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敏
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要求把探討與創建學生核心素養體制作為課改的核心環節。小學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如圖1所示)。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要求我們將學生培養目標從強調培養學科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轉為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英語是一門外語語言學科,而一門語言的背后是一種文化和一種思維,學生學習英語,不只是要掌握這門語言,也要理解講英語國家的文化,習慣他們的思維方式。英語新課標中鮮明地指出: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應堅持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要有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有利于發展他們的語言技能和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使他們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英語綜合素養得以有效的發展。小學階段的兒童處于個體生長發育旺盛、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兒童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語言學習潛能巨大,普遍具有活潑、好動、好奇等心理特征,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必須努力將英語課堂設置成生動活潑、色彩斑斕的快樂舞臺,刺激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模擬真實情景、再現真實生活,將枯燥、抽象的內容寓于一個快樂的環境中,提供給學生更多地和英語文化中一個個精彩的元素碰撞、感知語言習得背后的文化魅力的機會,從而發展他們的思維品格。
我們通過多年的探索,將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放在四個方面,即“導思生趣”“啟思凸智”“拓思運用”“集思評價”,在教學中嚴格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階段性心理發展特點,以直觀教學為主,提供多種形象化、直觀化的教學手段,發展學生的感官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獲得知識。
一、導思生趣,訓練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課堂導入雖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但它是整個教學活動中的熱身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富有啟發性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是課堂教學成功實施的關鍵之一。導入沒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課堂教學,不同的教學重、難點,不同的教學目標,其導入方式都應有所側重。我們采用了這些方式:游戲、故事表演、搶答、以舊帶新、歌曲歌謠、情景設置等。
【案例1】李杰凌老師在執教外研版《英語》(新標準)(三年級起點)三年級上冊Module10Unit1Thisishishead時,采用課文表演的形式復習舊知,結合臺上學生的演和全班學生的說,達到回顧上節課知識點的目標,從而有效地復習上節課所學的課文內容,使學生更好、更快地吸收本堂課的新知識。
【案例2】張英瑛老師在執教外研版《英語》(新標準)(三年級起點)三年級上冊Module9Unit1Thisismymother時,充分分析課程內容,以歌曲為導入,設計如下:
T:Boysandgirls,doyoulikesingingsongs?
Ss:Yes.
T:NowletssingthesongFamilytogether.
Ss:....
歌曲歌謠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緊扣文本內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很自然地從Warmingup導入到本課新授知識,減輕學生學習新知難度,使學生學得輕松自在。
二、啟思凸智,訓練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英語課堂提倡教師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根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語言素材,在課堂呈現、新授環節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和表達的方式與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例如,在語音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猜測活動,激發好奇心,發散思維,說出他們認為對的發音,然后通過觀看視頻,模仿發音,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感受正確的發音;在詞匯課中,創設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交流,進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不斷提升他們的聯想、理解與分析能力;在文本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巧設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重點訓練他們的理解、分析與概括能力等。
例如,何以杉老師在執教外研版《英語》(新標準)(三年級起點)五年級上冊Module6Unit1Youcanplayfootballwell文本呈現時,采用了如下設計:
T:Watchthevideoandthinkaboutthequestion:
WhatteamdoesLinglingwanttobein?
T:Listenandunderline:
WhatcanLinglingdo?WhatcantLinglingdo?
評析:通過提問,逐步推進,引發學生思考,激活學生舊知,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探索文本具體故事情節的興趣,引導、幫助學生了解Lingling的優點和不足,感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培養學生“取長補短”的品質。
又如,任玉老師在執教外研版《英語》(新標準)(三年級起點)四年級上冊Module6Unit1CanIhavesomesweets?文本新授時,采用了如下設計:
T:(出示文本插圖1)Whoarethey?Wherearethey?
Ss:...
T:(出示文本插圖1的紅色圓圈標注部分)Whatsthis?
S:Soup.
T:WhatdoesAmysay?
S:(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對應句型)CanIhavesomesoup?
T:(一一出示文本插圖,引導學生自主說出句型)CanIhave some...
評析:教師逐一呈現文本插圖,讓學生靜中觀察,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教師用5w(what、who、where、when、why)的文本問題串引導學生發現圖片中的內在邏輯,激發學生的英語思維。
三、拓思運用,訓練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新課程標準》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提倡體驗、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我們在英語語言拓展鞏固環節中一般采用以下方式:借助游戲、創設情景、開展競爭、滲透表演等。
例如,周媚老師在執教外研版《英語》(新標準)(三年級起點)三年級上冊Module4Unit1Itsred的拓展環節時,采用如下設計:
1.Lookandmatch
T:Lookatthesepicturesandthink:Whatcolorisit?Andthen matchthem.
Ss:(Discusswiththepartnerandfinishit.)
2.Bigeyes
T:Iwillshowyousomepicturesonebyone,andyoushould lookcarefullyandspeakitscolorquickly.
3.Drawapicture
T:Nowpleasedrawapictureaboutourearthandthenpaintit.
評析:第一個活動是基于學生剛掌握顏色單詞的基礎上的一個簡單的輸出練習。該活動難度低,絕大部分同學能正確完成,這樣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興趣。第二個活動又是在第一個活動的基礎上增加難度再次鞏固顏色單詞及句子的運用。這個活動的設計不僅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考查了學生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情況下的快速思維及思維的轉變。第三個活動是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這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平移知識能力、平移情景的思維構建,而且在平移的過程中,同學們因其主觀能動性與其視野差異產生了不同的平移結果,使得拓展運用的個性化既有中心又有個性。以上三個活動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有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集思評價,訓練和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新課程倡導小學英語課堂評價應堅持激勵性原則,不僅要關注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更要關注學生的自主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最終幫助學生形成英語思維,發展綜合能力。我們的英語課堂突破傳統教育思維的局限,注重過程評價,集結學生思維過程,全面促進學生發展。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
傳統的教師單一評價的方式已經退出當下英語課堂的舞臺,主演變為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學生自評的過程實際上是自我反思的過程,讓學生既看到自己的優點,又看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學生互評是客觀地站在學生的認知水平上做出的評價,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教師在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后,在自評或互評基礎上積極給予多種評價,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奮發向上。
(二)評價形式多樣化
多樣化的評價形式能夠增加課堂趣味性,刺激思考和競爭,激活課堂氛圍。傳統的評價語以“Good!”“Verygood!”最為普遍,且隨后基本伴有機械的鼓掌。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運用豐富的評價語進行評價是我們所提倡的。例如:評價積極參與活動用“Youarereallyanactiveboy/girl!”評價正確回答問題用“Excellent!”“Goodanswer!”“Youareapositivethinker!”表現一般尚需努力則用“Goodboy/girl!Thanksforyourhardwork.”學生回答錯誤時不要急于否定,可用“Thanksforyouranswer.But maybetheressomeotheranswers.”“Dontworry.Ibelieveyoucan makeitrightnexttime.”等。恰到好處的肢體語言評價可以給予學生最直接的肯定和鼓勵,如點頭微笑、擊掌、擁抱、豎起大拇指等。多樣的評價形式是基于教師對課堂內容和背景的分析,將評價置于語言情景中,融于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思考并主動參與活動。
【案例1】課程內容:外研版《英語》(新標準)(三年級起點)三年級上冊Module9Unit1Thisismymother.
評價設計:針對該課的特點,張英瑛老師設計了一棵家庭樹,將學生分為兩大組,每個大組的學生回答問題或幫助小組完成活動任務便可幫助大組獲得半顆愛心,運用豐富評價語的同時,將所得半顆愛心分別貼于樹的左右兩部分,在結課之時完成復習,情感升華,將左右大組的半顆愛心一一組合,形成一顆顆完整的愛心,象征了家的溫暖和愛,升華了本課情感主旨。
【案例2】課程內容:外研版《英語》(新標準)(三年級起點)三年級上冊Module10Unit1Thisishishead.
評價設計:李杰凌老師在充分了解該課的特點后,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大組,每個大組對應一棵沒有葉子的竹子和一只熊貓,學生們積極思考或正確回答問題后,對應大組的熊貓就會向竹子頂端靠近一步,爬上頂端的大組為對應的竹子贏得一片葉子,熊貓回到起點,再次循環。沒有葉子的竹子,代表環境的岌岌可危,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積極參與,為竹子增添綠葉子,更是給熊貓———我們的國寶帶來希望,這是生的希望,是高于課堂的精神希望。
通過鏈式評價機制,讓學生的評價公開、明白,并富有極強的目標導向性,從質量中形成了個體自主學習內驅力,實現小組每節課可以有評價、有競爭。
近年來,我們始終以構建學生英語思維為核心,使學生樂而好學,思而不惑。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鼓勵、喚醒,鼓舞學生學會用手、用舌、用頭腦去工作。”我們致力于舒其心,使學生愿思;激其趣,使學生會思;設好問,使學生深思;展其才,使學生好思。利用英語課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值得我們繼續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