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梅
一、運用錯誤資料,使學生更加集中精力
如何才可以使學生全神貫注聽講呢?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故意出錯,使學生從發現錯誤到改正的過程中,注意力得到提升。在講解“長度單位”的時候,為了使學生可以全神貫注聽課,讓他們集中注意力參與學習,教師可以在黑板中寫:小紅拿出一個20米長的牙刷。這個時候學生發現教師的錯誤,瞬間笑起來,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
二、運用錯誤資料,使學生能夠牢固掌握知識
在課堂上,教師需要故意出錯,設置一些陷阱,使學生繼續尋找錯誤,改正錯誤,同時讓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在學生分辨出教師的錯誤時,這些知識就被學生牢固掌握了。有的時候,教師還可以運用學生的錯誤,在課堂運算過程中,讓學生去臺前演算,使其他學生發現錯誤存在的因素,并且將其作為借鑒,提示自身在做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不管學生有錯誤或者教師有錯誤,都可能不是壞事。學生有錯誤可以將其作為成功的動力,教師存在錯誤會是另一種教學方式和策略。
三、運用錯誤資料,使學生變得有信心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由于自身缺乏自信,害怕回答錯誤,甚至會放棄回答問題。如何才可以使學生不害怕錯誤呢?例如:教師在講解“直線、射線與線段”這節課的時候,為了使學生復習一節課的內容,并且使學習較差的學生有自信回答問題,教師提出一個比較簡單的問題:“直線的端點有幾個?”有可能是因為問題太簡單,舉手的學生很多,有些差生也舉手,結果卻回答錯誤。這時候教師需要尊重他,使他有信心面對學習,未來可以主動舉手發言。
四、運用錯誤資料,可以讓師生關系更加緊密
在大部分學生心中,教師說的話都是權威,但是還有一些學生認為自身的想法與教師不同是因為教師說得不正確,又不愿在教師面前講出自身的見解。時間久了,讓教師和學生的距離逐漸變大,讓教學質量進一步受到影響。出現錯誤就需要使教師和學生慢下來,讓學生了解原來老師和自己一樣也會出現錯誤,教師需要接受學生的想法以及改正錯誤。這種做法不僅未在學生中失去威信,而且使學生更加尊重老師,學生和教師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
五、運用錯誤資料,激勵學生感受成功
學習數學需要讓學生積極參加數學活動,學生本身參與程度和他們學習時候的情感因素有緊密的關系,比如學生掌握數學的動力、成功學習的感受、成就感和信心等。例如練習“一個月中最多存在幾個星期日”,學生認為這個問題與一個月最多存在幾個星期是相同的,這個時候教師提問:“一月份有4個星期,實際上一定僅僅有4個星期天嗎?大家可以去日歷上觀看。”通過及時的提醒,立刻有學生想到日歷中每個月的第一天不一定是星期一,然后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六、運用錯誤資料,鼓勵學生進行歸納分析
教師可以從學生常常出錯的問題著手,鼓勵學生尋找問題,與學生共同思考錯誤存在的因素,使學生在分析的時候進行總結。例如二年級數學一道練習題:小強與3名同學一起去植樹,每個人植三棵樹,學生們一共植多少棵樹?大部分學生在處理這個問題都是3×3=9(棵)。學生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能充分理解“小強與3名同學”這個條件的意思,造成學生存在錯誤。教師可以出另一道題:“小強的3名同學去植樹,每名學生3棵樹,學生們共同植了多少棵樹?”“大家能夠看出這兩道題的區別嗎?”然后教師激勵學生去讀題。學生很容易就看出第一道題中是小強與3名同學,第二道題中是小強的3名同學。這個時候大部分學生都舉起手,一名學生說第一個條件中存在4個人,第二個條件中有3個人。經過思考和對比學生看到有一個字是不同的,題目的意思就有區別,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理解每種條件的意思。
責任編輯 ?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