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奇觀
學校是知識、文化、創新的重要陣地和優秀文化的輻射源。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打造和諧溫馨校園,彰顯充滿人性光芒特色,是所有學校的共同向往。象山縣墻頭學校始建于1903年,歷經百年風雨洗禮,發展至今已成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在文化積淀過程中不斷尋找與時俱進的精神之源,明確可持續發展的前行方向,從最初的“遜志時敏”“果行育德”到現在的“立三”校訓,墻頭學校始終把立志成人、為國成仁作為辦學追求,讓學校辦學文化厚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促進文化認同,提升文化自信,樹立文化自覺,時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一、傳承“立三”底蘊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是學校歷史和文化的積淀。歷史上,我校曾以出自于《尚書》的“時敏”、出自于《易經》的“果育”、出自于《左傳》的“立三”來命名,這些是先輩們的辦學抱負;也有難得的歐氏家族捐資辦學、出資勸學的鄉賢辦學精神;更有師生堅持抗戰、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這些文化歷經百年風雨洗禮,凝聚為墻校人的精神源泉。
學校在文化積淀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尋找與時俱進的精神之源,明確可持續發展的前行方向。我校秉承文化立校、立德樹人的辦學思想,堅持“教書與育人共舉,師生與學校齊飛”的辦學理念,形成了獨有的以“立德、立行、立言”為內涵的“立三”文化,并成為校訓,陶冶和感染著學校的每一位成員。歷代傳承,不斷挖掘,“立博愛敦厚之德,立儒雅篤實之行,立安身濟世之言”是我們最新的解讀。同時根據時代發展,不斷賦予其新意,拓展“立三”外延,提出了“塑強健身心、養良好習慣、創優良學業、習生活之能”的學生發展目標及“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教師發展目標,為師生確立奮斗方向,形成了“以文化人、五育并舉”的校園文化,著力構建美麗校園、活力校園、文明校園、人文校園、品質校園。
二、打造古韻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被視為校園的風骨,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形態。校園景觀是文化的載體,集美學個性與文化內涵于一體,將校園文化與校園景觀設計相結合,能夠讓學生從校園景觀中獲得精神享受和文化思索,領會特定文化的空間設計。我校歷經百年發展至今,不僅有教學樓、體育館、實驗樓等現代教育設施,還有歷史饋贈的四大古建筑。古樸厚重的觀海樓(藏書樓),不僅海色山光,秀麗多姿,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見證了墻頭先輩的耕讀傳家,并為后輩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獻典藏;古典精致的歐氏義塾老校門默默見證著墻頭學校的歷史與發展,它不僅僅是一個標志,更是長期以來墻頭人勤奮求實、榮辱不驚的象征;儒雅篤實的海山文苑用現代手法使其得以延續,歷久彌新,它承載了墻頭學校百余年的風雨歷程,見證了先輩們辦學的風格和追求;恢宏莊嚴的歐家祠堂(抗戰后的校舍)是墻頭文化的縮影,它背倚青山,前繞綠水,居高臨下,氣勢恢宏,古樸莊嚴,見證了百年墻校的顛沛流離而求學不止。這些古建筑風格各異,有雕梁畫棟,有高大莊嚴,有亭臺樓閣,還有西方特色,雖歷經百年滄桑,卻依然保存完好,被列為象山縣文物保護單位。我們透過這些年代久遠的建筑,了解前輩們的開拓精神和創新勇氣,不斷探尋和追問百年故事。古樸的建筑與現代教學建筑交相輝映,分布錯落有致,是游離家鄉的墻校人的精神所寄,是幾代墻頭人、乃至象山人的文化搖籃。
一所學校的歷史愈是悠久綿長,積淀于校園中的物化意味愈是濃厚,歷史還留給后人精美的景觀古跡。巧奪天工的古戲臺、紅藕香殘的荷花池、茂密蒼翠的竹林,古樹參天,古井、古橋與假山、景觀石、廣場花壇等山水相依,承古萌新。校園中的古樸和雅致營造出精神上的厚重,我校被評為浙江省美麗校園。
古色古香的校園環境為我校開展特色文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依托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營造古雅厚重的文化氣息,為更好地發揮“立三”文化的育人功能,讓學生不僅看得見校園的美麗,還能看得懂其背后的文化烙印。據此,我校圍繞“立三”文化進行了全面的文化布置,標牌畫廊、樓名景名、圍墻標語……潛移默化中傳播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校園環境建設把握百年老校的定位,突出厚重的文化氣息,以涵養學生的審美、自覺學生的言行、修養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
三、精彩紛呈的校園活動
一百多年來,我校業績彪炳,英才輩出。對校史的研究,是我校進一步明確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導向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要想辦一所有品質的學校,必須溯源歷史,尋根文化,找到學校生存發展的文化基因,探尋學校以文化人的根脈。我校積極開展校史文化傳承活動,將百年積淀的厚重的“立三”文化,從靜態的校史文化中“動”起來、“活”起來,與讀書節、藝術節等相融合,開展“活校史”系列實踐活動,通過“文化尋根—文化傳承—文化發展”的路徑,讓學生在“尋校史、說校史、畫校史、攝校史、寫校史、演校史”等過程中,感悟“立三”文化蘊含的做人道理,使之外化于行、內化于心,實現認知啟德、體驗立德、文化養德的目的。
1.尋校史,發掘思想寶庫
通過討論集思廣益,同學們初步確定要“尋”的校史相關的內容,之后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資料,汲取先賢的教育智慧,然后展示交流,將尋找來的資料靈活運用,讓更多的墻校師生了解學校的歷史。學校將整理好的校史資料,制作成展示牌、展板等,學生則制作成手抄報進行展示,傳遞學校傳統文化。學生在發現、探究、體驗中了解學校歷史,吸吮學校文化的營養,汲取先賢的教育智慧,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激發他們的愛校熱情和身為墻校人的自豪。
2.講校史,傳揚精神內核
我校采用小導游、演講比賽、微講座等形式,讓學生講述校史故事、校友文章等。利用升旗儀式、集會等時間,向全校師生簡單介紹學校歷史沿革、校訓由來及含義,在學生心中滲透好學進取的痕跡。
3.畫校史,描繪學校生活
讓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繪畫形式,借助現有素材展現不同風格的校園美景、校園生活,接受潛移默化的情感熏陶。我校還開發了拓展性課程《3D基礎創作》,結合學校校史,讓學生設計學校石拱橋、學校圖章、學校獎杯等,將高科技與傳統文化相結合。
4.攝校史,定格校園新貌
舉辦校園攝影大賽,定格學校的美麗,激發學生的愛校熱情。學生通過觀察學校的一事一物,尋找、發現、記錄學校的美。制作校史微電影,通過“編—導—演—拍—制”等步驟,讓學生把校史故事編成劇本,用不同的形式演繹、拍攝,制作成微電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綜合素養。
5.寫校史,提煉“立三”精神
校訓、校友的詩詞、校史變遷、校歌,這些都可以讓師生寫成書法作品,我們分別開展了教師和學生的書法比賽,為了寫好作品,我們要精心挑選適合自己的內容,并仔細研讀,促進了師生對百年校史的文化解讀。我們再將部分作品進行裝裱、展示,師生每次經過櫥窗、經過體藝館都要駐足觀看。我們舉行了“美麗墻校”征文比賽,寫寫學校美麗的歷史、美麗的景、美麗的人、美麗的事。
6.演校史,再現百年歷史
先輩們創辦學校、支持辦學、支持抗戰……百年校史中蘊涵著濃濃的愛國、愛鄉、愛校的人文情懷。教職工們獻身教育、孜孜不倦的育人史,校友們刻苦攻讀、奮發向上的奮進史……我們把這些故事重新編排搬上舞臺,從劇本的創作、修改,學生的排練,場景的布置,服裝道具的制作到舞臺的演繹,激發了師生傳承學校優良傳統、踐行學校校訓的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每當看到這些演繹時,學生無不肅然起敬,更直觀地感受到先輩們對教育的支持、對學業的重視,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四、贊美文化踐行立德樹人
學校是傳承文化和文明的場所。一所學校能薪火相傳、百年不衰,就像一棵蒼遒而枝繁葉茂、生生不息的老樹,必然一脈相承、根深葉茂。秉承百年優秀傳統,我校堅持立德樹人的理念,在鼎故革新的德育工作中,不斷鍛造校園的行為文化,持續推進文明校園建設。以校訓“立德、立行、立言”的“立三精神”為核心、以“切口小、操作性強”為原則持續推進系列活動。比如衛生常規月、學習規范月、以“靜下心來學習”為主題的“靜美校園”,即靜下心來學習(自我管理、自主閱讀)和沉下身來做事(健康、衛生、言行)專項行動等。全面塑造文明的行為文化,建設文明校園。
為全方位樹立正面的德育導向,固化學校的行為文化,并探求適合我校學生的德育機制,學校啟動了“點贊美麗:打造農村學校德育聯動機制”項目,引導學生、教師、家長、群眾各方面主動參與,建立班級、學校、家庭、社會(以村為單位的家委會)等層面的點贊系統,運用各類點贊平臺(班級墻報、學校宣傳窗、集會、微信公眾號、村畫廊等),讓學生發現美、點贊美、實踐美、弘揚美,激發文明內驅力,形成時時鞭策勤奮、處處倡導文明的內在激勵機制?!包c贊美麗”突破了我校德育工作的瓶頸,全體師生主動參與、良性互動,營造了正風清氣、積極向上的良好輿論氛圍,形成了亮麗的行為文化。學生的衛生習慣、言行舉止、學習風氣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并以高分獲評寧波市文明校園。
在學校的建設中,我們不斷反求諸己,堅持邊學習、邊思考、邊實踐。通過幾年來的以校園文化為載體的校本德育的探索與實踐,校園文化深入人心,德育工作成效顯著,辦學水平不斷提升,辦學特色日益明顯,成為象山農村窗口學校,先后榮獲首批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典型案例學校、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浙江省標準化學校、寧波市教育科研先進集體、象山縣品質校園等諸多榮譽稱號。同時還是鄉村學校少年宮基地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吟誦和創作實驗學校、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學校。省市領導、專家學者、教育同行多次來校調研與考察,中國教育報、寧波電視臺等諸多媒體對我校進行專題報道。
百年探索,深耕厚植。悠久的歷史,厚重的底蘊,高品位的學校形象,孕育著墻頭學校的文化基因。墻校的文化總結著過去,說明著今天,影響著未來。初心如磐,蓄勢待發。我們會帶著墻校文化乘風破浪,砥礪前行,讓墻校精神鐫刻在所有莘莘學子心中,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