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秀群
一個具有大格局的人才能善待自己、沉下心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用高尚的品德約束自己;才會懂得善待他人,向他人傳播善意,不被情緒沖昏頭腦,不將最大的惡意施加在最親密的人身上;才能認識到自己與這個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與自然和諧共處,敬畏生命。細細研讀了教材,我發現《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四個章節正是對應了上述的幾點。因此,本人從“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世界”三種關系入手,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三位一體”關系網,樹立正確的三觀,在“小我”中定位“大我”,在“大我”中成就“小我”,成為具備“大格局”之人。
一、構筑“三位一體”關系網
一是學會悅己,完善“小我”。在設計第一章“完善自我 健康成長”的教學內容時,為了增強學生對“積極地看待自我”的感性認識,提高自我效能感切入,我開展了一次“優點大轟炸”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都向其他成員提出一個優點,這樣每位同學都會得到五六個優點,且寫出優點的同學還要說明理由,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把理由盡可能描述得具體一些。通過鼓勵同學間互相夸贊,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進一步升華同學間的友誼。同時,還讓同學們回憶自己曾經做過的一件成功的事,整個過程中有哪些步驟,中途是否遇到過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完成之后自己的心情如何。此外,教師在課堂上對同學們的表現給予積極回應,也是提高學生自信的良方。
“肯定”應與“反思”有機結合,主動反思能幫助個人更好地取得進步和把握未來。教師應該讓同學們學會辯證思考,盡管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始終光明。這次考試不理想,下次還可以繼續努力,失分的地方標記出來,針對常錯的題目重點分析,找出沒掌握的知識點加強學習,等等。
二是寬容友善,“悅己及人”。與他人溝通交流,是我們社會生活應該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良好的人際關系,使生活更加愉快。
學生之間的矛盾,通常起因于雞毛蒜皮的小事?!笆芎Ψ健庇X得自己不還手就會吃虧,別人推了我一下,我就要加倍奉還。當然,我們要培養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防止受到欺負。與此同時,孩子還應該發展寬以待人的美德。當他人無意中冒犯了我們,令自己感到不舒服,甚至還造成了損失,我們選擇不計較、不生氣。因為生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更是用他人的過錯懲罰自己。在技巧方面,我融入了心理輔導技術,使用放松訓練、正念等等,來提高孩子們的情緒管理能力,有技巧地感知、識別、表達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懂得在沖突爆發前及時熄滅火星。
當一個人擁有寬廣的心胸,就能做到“悅己及人”,自身煩惱減少了,還能感染身邊的人也變得包容大度;如果每個人都能有容人之量,生活將變得和諧、美好,如同身處于廣闊的天空下,所有人仰望著同一片天空,卻看著不同的地方。
三是擁抱世界,成就“大我”。教材的第二、三、四章介紹了地球、世界文明和時代現狀,這三章都圍繞著“人與世界”的關系這個主題。從浩瀚的世界來看個人,如滄海一粟,對世界的影響微不足道,地球少了誰都會轉;從人類群體去看個人,正是通過凝聚每個人付出的勞動,讓改變世界成為可能。德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促進學生思考自己與世界的關系,學會從宏觀角度看自己,尋找“大我”的價值。
由上述,“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世界”三種關系彼此聯系、相輔相成,構成三位一體的關系網。一是正確認識自我,不斷發展自我,充分完善“小我”,“小我”的理想應該融入國家事業,緊扣時代發展,把握住社會中“大我”的定位。二是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用包容的心態化解沖突,做一個情緒成熟的人。三是具有大格局,于廣袤無垠的宇宙中找到“大我”的意義,于新時代背景下貢獻“大我”的價值,從而成就“小我”。
二、正確的“三觀”教育成就大格局
“三位一體”關系網為我們構建了關于“人”的知識譜系,了解不同層次中的個人定位,努力活出健康人生。而驅使我們做出何種選擇的則是與之相聯的“三觀”,包括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人從一出生就開始感應外部環境,形成個性化的意識或潛意識,有的人甚至耄耋之年還在不斷調整自己的三觀。不過,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三觀多形成于學生時期,成年之后基本定型。因而,本人高度重視學生的德育,強化正確的“三觀”,促使其形成大格局。
大格局之一,就是培養孩子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完善自我,健康成長。教材第一章從“人與自我”“人與他人”的關系,引導同學們做一個懂得尊重、心胸寬廣和善于反思的人,發自內心地同意上述的價值選擇,并且把這些品質內化為評價自我的行為準則,自主規范和矯正個人的一言一行。
必須發展年輕一代關心時事的態度和面向世界的眼光,此謂大格局之二。課本的第四章“讓世界更美好”就著眼于世界舞臺,推動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創新創造、改變世界。除此之外,第二、三章從個人與世界的關系出發,讓學生認識到個體的行為并非完全獨立,與其他事物脈脈相通。
大格局之三即責任擔當和公民意識。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深刻反思疫情的前因后果,當人類無節制地擴張領地,更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萎縮減少,不得不重新適應與人類共處的環境,人類也遭到了“反噬”。21世紀以來,全球已發生多起傳染病疫情,這不禁令我們反思:人與大自然的邊界究竟在哪里?由疫情引發的感悟還有很多,德育教師應該利用好這份“教材”,深化同學們的世界觀。
責任編輯 ?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