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毓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數學作為一個基本學科,對于幼兒的發展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幼小銜接是一個關鍵的時期,是幼兒從具體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邏輯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需要幼兒接受系統而科學的學習。這一個階段的學習需要家庭和幼兒園共同的努力,促進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的發展,使幼兒能夠初步感知數學與數量之間的關系,為鍛煉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筆者從幼兒數學認知能力的重要性、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分析等方面出發,從而提出相應的培養方式。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不僅是情感上的一個飛躍,同時也是認知的轉折。數學教育被歸為科學領域,重視發展兒童的興趣、情感、愛好、態度等素質。而數學作為一個基礎學科,對其他學科都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幼兒教師更多注重的是對幼兒數學興趣的培養,不像小學教師更多注重培養幼兒對數學概念的熟知及其運用和解決能力。但幼兒在進入幼小銜接階段之后,對于學習方式的轉變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適應及其挑戰,因此幼小銜接的幼兒數學認知的發展中會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我們對幼小銜接中幼兒數學認知能力發展出現的問題提出對應的培養對策。
一、幼小銜接幼兒數學認知能力培養出現的問題
(一)教師方面
1.教師的培養目標和培養內容出現錯層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的科學目標: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幼兒數學教育目標更多強調從周圍環境獲得對數學的興趣,從而對數學產生好奇和求知欲,從日常生活中了解數學方面的知識,更多強調的是對數學知識的體驗過程,會用簡單的數學方法去解決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小學數學的教育目標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價值觀等,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讓學生體驗用數學解決書本中遇到的問題,并延伸到實際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數學難題。注重培養學生對于數學的獨立探索和創新精神,讓學生獲得必要的知識、技能和方法。
目前,幼兒園開展數學教育活動,更多的是由于升學的壓力以及自身的知識儲備不足,導致開展的數學教育活動更多的是一味甚至是機械地給幼兒灌輸知識,忽略了現在幼兒更需要的是數學思維和數學情感體驗。在幼兒還尚未建立自身的數學思想,大量輸入超出幼兒本身數學認知能力范圍知識,導致幼兒容易出現挫敗感,失去對數學的興趣。對于一些簡單的數學概念,幼兒只是進行單純的記憶,但是并不了解數學概念到底是什么。可是對于小學數學來說,數學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門主科課程,需要小學生具備基本的數學能力和抽象的概括能力,所以就需要小學教師對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進行培養數學學習思維和學習習慣。
2.幼小數學教育方式缺乏過渡
在幼兒園的數學活動中,更多是預設環境和將材料進行投放,更多的是讓兒童在游戲中體驗數學的樂趣,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時間等問題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學思想,激發幼兒在數學活動中不斷去嘗試新的東西。
幼兒園和小學屬于銜接階段,存在著不同的學習特點。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在于數學教學方式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幼兒園數學都是以游戲為主要活動方式,小學主要是以課程學習為方式,需要以正規的課程學習和規章制度進行小學數學教育課程。這一變化,對于剛入小學的幼兒很難適應,兒童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在經歷著變化,這也容易導致幼兒在小學階對數學課程產生恐懼感。
3.數學思維能力
大多數幼兒園中的幼兒數學教育,教師并不能挖掘數學教育思想對幼兒進行教育,忽略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在進入小學前未能達到實際應有的數學思維能力要求。而小學數學更多是要求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以及對知識的運用,幼兒的數學思維能力未能達到,會產生心理壓力。
(二)家園方面
1.家長對數學認知能力有誤解
家長對數學認知能力的理解只存在理所當然的自我認知之中,覺得數學認知能力的培養只是簡單的數數、計算等方面,但是沒有了解現在幼兒目前的認知心理水平,只是通過字面上的理解,脫離實物的實際感知,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讓孩子學習數學,加上家長并沒有采取實際有效的訓練方法,很容易導致幼兒根本無法得到數學認知能力的提升。
2.家園合作不密切
家長和幼兒園關于數學教育的各種交流比較欠缺,更多的是對幼兒一日生活常規和安全等進行詢問,不會去注重幼兒在幼兒園各個學科內容知識的理解程度,幼兒園也沒有注重這方面的家庭教育指導,導致兩者之間出現脫離,導致幼兒在數學教育中并不能提升自己的數學認知水平。
二、幼小銜接幼兒數學認知能力培養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幼小銜接教育方式過渡不到位
教師沒有主動地給幼兒講解幼小銜接的內容,只是單純地繼續以前幼兒活動的游戲方式,而不是讓幼兒開始有意識地接觸小學上課的方式,做好兩者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銜接,導致幼兒在進入小學之后就產生一系列不適應的狀態,對學習環境的不適應,對上課方式不適應等方面。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應該在幼兒準備進入小學前,跟小學建立聯系,帶著幼兒參觀小學,給予幼兒心理和身體上一個緩沖階段;作為小學教育工作者,在學生剛進校時應該給予一個緩沖期,讓學生慢慢習慣小學的生活,如果幼兒園和小學中的任何一方沒有做好過渡,幼兒的幼小銜接階段都是沒有做到位的。
(二)家園之間聯系不夠密切
家長在幼兒數學教育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幼兒園要充分發揮家長角色的作用,不能自己盲目瞎干,家庭沒有主動去詢問幼兒數學教育這方面的知識指導,幼兒園也沒有做到專門宣傳各個教學內容中的家庭指導策略,家園聯系不夠密切。幼兒園需要給予家長科學合理的幼兒數學教育指導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指導。幼兒銜接需要幼兒園和家長齊心協力,共同融為一體。如果兩者不協調、不統一,缺乏聯系,容易使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之間的相互抵消,影響教育效果。
三、幼小銜接幼兒數學認知能力的發展與培養策略
(一)了解幼兒認知水平,制定合理的數學銜接目標
設置銜接課程目標要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目前幼兒在前運算階段到具體運算階段這個過渡時期,即使邏輯思維已經開始從具體轉換成抽象,但還是不能脫離具體的實物,對事物的守恒概念也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教師在制定數學銜接目標的時候,需要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還需要建立幼兒的數學思維和應用能力,積極運用自己學會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課程設置需要考慮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即兒童缺乏獨立的應對困境和解決辦法的能力,可在成人的指導下或者在有能力的同伴協同下應對困境和解決難題。最近發展區認為幼兒存在兩種水平:一種是幼兒目前的水平,另一種是幼兒即將達到的水平,兩種水平的差異距離就是我們所說的最近發展區。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在開展數學教育活動時需要關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了解幼兒的認知水平,制定合理的數學銜接目標,促進幼兒數學能力的提高。
(二)開展幼小雙向合作,注意教學方式和環境的銜接
幼兒園不了解小學的教學情況,對小學的教學目標、課程要求都不了解,小學也不了解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發展現狀,因此兩者之間存在的問題更多的是因為缺少合作、溝通和交流。
為了讓幼兒提前適應小學規律而進行有序的學校生活,就必須讓幼兒深入到小學課堂進行實地體驗,幼兒園組織帶孩子進行小學實地體驗。教師可能在生活中不經意向幼兒傳達小學的學習方式和方法,可比不上幼兒自己親身體驗來的深刻,通過幼兒自己的前期了解,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實地體驗,效果要比口頭傳授的好。無論幼兒園前期做了多好的銜接準備,可一旦與小學教育脫節,那這個幼小銜接還是失敗的,并沒有將幼兒的教育進行合理的過渡。教師在進行幼兒課程設置時,可以帶著孩子進去小學進行參觀,傾聽一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對小學的理解,讓幼兒提前了解小學生的學習狀態,他們的生理和心理也有一個緩沖的階段,達到良好的過渡。小學教師也應該與學生積極交流,掌握幼兒到小學這段時間的內心變化,從而有針對性地發展幼兒的數學能力。
(三)加強對家長的數學教育指導培訓
幼兒園要加強對家長的數學教育指導培訓,引導家長能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幼兒園教師要加強與幼兒家長的溝通,在教學方式上給予家長一定的幫助。讓家長對幼兒數學目前所達到的程度有衡量標準,而不是盲無目的自我焦慮,讓家長了解可以通過必要的教育手段來提高幼兒的數學認知水平。家長與教師的交流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家長還可以通過幼兒園組織的家長會、講座等提出自己的疑問,及時尋求專業教師的幫助。
(四)注重家園合作之間的銜接性
幼兒園可以在這方面給予家長很多支持,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家園配合是至關重要的。幼兒園要關注到大班幼兒對這方面的需求,并給予相應的支持,讓家長了解到在學習數學過程中不應該只停留在平常的簡單計算上,更多的是借助生活情境讓孩子進行學習。幼兒園需要及時跟家長進行有效溝通,讓家長覺得自己在孩子學習成長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由于家長在這方面的專業性不夠,需要幼兒園來提供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家長。
幼兒園和家長可以利用各種方式進行溝通。幼兒園可以利用家長開放日、家長學校以及科學育兒報告會、經驗交談會等等給家長講解如何在平常生活中讓孩子學習數學,并且通過生活中的有趣的數學現象來讓孩子喜歡數學,為接下來的幼升小做好準備。家長也要善于接受幼兒園給予的建議,幫助孩子樹立對數學的興趣,并認識到自己位置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