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權昌
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把握了學生學習認知的黃金時期,提供給小學生科學看待事物、研究科學知識的教學途徑。而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可拉近科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打開學生探知科學世界的窗口,發現更多有趣而具有啟發性的生活情景,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知興趣。
1.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對科學的學習。通過對科學教材內容的研究,教師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或生活事物,來合理引入科學課堂教學中,引發學生討論與研究的興趣,從而帶動起良好的科學教學氛圍。例如,在教學關于“比較水的多少”這一科學知識時,教師通過提前對教材內容的了解,設計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方案,如提出這樣的教學引導問題:“大家平時會喝到哪些水?”當聽到這個人人有著經歷的生活性問題時,學生們打開了話匣。教師緊接著問學生:“為什么同樣的水,會有著不一樣的價格?”聰明的學生一下子反映了過來:“是因為水量不同,價格也不同。”于是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本課的重點。像這樣,因為導入環節融入了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使得學生學習興趣盎然,也積極展開了教學相關的互動與思考,從而有助于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
2.提供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大部分的科學都來源于生活,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科學,讓其學會自主思考,當遇到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帶到課堂中與同學和老師共同交流,共同進步。針對小學生的科學教育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將生活中的可發掘資源進行充分利用,考慮到小學階段 的學生容易對事物產生好奇的特性,在教學中應該盡量引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通過拉近生活與科學的距離讓學生對科學產生興趣。在學習花的構造課程時,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收集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花,讓學生自己籌備課堂所需的素材,更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感。對于那些材料準備充分的學生給予表揚,這樣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收集到的花進行剖析,了解花的顏色、形狀和大小, 鼓勵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對自己動手收集的花的構造進行了解,還能在交流中了解到更多種類花的構造,這樣即達到了科學教育的目的,又達到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目的。
3.以探究為核心,建設生活化的課堂情境。隨著素質教學的不斷深入,“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也變得愈加重要。探究是科學學科的重要內容,探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對科學知識保持高度的熱情。所以,教師有必要以探究為核心,創建生活化教學情境,融合趣味性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探究實驗的參與性,從而保證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以不斷延伸探究為目的,在完成課程內容教學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和感受, 并鼓勵學生在課后生活學習中善于發現與之相關的生活現象和材料,更好地理解生活問題。
4.布置生活化作業,鞏固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了改變傳統科學課堂單一枯燥的教學常態,教師要全方位地改變教學模式,并在布置課后作業環節注意突出生活性的特點,提高學生對科學學科的重視度,強化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科學教學生活化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營造生活場景,將生活中的實際案例進行充分利用,讓科學更加貼近生活,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當學生對生活中存在的某一科學現象感興趣之后,就是對這一現象產生的原理充滿好奇。這時通過教師的講解,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實踐,可以有效提升科學教育的成果。實現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有利于學生明白科學與生活緊密的聯系關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觀察與體會,讓科學知識更好地服務于自己的生活。因此,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我們要合理利用生活資源開展科學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其樹立科學意識。
責任編輯 ?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