動型作文等因素的影響也正在被重視起來,而“聽”的能力培養卻始終被忽視。我們認為,高中階段開發、開設、實施語文聽力課程,具有深遠意義。
一、問題思考
聽的過程,就是對聽覺刺激的接受,留心并進行信息收集、轉換、處理的過程。在某些方面,聽覺收集信息的能力甚至比視覺還要強且靈活。葉圣陶說:“在接受方面,聽和讀同樣重要。”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聽”的應用要遠比“讀、寫”更為廣泛。研究表明,就聽說讀寫在人們的日常交際中所占時間比來論,“聽”占45%,“說”占30%,“讀”只占16%,“寫”只占9%。隨著社會的發展,聽的作用更是日趨明顯。
然而重讀“寫”,輕“聽、說”,卻是語文教學中的“傳統”。1983年,張志公先生在《傳統語文教學的得失》一文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全部以書面訓練(讀、寫)為內容,完全忽視口頭語言的訓練。”“口頭語言的訓練”既有“說”的訓練,也有“聽”的訓練。首先,隨著高考競爭的激烈,這種現象長期都未得以扭轉,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應試思想在作祟,由于考試中沒有關于語文聽力的專項考查,輕聽說重讀寫的急功近利現象也就順理成章。其次,語文教師一味倡導“多讀多寫”的教學經驗,自身忽視聽力的價值。再其次,不少人認為“聽”的能力為人類所固有,似乎可以無師自通、不學自會,或者在簡單的聽課過程、生活交流過程中自然習得。最后,由于即使想要進行聽力訓練,但苦于沒有專門的教材或現行語文教材中并沒有相應的專題。久而久之,語文就只剩下了閱讀、背記、做題。
語言學家普遍認為,可以通過培養“聽”的能力來有效地提高“說”的能力。如果學習者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聽”的過程中,他對語言的敏感度和感受力就會因此而得以增強。所以在語言學習和教學中,把“聽”放在首位被認為是最好的辦法之一。
二、課程構想
可設置兩類課程,一種是統一課程,一種是自主課程。
聽力統一課程,又可稱為規定課程,即統一規定了聽力的文本、訓練的時間和習題,以及教學方式。第一,在文本選擇上,可考慮由以下三種內容構成:一是基本篇目,《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附錄《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中收錄72篇,其中文言文32篇,詩詞曲40首;二是教材課文,遴選現當代詩歌、散文;三是名家專輯,毛澤東、魯迅、朱自清、林清玄、余秋雨、周國平等著名作家、詩人的作品,可考慮購買其文本朗讀的音頻資料。第二,在能力目標上,可考慮通過復述話本來訓練記憶能力,通過概述話本來訓練概括能力,通過理解話本來訓練理解能力,通過提取信息來訓練信息篩選能力,通過賞析話本來訓練鑒賞能力,通過感悟話本來訓練審美能力、寫作能力。第三,在題型設計上,可考慮判斷、選擇、填空、問答、表達(口述、寫作)等形式。第四,在時間設置上,建議每天約15分鐘。第五,關于教學方式,建議六步驟教學:發放習題(讀題)——聆聽文本(美聽)——自主練習(答題)——再聽文本(回聽)——修改答案(改錯)——閱讀文本(讀文)。
聽力自主課程,又可稱為自由課程,即由語文教師自主選擇聽力的文本、自主決定何時開展,以及對聽力文本內容圍繞主題開展交流討論。統一課程是由學生聆聽名家誦讀經典作品,而自主課程則是學生聆聽語文老師讀美文,有著不完全一樣的課程功能定位。我們認為,這是教師的一種教學方式,也是師生間的一種溝通方式,它不僅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的一種語言的教育,更是一種情感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性格的教育、品格的教育、美的教育。美國著名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的《朗讀手冊》一書曾風靡全球,該書考察了朗讀對人成長的重要性,書中寫道:“幾乎在每一個熱愛閱讀的班級中,老師都定期地給學生們朗讀”“給孩子朗讀,能建立孩子必備的知識體系,引導他們最終踏上成功的閱讀之路。朗讀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動。……證據顯示,朗讀不只在家庭中有效,在課堂里也成果非凡。”基于對吉姆的這段話的深刻理解,也緣于我們對語文教育的思考,我們提出:朗讀是閱讀的起點,也是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傾聽,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能力。建議教師在日常閱讀中發現情感豐富、思想厚重、方法有效、文字暢達的好文章,不限名家。筆者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實踐課程資源進行了簡單分類,包括:閱讀之美(倡導讀書)、夢想之翼(樹立理想)、國家之子(培養責任心)、大學之夢(學習激勵)、學海之舟(學法指導)、兩代之間(孝親感恩)、生活之道(為人處世)、名人之光(樹立人生榜樣)、思想之窗(啟迪思想),等等。在教學中,一般采取了三個步驟來操作:聆聽教師誦讀(聽)——發表讀后感想(說)——師生交流討論(議)。
三、實施建議
關于聽力統一課程,為了達到更好的聽力訓練效果,使本聽力課程實現既定的目標、發揮應有的作用,建議語文教師在課程實施中邊實踐邊探索:
①關于文本的篇幅問題,文本控制在多少字數或“聽”的時間多少為宜。②關于文本的理解難度問題,哪一類的文章更適合作為聽力文本,可從作家文風、作品時代、作品體裁、作品題材等角度去探索。③還是關于聽力的文本問題,是否應將文本分級,如是,又該以何種方式分級。④關于練習的難度問題,哪一類的能力考查和題型更符合實際,更適合聽力課程的訓練,可否增設某一類能力考查和題型。⑤關于教學的操作問題,上述的六步驟教學方式是否需要改進、優化。⑥關于課程教學的時間安排問題,在現行的學校各學科課程安排中,語文的“聽力課”選擇什么時間較為合適,每次又以多長時間為宜。
關于聽力自主課程,由于本課程是教師自主選文、自定教學時間、自定討論內容,因此向語文教師們做出如下建議:①心理預期:不要期望學生的考試成績立刻有大幅度提高,但要相信學生的學習態度應該很快有所改善。②文本選擇:前期是教師選擇自己喜愛和對學生有益的文章或書中的某一章節作為誦讀材料,后期則可以向學生征集文章和書目。篇幅一定不可過長。內容上不可只挑與本學科有關的文章,視野要開闊,目光要長遠。③教學操作:課上(如預習課、掃尾課)和自習均可開展,但一定要事先誦讀一遍,掃清閱讀障礙,縮減、刪除或增加某些內容,可適當增加有關作者和相關作品的介紹,并預估誦讀的時長,以及根據文本內容和學生的接受程度來預設討論的時長。④教師要在長期的、大量的誦讀練習中不斷提高誦讀水平,并建議在誦讀中注意節奏和運用豐富的表情、肢體動作,以達到更好的誦讀效果。
目前,各普通高中鮮有在語文學科中有過開發、開設聽力課程的嘗試,以上只是筆者個人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初步構想,期待有志同仁一同思考與探索。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紅嶺中學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