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旋
新高考中,寫作的考核比重增大,突出了“寫”的技能對于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作用。但是,目前教學中,教師重視學生的“學”,忽略學生的“用”,產出效果不理想。本文基于“產出導向法”的理念,結合讀寫課教學案例,闡述了教師如何根據“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流程,發揮中介作用,解決學生學用分離的問題。
一、高中英語寫作困境和解決思路
英語寫作能力是衡量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指標,無論是應用文還是讀后續寫,新高考尤其注重考查學生交流信息、闡述觀點和表達情感的能力。但是,基于對高中學生的寫作水平觀察,較多學生寫作輸出時傾向于僅運用之前常用的知識,而忽略新授知識和技能,觀點和情感表達未有較大突破。
文秋芳教授的“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以下簡稱POA),原型為“輸出驅動假設”。雖然該方法主要針對的是中高級外語學習者,但其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學用分離問題,也適合高中英語學習者。POA提倡的“學習中心說”主張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要服務于有效學習的發生,輸入性學習和產出性運用緊密結合,兩者之間有機聯動,無明顯時間間隔,這種“聯動”能夠幫助學生完成產出任務。其將注意力聚焦于教育的終極目標,即學有所獲、學以致用、學以成才,與立德樹人理念不謀而合。
二、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寫作教學設計和實施
筆者根據文秋芳教授的“產出導向法”最新理論體系(見圖1),堅持學用一體,按照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環節執教了一節讀寫課。
本次選取的課程內容是新人教版英語必修1 Unit 2 Reading for writing: write to a friend about a travel plan.該板塊主題是旅游,包含兩個主要文本:電子郵件介紹了作者的西安旅行計劃,語言輕松隨意,使用了富有情感的表達;兵馬俑宣傳頁為學生提供了旅行計劃的背景知識。
(一)創新導入環節,驅動學習欲望
與傳統教學方法不同,POA將產出的“驅動”置于課堂開頭。因此,教師要呈現具有交際性的場景和認知挑戰性的話題,學生在嘗試交際時才能意識到語言不足,產生學習欲望。
備課時,教師先運用多媒體下載裁剪適合宣傳頁內容的視頻,再將宣傳頁文本配為字幕,添加音頻用于導入。為強化“看”的效果,課堂上教師可提問“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erracotta Army?”等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表達看法,驅動計劃選擇。為進一步過渡,教師可提問:If you are travelling to Xian, would you visit the Terracotta Army? What could be your other plans?引導學生“走出”兵馬俑,談論更多的西安旅行計劃。之后,教師呈現郵件Atravel plan to Xian,向學生指出本節課的任務就是通過研讀語篇,根據鼓浪嶼宣傳頁寫一篇廈門旅行計劃,要求包含:計劃的主要目的、其他目的、景點評價(情感表達)、時間、人物和交通等信息,詞數80左右。
設計說明:現代信息技術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多模態的平臺,促進了教學和學習方式的改變。視頻導入訓練“看”的技能,提問訓練“說”的技能。通過視頻觀看,問題呈現,可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和欲望。
(二)提供學習材料,逐一促成產出
POA引導教師在促成環節幫助學生進行選擇性學習,給予指導和檢查。根據《課標》要求,本次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產出所需要的內容、結構和語言,分成子項目逐一促成。
1.思考計劃內容,定位“六要素”
教師首先通過提問What should be included in a travel plan?引導學生思考旅行計劃的要素。學生沒有想出的要素,教師舉例子引導其產出。之后,組織學生在郵件中定位六要素(5W1H)內容。此時,教師可借助希沃白板的“克隆”功能,讓學生上臺定位實操,初步形成旅行計劃內容的印象。
設計說明:《課標》指出,英語學習活動設計學習理解類活動要圍繞提取、概括、梳理并整合信息,為形成結構化信息做好鋪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拓寬學習的渠道,加強真實互動。
2.鎖定段落主旨,歸納篇章結構
教師引導學生在段落大意的輔助下,分析文本基本結構,建立旅游計劃大綱的邏輯思維。爾后,教師呈現課本活動2(1)的表格,學生根據主要觀點補充細節,實現結構與內容的整合,使之結構化(見表1)。
設計說明:文本結構是語篇的骨架,每一段都是主體架構的分支。教師分析段落大意、填充細節能讓學生熟悉新媒體語篇的內容,了解框架,厘清脈絡,把握旅游計劃的寫作思路。
3.分析情感表達,探究語言特征
在語言促成階段,教師對語言文本的解讀會影響學生對語言的感知。因此,POA要求教師要循序漸進設計活動,輔助學生感知、理解和運用。分析郵件語篇中表達情感的語言是對“why”的進一步探究。教師首先讓學生畫出語篇中表達情感的單詞、詞組或句子,并讓學生探究此類表達突出的情感內容。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所找出的語言進行低階遷移,如將文中句子“Its an amazing sight.”轉換成“Im by the sight”或者“The sight me a lot”等。此外,教師可補充如“Ive been longing for ...”或“Im dying to see...”等,并設定旅游情境讓學生進一步學習遷移。
設計說明:《課標》指出,詞匯或較短語篇教學要結合具體主題,在特定語境下開展,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等方式,感知理解主題意義,使用詞語或語篇完成信息和意義的表達。
(三)及時產出和檢查,促進遷移應用
1.根據思維導圖,擬定計劃大綱
按照POA教學要求,產出任務的完成不能采用“放羊式”,要在教師指導下循序漸進。閱讀產出的內容、結構和語言都是為寫作而服務的,教師要趁熱打鐵,確定一個旅游目的地如廈門,指導學生參考活動2(1)的表格,結合學生導學案的鼓浪嶼宣傳頁,小組討論制定旅行計劃。
寫作前,教師提供完整的思維導圖(見圖2),減少學生走彎路。郵件格式和將來時態都是舊知識點,教師可稍微說明即可。
設計說明:英語學習活動的設計旨在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遷移創新類活動應讓學生基于新的知識結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綜合運用語言技能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思維導圖可將思維可視化、結構化,有利于學生遷移應用。
2.即時產出評價,強化學習效果
促成環節,教師要進行及時評價,了解學生是否具備完成產出任務的能力。綜合產出前,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評價要求(見表2)。為了使評價更直觀,教師當堂展示作文并邀請同學參與評價和修改。
設計說明:教學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使用適當的評價工具,參與評價,發現和分析學習中的問題。學生在碰撞的過程中能發散思維,達成共識。
三、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寫作教學思考
經過教學嘗試,筆者認為“產出導向法”的教學實踐對于解決學生學用分離的問題有積極作用。
(一)運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興趣
備課前,筆者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資源,提供多模態語篇,兼顧不同感知偏好的學生。執教過程中,充分運用希沃白板的交互性功能,有效驅動學生學習興趣。
(二)層層遞進設計,降低畏難情緒
筆者根據“產出導向法”教學三步驟,以學習活動觀為指導,明確總要求,分子項目操作,設計由簡到難,學生支架式學習,大部分能做到學以致用。
(三)人人參與評價,反饋即時信息
本次評價含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課堂上學生能積極提出觀點,有碰撞有共識。碰撞引導學生創新思維,共識引導學生抓住語篇的特征。教師也要獲取即時信息,調整教學。
整體而言,教學有效果,但是課堂時間的把握尚待改進。促成環節需要的時間較多,但是作為讀寫課,學生寫作的時間應得到保障。因此,今后為了更好地運用“產出導向法”,筆者將不斷總結經驗,調整思路,以期更好地達到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