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暄
一首歌能變成一個課程?難道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僅僅一首歌就可以滿足?孩子們是怎樣從一首歌走到一個課程的?在陪伴孩子們經歷了整個過程之后,我逐漸明白,什么是課程,課程帶給孩子們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興趣濃厚的孩子? ? ? ? 有點迷茫的教師
孩子:初聽“京歌”,興趣濃厚
祖國媽媽70歲生日來臨之際,我們班小朋友都在搜集好聽的歌曲,準備為祖國歌唱。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聽到了這首很有特點的京歌——京戲與兒歌相結合,來表現《龜兔賽跑》的故事。這么特別的歌曲,孩子們聽后會有什么反應呢?我帶著好奇把這首歌推薦給了他們。
第一次聽,孩子們就樂得前仰后合,熱情高漲地分享著自己的感受。
悅悅:“龍里格龍”特別搞笑!
孟陽:我覺得這首歌像話劇,能演出來,就像我們排“噼里啪啦”(上學期孩子們自編自演的戲劇)那樣。
雨點:烏龜領先了,兔子還在睡覺的故事情節很有意思。
悅悅:有說話的地方都很好玩,“哼,想跟我比!”“加油,加油,耶!”……
大果:有很歡樂的樂器,我聽見了“噔兒噔兒”的聲音。(全班笑起來)
在歡笑聲中,孩子們初步認識并喜歡上了這首歌曲:它是一個故事,但更是一首帶京味的歌曲,它是京歌《龜兔賽跑》。
教師:為幼兒濃厚的興趣欣喜,但內心有點迷茫
看到孩子們像著了魔一樣,嘴里經常哼唱著“龍里格龍”“哼,想跟我比”……我們知道他們和我一樣對這首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過,后續我們該做些什么呢?我們知道,教師要發現孩子的興趣需求,不能牽著孩子走。但孩子們對一首歌的興趣能持續多久?除了學唱,他們還能做什么呢?怎樣充分發揮這首歌的價值?……這一刻我們內心有些猶豫和迷茫。
充滿好奇的孩子? ? ? ? ?積極謀劃的教師
孩子:好奇多多,思考多多
隨著對這首歌的熟悉,孩子們的疑問也多了起來。
曦曦:這首京歌是說唱的嗎?
聰聰:“龍里格龍”是什么意思?歌曲里“說話”的部分叫什么?
孟陽:為什么叫京歌?和京劇有什么關系呢?
正正:什么是寓言故事?
大果:歌里用的是什么樂器?聲音很特別。
正正:好像有點像歌,又有點像京劇。
小胡:還有點像兒歌吧。
孟陽:京歌可能跟京劇有關吧。
……
孩子們果然是強大的學習者,提出了這么多問題!我們鼓勵孩子們自己結成興趣小組,把想了解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記錄下來。
教師:合力做好準備
孩子們在忙,我們也沒有松懈,通過對孩子們感受、疑問的梳理,嘗試分析他們的興趣需要。他們對有京味的唱腔很感興趣,喜歡有趣的故事情節,喜歡念白的說唱形式,對里面用了什么樂器感興趣,想了解什么是寓言故事,想把故事表演出來……同時我們也查閱資料,了解到這首歌采用了京劇西皮的曲調(西皮的曲調活潑、歡快,唱腔剛勁有力、節奏緊湊,非常適合表現歡樂、跳躍、堅定等情緒),并配合使用了京劇經典的樂器;《龜兔賽跑》則是流傳已久的經典寓言故事……整首歌曲包含著濃濃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很好的教育價值。我們不再糾結能做多少、能做多久,只要孩子們喜歡,對孩子們有意義,我們就應該堅定地支持。于是,班里三位老師認真地分析教材,再結合孩子們當前的興趣需要,積極地繪制起課程網絡圖。
各有所獲的孩子? ? ? ? ? 勇敢追隨的教師
孩子:主動想辦法,探尋京歌秘密
孩子們帶著和爸爸媽媽查閱的資料進行了分享。
● 什么是京歌?
聰聰:清朝的時候先有的徽劇,然后才有的京劇,京劇分為生旦凈末丑,先有的京劇才有的京歌。京劇是演的,京歌是唱的。
陽陽:京歌是加上了京劇音樂的歌曲。
若曦:是京劇的唱腔加上現代歌曲。
佑佑:京歌就是要把我們北京的味道唱出來!
● 京劇和京歌有什么區別呢?
悅悅:“龍里格龍”在京劇里叫過門,“哼,想跟我比”叫念白。
聰聰:京劇是演的,京歌是唱的。
陽陽:京劇是在臺上一邊表演一邊唱,京歌有唱還有說話。
小于:京歌就是中國風的歌曲。
● 什么是中國風?
正正:就是有中國的線條和花紋的東西。
佑佑:中國風就是中國最棒的東西,我家有青花瓷的碗,爺爺說這樣的碗最美了。明天我帶來給大家看看。
第二天,孩子們帶來了很多中國風的物品。
教師:在傾聽中發現兒童視角與學習線索
我們從孩子們的分享中提取出了許多關鍵信息,有9個孩子查了和京劇相關的資料,3個孩子帶來了家里的成語故事書,6個孩子拿來了與中國風相關的物品。看來孩子們的興趣并不相同,從喜歡的歌已經引發了對傳統文化的多種好奇了。大班孩子喜歡有挑戰性的共同學習,于是我鼓勵孩子們選擇自己想了解的內容,分小組開始研究。
孩子:自主探究,用自己的方式與京歌連接
(一)京歌表演組
孩子們開始了每天在表演區的唱唱跳跳,一邊表演故事,一邊產生了對京劇的好奇。
● 唱京劇的人都是什么樣子的?
揚揚:我上次看見電視上播的,幕后的人都往臉上涂粉,涂得特別重。
雨點:我看見他們的眼睛都吊起來了。
佑佑:他們的手都藏在袖子里,袖子特別寬,都耷拉到地上了,甩著大長袖子,特別大,一甩一甩的。
若曦:有的頭上有帽子,還有兩個長長的犄角,我看過的美猴王就是這樣。
雨點:外國人也愿意學習我們中國的京劇。
孟陽:必須唱出京味才行。
● 什么叫京味?
孟陽:就是要有念白,有過門,唱的時候調往上揚。
正正:就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味道。
燁燁:有力量,有鼓點節奏。
● “過門”和“念白”都在音樂的什么地方出現?有什么作用呢?
正正:沒有什么作用,兩段之間唱這個來表達一種情緒。
李若曦:過門就是間奏的意思,讓人知道哪個是第一段,哪個是第二段。
佑佑:念白就是把人物心里想的話給說出來,要不別人不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
雨點:就像兔子以為自己跑得快,所以它就把自己的想法給說出來了。
若曦:過門就是間奏的意思。
● 下一步想做什么?
妍妍:我們想看看京劇都是怎么唱的。
沫沫:我們想跟著學一學。
(二)故事大王組
● 《龜兔賽跑》講的是什么故事?
土豆:講的是烏龜和兔子賽跑,兔子覺得自己很棒,于是很驕傲,結果烏龜慢慢爬,超過了兔子。
悅悅:烏龜和兔子比賽跑步,兔子瞧不起烏龜,嫌它爬得慢,然后在大樹旁邊睡著了;烏龜沒有放棄,一直爬,最后終于贏得了比賽。
(每個人敘述的故事版本都不同)
●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
辰辰:要學會堅持,不放棄。
聰聰:不能驕傲,驕傲會落后的。
邈邈:不能看不起別人。
大果: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雨點: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想睡覺回家睡!
孩子們從家找來了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的書,每天分享爸爸媽媽給他們講的有趣的故事,《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鷸蚌相爭》……孩子們喜歡和動物相關的成語,開始用自己的話來介紹成語故事,自己制作成語故事小書。
(三)最美中國風組
● 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中國風?
辰辰:我家有水墨畫,我爺爺教我寫毛筆字。
燁燁:我家有青花瓷的花瓶、碗,每到春節我家就貼窗花。
沫沫:我家有兔爺,穿著和唱京劇一樣的衣服。
佑佑:我坐地鐵看見過中國風的花紋,就像云彩一樣漂亮。
孩子們開始搜集隨處可見的中國風,衣服、帽子、擺件、水墨畫、剪紙……班里彌漫著濃濃的中國味兒。
● 在搜集的物品中,你發現了什么?
佑佑:我發現中國風的花紋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復雜,也很美。
可心:這些花紋有的像云彩,有的像動物,有的像花朵。
我們開始搜集更多具有中國風的花紋,云紋、牡丹紋、龍紋、龜紋……孩子們了解了許多美麗的中國風花紋,并開始用這些花紋裝飾表演的道具。
教師:疑惑、畏懼擋不住支持孩子們學習的勇氣
隨著孩子們研究的深入,京歌表演組遇到的困難最多,老師的擔心和困惑也越來越多:我們對京劇的了解很淺,沒有相應的專業儲備,這么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我們還能給孩子提供多少支持呢?對于自己不擅長或者充滿挑戰的事情人們常常會本能地畏懼,但在尊重兒童主體、促進兒童主動學習的教育理念下,我意識到,教師也需要培養自己樂于探究、敢于挑戰的品質,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所以,面對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我們班三位老師決定走出舒適區,和孩子們一起,甚至比孩子們更加熱忱地學習和了解京劇。而教師支持的方式絕不僅僅是教授、給予,還可以陪伴、參與、向幼兒學習……于是,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搜集京劇的視頻,模仿不同京劇人物的唱腔、身段;一起了解生旦凈末丑等京劇知識;提供了不同樂器的圖片和樂器的聲音,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在游戲中熟悉和了解這些獨特的樂器……孩子們在主動而投入的探尋中越來越專業,越來越富有創造性。
專注靈動的孩子? ? ? ? ?收獲滿滿的教師
孩子:學習多多,靈感多多
● 我們喜歡上了小丑角
在搜集的視頻中,孩子們對一段“燈官報燈名”特別感興趣,他們喜歡丑角搖頭晃腦的動作、滑稽的表演,也提出可以把丑角的表演融入到京歌的表演里,這既是他們的興趣,也是他們的自我挑戰。孩子們投入地模仿丑角的表演,積累經驗。然后再探索通過有京腔京韻的念白、動作、表情等來表現故事,豐富表演。孩子們體驗到了詼諧幽默的京味表演,十分滿足。
● 創造獨一無二的京歌《龜兔賽跑》
“世界讀書日”快到了,孩子們很自然地想到要給弟弟妹妹們介紹《龜兔賽跑》的寓言故事,而且是用表演的方式。說干就干,孩子們分小組討論表演的角色、情節、需要準備的材料,制作故事需要的道具,忙得不亦樂乎。
“世界讀書日”那天給弟弟妹妹表演之后,孩子們沒有停下腳步,又開始了對樂器的探索。他們喜歡跟著鑼鼓點走圓場、亮相,更喜歡用鑼鼓镲等有京味的樂器伴奏。“六一藝術節”恰好給了他們再次挑戰和展示的平臺。為此,他們創編節奏,學習看譜子和指揮,反復練習合奏……
孩子們在創編劇本的時候也有了新想法。他們受到《拍花籮》的韻律啟發,創編了帶有京味的《龜兔賽跑》的角色對話:“今天天氣可真好,鍛煉身體正正好。森林里面瞧一瞧,咦,我拉只小烏龜來賽跑!”
“最美中國風組”的孩子們迷上了中國的水墨畫,他們了解了毛筆的使用方法,了解了中國畫顏料,嘗試創作了水墨扇,之后,又為表演區繪制了“茉莉花”屏風。由此,他們產生了藝術節加入茉莉花表演的想法。就這樣,男孩子表演《龜兔賽跑》,女孩子跳舞蹈《茉莉花》,中國風創意與京歌表演完美混搭在了一起。
每一個孩子都認真對待,在小組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我不僅看到了堅持、努力不放棄的“小烏龜”,還看到了學會謙虛做人的“小兔子”……
教師:我們給孩子們支持,孩子們給我們驚喜
作為老師,我們的教育觀念也在悄悄發生轉變。例如,最初支持孩子們設計系列打擊樂活動時,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敲得整齊、有層次、有美感,是孩子們在每次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熱情、堅持等品質讓我們對如何評價“好聽的伴奏”有了新的看法:好聽的伴奏是他們在齊心協力努力的過程中,一次次根據聽到的音效不斷調整自己伴奏形式的認真勁兒;是鑼镲小組為了整首歌好聽甘愿把自己的聲音變小,學會放棄小我成全大我的集體意識。從音樂專業的角度講,孩子們敲得并不復雜,水平也不高超,但從孩子們的視角看,我們經過共同努力而不斷進步的伴奏就是最好聽的!
此時回看孩子們逐步建構京歌課程的過程,與我們三位老師最初的預設已經大相徑庭。正是這真實的不同讓我更加理解什么是以兒童為主體的課程。從感受京歌、聊京歌,到玩京歌、演京歌;從丑角表演的融入,到故事表演、探索樂器以及與中國風創意融合,課程不是老師架構好了藍圖讓孩子們去描繪,而是從孩子們的興趣和能力出發,延伸出孩子們的每一個奇思妙想!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有熱情、有智慧、愛學習、會合作,毋庸置疑,這才是兒童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