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宇 王浩



1993年出土于焦作白莊6號東漢墓(M6)的東漢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現藏于河南博物院,該連閣式陶倉樓樓體由主樓、附樓及連接主附樓的空中閣道組成,構件多達31件,此次修復的構件是主樓上與空中閣道相連、編號為2564-15的構件。因原先修復所用粘接劑經久老化,一些粘接裂隙出現松動的情況,考慮其潛在文物安全風險,故實施此次保護修復過程。同時,該件器物上同時存在粘接錯位,重要部位缺塊情況,考慮為了讓其能更好滿足日后保存及陳展需要,此次修復除了對松動裂隙進行粘接加固外,對文物表面進行了適當清洗,而其缺失部位的補配也是此次保護修復工作的重點內容。文章介紹了這次保護修復的整個過程,并對修復后的文物狀況進行評估,以有利于其更好地保存與展示。
陶倉樓,最早出現在新莽至東漢早期,一直延續至東漢晚期,作為建筑模型明器出現,即專門供隨葬使用,模仿現實生活中的動物、谷倉、樓閣制作而成。焦作出土的陶倉樓根據形制主要有連閣式陶倉樓、聯倉式陶倉樓、簡式陶倉樓和普通式陶倉樓四類,其中連閣式陶倉樓,樓體由主樓、附樓及連接主附樓的空中閣道組成,因閣道連接主附而得名。
此次保護修復的這件東漢連閣式陶倉樓,出土于焦作白莊M6號墓,陶倉樓的分布比較廣泛,在多地均有出土,但以焦作地區出土的帶有倉的連格式陶倉樓最具特色。該件陶倉樓調入河南博物院時整體碎裂成104塊,后經粘接修復而成。修復完成后,陶倉樓整體面闊168.00厘米,高192.00厘米,共有七層,整個樓身刻有豎條紋,飾紅、白彩繪以做裝飾,但彩繪部位多有脫落如(圖1)。主樓高大雄偉,配樓挺拔秀麗,又有閣道橫架,使其巧妙地連為一體,這正是漢代“復道行空”高超建筑技術的真實寫照。特別是在主樓的第三、五層轉角處均置橫木承托斗拱,應是后來轉角作的雛形。而本次所重點補全的2564-15構件,就是主樓五層主體構件,其失部分就是右側轉角處兩個橫木承托斗拱部位。因缺失部位形貌不夠規整,補全工作存在一定難度,下文將就該件構件的整個修復過程做詳細介紹。
文物保存現狀
經初步觀察,構件由數件碎塊粘接而成,粘接用膠共有兩種,多數為漆片,少部分為B72(丙烯酸甲酯與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此兩種膠多用于陶器修復,具有粘接可逆,不傷害陶質文物的優點,但也存在老化周期較短、粘接強度相對較弱的劣勢,此次原粘接裂隙松動即為此兩種膠體年久老化所致。
除粘接劑老化外,器物上存在的病害問題還包括:表面污垢較多,彩繪區域存在剝落現象,裂隙兩側粘接劑膠體殘留較多如(圖2),個別粘接部位存在錯位如(圖3),以及正面右側均置橫木承托斗拱缺失(圖4),這些具體病害問題都是本次保護修復過程中需重新進行矯正的目標對象。
文物保存現狀調查報告
在開始保護修復前,需首先完成該件文物的保存現狀調查報告,報告內容具體包括:文物圖像資料采集情況,即采集修復前文物圖像信息;采集整理文物基本信息,包括文物的歷史學年代,質地、等級、具體尺寸、形態描述、及其所經歷的保護修復的具體情況;采集樣品包括構件表面土垢及燒制殘留范土、斷面舊膠、一些多余彩繪殘留(根據后期所做儀器分析情況盡可能少量采集)等。
修復前準備:對該件陶倉樓構件進行圖像資料采集,并收集該文物相關文字資料,建立其文物基本信息檔案;配制質量濃度為3%的B72-乙酸乙酯溶液,作為加固試劑使用;配制質量濃度為40%的B72-丙酮試劑,作為此次修復的粘接劑;配制2A試劑(無水乙醇、丙酮按體積比1:1混合),用作修復過程中的表面清洗所用主要試劑;配置質量濃度為3%的Primal AC-35試劑(主要成分為丙烯酸乳液),用于構件表面彩繪部分加固試劑。其中配制所用化學試劑均為分析純,用水均為去離子水。
表面清洗:表面清理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清理原修復粘接多余殘膠:經觀察,在構件表面發現B72及漆片殘留,均系先前的修復所用粘合劑,因粘接完未及時清理導致的殘留污染,影響文物展示,是本次表面清理的對象之一。多種粘合劑的存在,也是判斷該陶倉樓構件此前經過多次粘接修復的依據。其次清理原補配部位邊緣過多著色區域:多余顏色覆蓋了構件本體,在此次修復中也會盡量去除,以利于文物能夠被更完整地展示。最后清理器物表面泥土、灰塵等其他非文物本體的污染物,這是此次表面清洗的重點工作。進行表面清洗前,需對構件上的彩繪區域進行加固,即利用質量濃度為3%的Primal AC-35試劑在彩繪表面涂刷2遍。
裂隙加固:對于粘接部位仍比較牢固的裂隙,用細毛筆蘸取適量配置好的質量濃度為3%的B72-乙酸乙酯溶液對裂隙進行滲透加固,每條裂隙整體加固2-3次,加固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多余B72-乙酸乙酯溶液污染構件表面,如不慎殘留在裂隙兩側,應在其徹底干燥后,利用手術刀等工具小心刮除干凈。
松動裂隙處理:首先小心清除裂隙內可刮除的粘接用膠,其目的在于讓裂隙更多暴露于器物表面,然后利用細毛筆多次蘸取2A試劑,小心滴入或滲入裂隙中,此過程中,裂隙松動程度會不斷加大,操作者應時刻觀察松動情況,期間可利用手術刀等工具輕輕撬動,直至將兩粘接部位分離。
斷面清理:斷面打開后,必定存在早先修復粘接所用膠體、泥土、灰塵等雜質殘留,利用手術刀、竹簽、鑷子、毛刷等工具細致處理斷面的這些雜質。對于粘合較頑固的雜質殘留,可用2A試劑做適當潤濕軟化處理,后清理完全,其目的在于盡量使文物在后續粘接后能夠嚴絲合縫,不至錯位。整個清理過程需特別謹慎、細致,避免對文物造成損傷。
斷面粘接:斷面完全清理干凈后,同樣使用質量濃度為3%的B72-乙酸乙酯溶液對斷面加固2-3次,后根據斷面位置,分析該斷裂部位是否在整個陶倉樓結構中起到承力作用,若是,則利用UHU環氧樹脂進行斷面粘接,UHU環氧樹脂的初凝時間約為2小時,完全凝固則需24小時,粘接后,可用紙膠帶臨時固定,待其完全凝固后去除即可;若否,則可使用質量濃度為40%的B72-丙酮試劑,B72-丙酮試劑凝固較快,用手固定一段時間即可。粘接時,要確保斷面間粘接緊密,無錯位狀況產生。在斷面粘接過程中,多余的粘接劑會從斷口溢出,待其完全凝固后,以手術刀小心刮除干凈即可,處理過程中需謹慎,切勿傷及器物表面。
錯位粘接裂隙處理:此陶倉樓構件存在錯位粘接裂隙一處,使此處整體不夠協調,影響展示,如(圖3),需將其打開重新粘接。處理方法與松動裂隙處理、加固、粘接過程相同,但此處裂隙粘接較為牢固,處理過程相對費時。處理完成后,因裂隙表面殘缺較明顯,利用白色超硬石膏對裂隙殘缺部位稍加填補并修整平整,石膏可用炭黑色礦物顏料預調至灰色,補配前可進行調色實驗,確定調配比例,爭取使干燥后的石膏顏色與構件斷面環境顏色相近協調,此操作可避免額外全色過程。
補配:此件陶倉樓構件存在右側轉角處兩個斗拱部位部分及下端承托橫木缺失,其中,橫木幾乎整體缺失,兩斗拱僅殘留少量不規則存在與樓沿上端相接,且兩個斗拱部位缺失程度不一,與其連接的樓沿處也有少量缺失如(圖5)。
橫木補配以構件左側橫木為參照,斗拱則以構件中部斗拱為模型,分別用蠟片翻模,超硬石膏澆筑,斗拱模具可翻制澆筑兩個。然后根據補配位置具體缺失的形狀,對翻制件進行相應打磨、切割,以使其與構件本體盡可能貼合。打磨完成后,依次完成橫木到兩斗拱的粘接工作(粘接完成后如(圖6))。考慮其承重問題,這部分粘接及修整利用石膏加白乳膠調配完成,以達到增大粘接強度的目的。全色:補配部位雖經過礦物顏料預調色,但與構件本體仍存在一定色差,以丙烯顏料進行相應調整全色,使之最后與陶樓構件整體協調一致可辨識。
至此,此件2564-15的陶倉樓構件的保護修復工作已基本結束,修復完成圖像如(圖7)。修復保護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加固及完整器物的目的,從而滿足其更好的展陳需求。但考慮其原本修復狀況,構件上的未進行操作部分裂隙在后續時間仍存在膠體繼續老化,導致松動開裂的可能性,故建議在日后陳展組裝及拆分包裝運輸過程中仍需特別謹慎對待。
作者單位:河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