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豪
南越作為西漢王朝前期重要的地方政權,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西漢皇帝對南越的政策一直在變化之中,國力疲弱時期,對南越實行安撫政策;國力強盛之時,一旦南越有異心就會進行武力征伐。從漢高祖到漢武帝時期,隨著西漢政策的變化,南越也經歷了稱臣、稱帝、再稱臣,歸順于漢王朝郡縣制的四個時期。
漢高祖時期
經過秦末農民戰爭和四年楚漢戰爭的打擊,漢初的社會秩序并不穩定,經濟殘破不堪。出現了“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的現象,與此同時國內異姓諸侯王勢力膨脹,地方割據勢力同中央政權之間的矛盾尖銳化。另外,匈奴在冒頓單于的領導下,趁秦末農民戰爭、楚漢戰爭之際向四周發展、擴張,成為西漢王朝北方的一大邊患。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現象,以劉邦為首的西漢統治集團對南越王趙佗采取了妥協政策,派以“善辯”著稱的陸賈出使南越進行招安,冊立趙佗為南越王。此時西漢政府所求的也不過是“與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為南邊患害。至于詔令所提到的“高帝已定天下,為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表面是美化劉邦為仁愛天下百姓的明君,真實的情況是國家和人民都需要休養生息,即使想征討,國力也有所不逮,何況南越國還有數十萬秦軍轉化而來的軍隊也不得不為西漢王朝所慮。
惠帝呂后時期
惠帝在位時呂后掌握國家大權。有官員提出“請禁南越關市鐵器”的建議得到了呂后的批準,由此可以看出西漢政府企圖通過管控南越鹽鐵貿易的經濟手段達到控制南越的政治目的。但是這一政策遭到了趙佗的強烈反對,趙佗認為這是長沙王向呂后進獻的讒言,以此實現吞并南越而稱王的目的。趙佗多次上書請求撤回禁令,但禁令不但沒有被撤回,使臣也被扣下。趙佗又聽聞“呂后盡誅佗宗族,掘燒先人冢”,于是“乃自尊號為南越武帝,發兵攻打長沙邊邑,敗數縣而去焉”。呂后大怒隨即派兵攻打南越,恰逢天氣酷暑潮濕,士兵因水土不服多生病,又有山川阻隔無法逾嶺。過了一年多呂后去世,于是就停止了對南越的軍事行動。趙佗因此“以兵威邊,財務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東西萬馀里”,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與中央政權相對抗,劉邦在位時的友好局面被打破。
文景時期
漢文帝即位后,為修復與南越的關系。首先為趙佗在真定的親?!爸檬匾?,歲時奉祀”,對他留在中原的親族以“尊官厚賜寵之”。同時派陸賈出使南越,責備趙佗自立為皇帝卻不向天子報備,趙佗心中恐懼且也不愿與中央對抗,于是上書謝罪。自言:“蠻夷大長老夫臣佗,前日呂后隔異南越,竊疑長沙王讒臣,又遙聞呂后盡誅佗宗族,掘燒先人冢,以故自棄,犯長沙邊境。且南方卑濕,蠻夷中間,其東閩越千人眾號稱王,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老臣妄竊帝號,聊以自娛,豈敢以聞天王哉”!趙佗聲稱自己稱帝后“然夙興夜寐,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靡曼之色,耳不聽鐘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漢也”,表達了自己歸漢之心的迫切。同時又向陸賈表達自己“愿長為藩臣,奉貢職”的忠心。這樣,漢朝與南越關系趨于緩和,并一直延續到漢景帝時期。不過值得注意是,盡管趙佗對自己稱帝的行為視作“聊以自娛,豈敢聞天王哉”,并聲明“老夫死骨不腐,改號不敢為帝矣”,但實際上,在南越境內,趙佗一直在竊用皇帝的名號,只是派使者朝覲天子時才稱王,和其他諸侯一樣接受天子的命令。從西漢建立之初就奠定了“黃老政治”的基調,漢初的民族政策,也是與“黃老政治”相一致的。在中央集權尚沒有強化之時,國家對周邊民族政策以求穩為主,集中精力發展內地生產,但是在建立強有力國家機器的過程中,這種半獨立性質的政權必定會消散。
武帝時期
武帝即位后與南越的關系可分為三個時期,趙胡時期、嬰齊時期、趙興時期。這其中有和平往來也有兵戈相見,總的趨勢是南越逐漸向漢朝靠攏,最后被漢朝廢國而設郡縣。
趙佗的孫子趙胡在位時閩越攻打南越邊境,趙胡向漢武帝上書說:“兩越俱為藩臣,毋得擅興兵相攻擊”,請求漢武帝下令裁決,漢武帝贊美南越“守職約”,并且派軍隊相助南越,漢軍還沒有過陽山嶺,閩越王的弟弟余善就殺死了閩越王投降漢朝,于是漢軍停止軍事行動。趙胡對漢朝的幫助甚是感激,向使者莊助表示:“天子乃為臣興兵討南越,死無以報德,派太子嬰齊入長安宿衛,并表示自己會去長安朝覲天子。使者走后,趙胡的大臣勸諫趙胡:“漢興兵誅郢,亦行以驚動南越。且先王昔言,事天子期無失禮,要之不可以說好語入見。入見則不得復歸,亡國之勢也”,于是趙胡以生病為借口沒有去長安。過了十幾年,趙胡病重,太子嬰齊繼任王位,并將先祖武帝的印璽藏了起來。
嬰齊在長安時娶了邯鄲樛家的女兒,生下了兒子趙興。嬰齊繼任后,樛氏變成了王后,趙興為太子。天子多次派使者勸誡嬰齊入京朝拜,但嬰齊“尚樂擅殺生自恣,懼入見要用漢法,比內諸侯,固稱病,遂不入見。遣子次公入宿衛?!辈还苁勤w胡在位時期還是嬰齊在位時期,都依賴于漢王朝的庇護,以躲避周邊國家對它的騷擾。同時又不是完全信任西漢政府,他們逃避入京朝拜,對在南越實行漢制呈現不積極的態度。不過在不觸碰國家底線的情況下,西漢政府允許或者說默認了南越政治地位上的特殊性。
嬰齊死后,趙興繼任,他的母親樛氏成了太后。樛太后在嫁給嬰齊之前與人通奸,此事多被南越人所知,因此樛太后在南越不得人心。她為了尋求庇護,多次勸說趙興請求歸漢,趙興接受了她的建議并派使者上書天子,請求“內屬”,漢武帝許之?!百n其丞相呂嘉銀印,及內史、中尉、太傅印,馀得自置。除其故黥劓刑,用漢法,比內諸侯。使者皆留填撫之。王、王太后飭治行裝重赍,為入朝具”,但是此舉遭到了丞相呂嘉的強烈反對。呂嘉輔佐過三代南越王,其宗族出任官宦者七十余人,與南越貴族,蒼梧等少數民族多有姻親關系,因此在南越更得人心。呂嘉多次勸趙興停止歸漢行為,沒有被趙興接受。于是呂嘉便利用自己在南越的勢力,煽動人民作亂。漢武帝聽說呂嘉作亂之后,認為南越王、南越太后已經歸附漢朝,僅僅呂嘉一派作亂不值得起兵,打算派莊參帶兩千人出使南越,但莊參認為兩千人太少,不愿意前往。武帝罷免莊參,派韓千秋與樛樂帶兩千人前往南越。呂嘉見西漢政府派軍隊入南越境,便舉兵造反了。呂嘉殺死趙興和樛太后,立“明王(趙佗子)長男越妻子術陽侯建德為王”。韓千秋因所帶人少,未到番禺便被人消滅。元鼎五年,漢武帝派衛尉路博德為伏波將軍,主爵都尉楊仆為樓船將軍會于番禺。又派其他幾路軍隊分路進擊相互配合,沒有多久就攻下了南越,南越國就此滅亡。蒼梧、駱、甌越等聽說南越滅亡后也皆降于漢朝,西漢政府在此地設置了九郡。從丞相呂嘉反叛事件中可以看出,南越國內部統治并不穩定,南越王與西漢所派官吏為一派,以呂嘉為代表的南越本土貴族為一派。當雙方沒有利益牽扯的時候還可以維持表面的和平,一旦觸及對方利益時,流血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在漢武帝之前的七十多年中西漢一直處于休養生息的階段,對南越只能以安撫為主。對于趙佗及他的后繼者在南越的統治一直呈現支持的態度,以期平衡南越土著貴族的勢力,避免南越出現失控的情況。
漢武帝即位時,西漢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據《漢書·食貨志》記載:“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這段歷史告訴我們,邊疆割據政權的出現、發展及其消亡與中原王朝的經濟、政治諸因素有極為密切的關系。
南方多山川河流,地形崎嶇,交通不便,人口稀疏而交通落后,閉塞的環境對于西漢和南越來說是天然地屏障。生產生活方式以田作為主,南方民族地區的稻作文明與中原的農耕文明有內在的相似性和聯系性,長久以來這兩種文明相互認同、密切聯系,使得南方民族自始至終都未給西漢王朝帶來比較大的邊患、威脅。南越歸到西漢的郡縣統治之后,與內地的聯系大大加強。漢族人民的南遷與越族人民的內遷、通婚等,不但促進了南方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增強民族認同感與國家認同感。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