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


《張家口文史資料》是張家口市政協文史委員會歷經三十多年,陸續搜集、編輯、出版的一部記錄察哈爾地域歷史的大型史料叢書,史料內容涉及時限上溯明代張家口設為長城邊鎮時期始,下達新中國建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重點內容是記載以上世紀初到新中國建立后的一百多年間發生在當地的歷史事件,是一部了解北方區域近現代及古代歷史的百科書。
《張家口文史資料》的征集出版工作起步于1984年,完成于2014年,走過了30個漫長春秋,全書迄今陸續編輯出版了48輯,刊發珍貴的歷史照片資料780余幅,歷史地圖史料20余幅,刊出有聶榮臻、肖克、劉瀾濤、王平、楊成武等共和國將帥、歷史名人、高層領導、知名人士的題詞40幅。書中收錄了作者與黨政軍界領導干部、起義軍將領、舊軍政人員、“三親”史料提供人士、館藏單位負責人、學者、友人、讀者來信700件,反映了二十多年中史料搶救挖掘的艱辛歷程。讀之令人感泣,是認知《張家口文史資料》史庫的最佳注釋。
從《張家口文史資料》的架構組合與輯成方式看文史工作的創造性思維
采用散輯、專輯、特輯相結合的創造性方法?!稄埣铱谖氖焚Y料》是一部大型史料集成叢書,僅前37輯收錄的各類文史資料稿件就有1381篇。如此大量稿件,生成時間跨度長達二十年,史料文稿又都是內容各異,獨自成篇,難以形成結構上的“編、章、節、目”關系,如果沒有一套合理有效的編排辦法,勢必會影響整部書籍的系統性,不但不便查閱,也不利于匯綜史料、有序存藏史料信息。
《張家口文史資料》的編著者楊繼先先生編輯出版該書時,創新思維、匠心獨運,創造出獨特的編統方式,成功解決了連續成書過程中的欠缺問題,增強了史料類型書籍的系統性、連續性、實用性。
他采取的方法是分類編成,實行散輯、專輯、特輯相結合。用散輯可以將史料成果進行及時展示與交流;用專輯進行史料匯綜,形成類書,以方便于查閱和收藏;用特輯來搭建全書的龍脈與骨架,成為全書的體系紐帶和綱領。比如《察哈爾紀事特輯》將公元1675年至公元1952年共278年中在察哈爾地域所發生的重要事件按時序列出,為察哈爾地域的歷史概貌從時間和空間的跨度上搭建起一座宏偉的龍脈骨架。
適時出版,服務統戰工作。文史資料的成書過程也是文史工作為統戰事業服務、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服務的過程。配合工作中心或重大紀念日,以專題化、系列化的形式適時編輯出版某個專輯,容易受到讀者群體關注,社會影響大、效果好,這是《張家口文史資料》在編輯出版工作中的一個創新。
比如:1985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和張家口首次解放40周年,適時編輯出版了第7、8兩個專輯,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史料。1987年,為紀念七七事變50周年,編輯出版了抗日戰爭專輯(第12輯),由蕭克上將題詞。199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編輯出版了“抗戰時期的張家口”專輯(第26、27輯),書中記錄有抗日英烈吉鴻昌參與組建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先后收復康保、多倫等重鎮的史料,是“九·一八”事變后中國軍隊首次收復國土(圖1)。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編輯出版了“文化藝術卷”(第30輯)。1999年,為紀念建國和人民政協成立50周年,編輯出版了為共和國建立和建設做出貢獻的各界歷史名人專輯(“張家口歷史名人傳·第34輯”)。
發掘有重大見證價值的珍貴史料,編好“特輯”和主干“專輯”?!疤剌嫛迸c主干“專輯”對全書起著整體框架、支撐和貫通作用,必須挖掘選用有重大見證作用的珍貴史料,這是《張家口文史資料》編著的匠心設計。
《察哈爾紀事特輯》是楊繼先先生委托李海清先生完成的。作者李海清先生原在張家口市黨史研究室工作,是資深學術家?!都o事特輯》特別注重收錄以下三個方面的史料:
面臨消失的亟待搶救性史料。如:日寇侵占張家口八年,全部檔案被劫被焚,八年中日寇的罪行,察哈爾人干了什么不被人知?!都o事特輯》對日寇的經濟掠奪和殺人慘案史實予以收錄。察哈爾軍民麻雀戰、游擊戰、拉鋸戰極多,戰爭規模小而戰事紛繁?!都o事特輯》則予以詳細收錄,回答了張家口為什么能成為中共最早解放的城市這個問題。(圖2)。
具有特殊見證意義的史料。清朝時期的察哈爾是京師畿輔之地,商路財源、畜牧產業經營基地,鎮守北疆的屯兵之地。終清一代,清廷在張家口相繼設置83任察哈爾都統管理塞外軍事、旗牧、馬政之事。
《紀事特輯》將83任都統以履歷簡表形式列入,為清中后期150年中,滿蒙八旗制度在察哈爾的演化進程設立了一個有人物標志的時序鏈條,彰顯了塞外地區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歷史淵源。
注重錄入有重大見證價值的史料。如:“1747年(乾隆十二年)……,每年帝謁祖陵,需馬23000匹,東西陵需馬4300匹,悉取察哈爾牧場之馬”。史料證實,清廷不僅在江南設有“江寧織造”,而且在察哈爾設有馬場,見證了在冷兵器時代,察哈爾對于國家政權的作用及當時游牧地區的產業狀況。
《張家口文史資料》編著中的求真精神與史德堅守
“文史資料”是指由史料當事人所提供的“親歷、親見、親聞”的史實記載,即稱為“三親”史料。只有“三親”史料,才具有真實性、直觀性、實證性、獨立性?!叭H”史料是活人口中的“檔案”,人一離世,史料即失。所以文史工作的本質主要是發掘搶救史料,特點是快、真、多。
搶救為先,從快征集。楊繼先先生是革命烈士子弟,有強烈的責任擔當精神、存史立言氣度。他帶領文史處堅持了黨對文史工作的方針政策,即文史工作的愛國統一戰線性質和特色,堅持“三為主”的原則(即:征稿內容以近現代史中的敵、友方面史料為主;征集對象以各級政協委員、各界愛國人士為主;征集史料性質以“三親”史料為主),拓寬了史料征集渠道,敞開史料來源大門。
一些“三親”史料人士成了張家口文史工作的熱心支持者與踏實撰稿人。原平北抗日根據地四十團團長、北京衛戍區副司令員楊森將軍不僅寫出了幾篇重要的“三親”稿件,還要每年到市政協勉勵大家。原傅作義部起義將領白震先生不顧高齡在呼市為張家口征稿、審稿、征集歷史照片,為《張家口文史資料》編審出第14輯、第28-29輯,還親自寫出了幾萬字的“三親”史料稿件。
代史立言,義傳真史。楊繼先先生講文史工作者應具備的素質時指出:“要有史德,這一條極為重要。文史工作是一項神圣的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也容不得半點私心雜念?!薄爸v史德就是要公正,要有健康的職業道德,要講唯物史觀。決不能從個人感情出發,也不能為適合某些人的口味,去有意無意地編造、歪曲歷史,如果為了某種需要而任意編造、歪曲歷史,是最可鄙的?!?/p>
《張家口文史資料》是這一理論二十年的實踐成果,楊先生以“只令文字傳青簡,不使功名上景鐘”為座右銘,鄙棄功利,堅守史德,堅持以信史為本,拒絕杜撰與戲說,為后人留下了一部真實的歷史資料。
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