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靖旺
數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其它科目知識的跳板,是師生必須共同提起重視的一門課程。因此,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下,以促進教師更專業的成長和促進學生更長遠的發展為目標,師生應走出僅將目光局限在“教”和“學”本身的刻板思維,給予“評價”足夠的關注,不斷對學生“學”的效果、教師“教”的質量以及各階段性人才培養目標展開分析,進而結合分析結果調整“教”與“學”的方法,最終提高整體“教”與“學”的質量。
一、四維度明確內容與標準
(一)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確定十分重要,是首當其沖需要完成的一項任務。從“一致”的角度出發設計目標,不能只為了滿足教師“教”的需要,更是要尊重學生“學”的需要。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在此時,除了要分析教材和國家教育部門修訂的課程大綱,還要平衡學生現實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與他們在互助中達成平衡,共同明確下一步的發展目標。
(二)設計教學策略。教師應與學生一同設計策略,并圍繞策略引導他們學習,最終再對策略帶來的結果展開分析。換言之,無論對于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來說,讓學生認識知識都不是最終目標,使他們知曉“知識源自何處?知識應用于何處?”才是根本目的。因此,在設計策略時,一定要讓學生參與進來,使其通過制定策略感受“知識的生成過程”,以此強化后續教育效用。
(三)明確教師定位。一直以來,在基礎教育工作中,教師都扮演著“知識傳播者”和“學生行為引導者”的雙重角色,不僅肩負著向他們傳授知識的責任,還需要對培養其個人素質負責。因此,在新的人才培養環境中,教師應準確定位自身作為“非課堂主導者”的角色、并時刻對自身扮演該角色的“成功與否”進行自主反思。
二、正視學生角色
與教師應明確自身作為“非課堂主導者”的角色相一致的,學生需要明確自身作為“學習主體”的角色、并在此基礎上尋找“作為學生,應以何種態度去獲取知識?”的答案,進而對自身“獲取知識”的行為不斷進行反思,最終在角色定位和行為的不斷調整中獲得新的發展。
三、三模式評價課堂與教學
(一)教師自主評價。教師應將自己置于“學習者”的位置上,換位思考,想象“如果我是學生,這樣學習模式我能不能接受?我又想通過哪種手段學習數學?”,進而圍繞思考得出的結論,不斷調整方式方法、不斷學習新的理念、不斷提高教育水平。
(二)教研組綜合評價。1.教育目標評價。教研組應對各個教師所確立的人才培養目標合理性展開評價,考察目標是否滿足大綱要求、是否符合學生實際,進而對“不符合”的目標進行調整。2.授課內容評價。教研組應對教師想要講授的內容進行評價,分析其層次是否分明、重難點是否清晰。3.教學方法評價。對于教師們選擇的授課方法,教研組應從“是否滿足因材施教和全面發展的教育需要”“能否讓學生的學習更加緊湊”“是否有助于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4.教師素養評價。教研組應對教師在“教”的過程中的綜合表現展開評價,借此機會分析教師的教育基本素養。5.課堂效果評價。
(三)學生參與評價。1.自我評價。學生應充分調動起自身主觀能動性,反思自己在“學”的過程中的行為表現,主動發現并調整自身存在的不足。緊接著,在正確認識自己并明確了自身數學學習需要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大膽評價教師的“教”。在必要時,還可以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以促進他們更好地為“講授知識”“培養人才”服務。2.互相評價。要適當組織“生生互評”的活動,讓他們相互交流、相互分析,以“集思廣益”提高評價效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正視“教學評助一致性”理論的創新價值和實踐意義,積極踐行該理念優化教學與評價結構,進而逐漸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更適合當前社會人才需求的教學道路,以孜孜不倦的“互評”“互助”為學生創造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責任編輯 ?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