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宏麗


遼朝東南部邊疆治理問題,逐漸受到學界的關注,特別是對遼東地區的經略問題建樹頗多,但對耶律阿保機經略遼東地區前,遼東地區的歸屬問題,學界爭論較多。學界對于遼朝東南部邊疆軍事防御體系的研究,較為薄弱。而關于遼與高麗邊界、保州問題等,應該從史料出發,尊重客觀。
遼朝歷時兩百多年,統治者極其重視對遼朝東南部邊疆的治理。遼太祖占據并經略遼東地區,遼太宗提升遼東地區的統治地位,遼圣宗征伐高麗,遼興宗時期遼與高麗邊界才最終確定下來。而關于遼朝東南部邊疆治理問題,也逐漸受到學界的關注,筆者根據前人研究成果,對遼朝東南部邊疆治理問題做一簡要綜述。
契丹對遼東地區的經略
關于耶律阿保機經略遼東地區前,遼東地區的歸屬問題,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遼朝是從渤海手中取得的遼東地區。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是日本學者津田左右吉,他最早推測唐朝末年,遼東地區歸渤海所有,遼通過對渤海作戰最終得到遼東地區。我國學者魏國忠認為開元二年(714年)唐朝已經放棄了遼東地區,并默認渤海進據遼東。唐朝末年,“安史之亂”后,渤海完全占領遼東地區。都興智提出9世紀中葉后,渤海已占領遼東地區,經過血戰二十余年,到公元900年前后,這一地區被契丹政權所奪取。
另一種觀點認為遼不是從渤海手中獲得的遼東地區,而是因為唐朝在遼東地區無力管轄甚至于放棄,導致遼朝有可乘之機,從而占據遼東地區。這一觀點的代表學者是金毓黻先生,他提出,遼朝取得遼東地區,是由于唐朝的放棄,而不是取自于渤海。金殿士則從時間、空間角度分析認為遼獲得遼東地區是因唐對遼東地區的統治削弱。王綿厚認為,唐末和五代契丹兵不血刃進入遼東,并對外部歷史條件與契丹內部因素進行了詳細考察。
學界對耶律阿保機經略遼東地區這一問題的研究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耶律阿保機經略遼東地區的原因,二是耶律阿保機對遼東地區的經略措施。
關于耶律阿保機經略遼東地區的原因,姜維公通過對《遼史·地理志》東京遼陽府記事謬誤的深入辨析,首次提出這些錯誤是遼人為炮制箕子繼承者造成的,契丹建國后也以箕子的繼承者自居,是契丹早期統治者謀求領土擴張的需要。
關于耶律阿保機經略遼東的措施,學界關注較多的是鎮東海口長城。關于“鎮東海口”的具體位置,學界眾說紛紜。金毓黻認為在遼寧“金復二縣”;金殿士推測在鴨綠江入海口的娘娘城;王綿厚認為在“今渤海灣中的大清河口”;田廣林認為在“今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大連灣鎮南起鹽島村,北至土城子村的煙筒山一線”。而關于鎮東海口長城的功能,金殿士認為是為東防渤海,南阻渤海向唐朝貢;楊福瑞則認為是為防高麗;田廣林認為是要強化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間的海上通道的管理。
遼滅渤海后,建立東丹國,從而加強對遼東地區的統治。關于東丹國的建立,金毓黻詳細論述了東丹國的建立及制度。魏國忠充分運用石刻資料對東丹國的政權機構及特點做了系統論述。
遼太宗即位,為進一步加強對遼東地區的統治,故南遷東丹國。金毓黻提出東丹南遷,實質上是渤海遺民的大遷徙,并統計出東丹國共有四十一個府州城被移民遷徙。
關于東丹國廢除時間,金毓黻最先提出乾亨四年(982年),日本學者高井康典行推測在太平九年(1029年),劉浦江認為在統和十六年后,康鵬提出在會同元年。
遼朝對東南部邊疆的行政管理
經過遼太祖對遼東地區的經略,遼太宗時期對遼東地區地位的提升,遼朝加強對東南部邊疆的行政管理。關于遼朝對東南部邊疆的行政管理這一問題,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學界對東南部地區渤海、漢人的研究較少,主要集中在東京道的行政設置及南北官制等問題上,其研究涉及對漢人、渤海人的治理,但缺乏系統性。
關于遼東南部邊疆漢人、渤海人的分布情況,學界在研究遼代東京道州城地理位置時有所涉及。
關于遼朝對漢人、渤海人的治理,學界從一般州縣、隸宮州縣、頭下軍州等方面進行詳細考察。一般州縣的管理機構,在中央由南樞密院(漢人樞密院)管轄。關于契丹南樞密院、漢人樞密院,學界觀點不一,部分學者認為契丹南樞密院、漢人樞密院不同,如楊樹森、張博泉、何天明等;但多數學者認為南樞密院與漢人樞密院為同一機構,如日本學者島田正郎、傅樂煥、楊若薇、武玉環等。而關于南樞密院的權限,楊樹森認為掌文銓、部族、丁賦之役,凡契丹人民皆屬焉。在地方,東京留守是重要的京官。關于東京留守的研究,日本學者河上洋認為遼與高麗的外交事務中,東京留守作為遼朝的代表,實現對高麗的軍事上征伐、政治上統治、和平時期交往的任務。王民信提出東京留守的主要職責在于安民、撫民。楊若薇對遼代東京留守任職人員進行列表匯總。王旭東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東京留守的職掌、任職人員、任選、更換頻率、去職等,并分析了東京留守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節度使則是重要的地方官,關于遼朝節度使,林榮貴最早對遼朝節度使的類型、源流、職掌進行考察。
學界對女真的研究較多,本文主要從女真分布、遼朝的治理兩方面來進行論述:
遼代女真分布廣泛,依居住地被命名為:曷蘇館女真、南、北女真,長白山女真、鴨綠江女真、蒲盧毛朵女真等。關于曷蘇館女真,張博泉認為分布在今遼寧遼陽以南蓋州東北一帶地區。蘇金源認為北女真,分布在遼河中游一帶;南女真,分布在遼東半島。關于長白山女真的分布,陳述、蘇金源、張博泉均認為在長白山一帶。董萬侖認為在朝鮮半島東北部鐵嶺至咸關嶺之間。劉子敏、金星月認為在今鴨綠江上游、長白山主峰、圖們江上游一線以南的山區地帶。關于蒲盧毛朵部女真,金毓黻認為在今吉林省東南境,張博泉認為在今海蘭河流域及今朝鮮咸鏡道一帶,蘇金源認為在海蘭河流域,孫昊認為在今圖們江流域至朝鮮半島東北之間的地域。關于黃龍府女真,張博泉認為在今吉林農安周圍。關于鴨綠江女真,陳述、蘇金源、張博泉認為在今鴨淥江流域,劉子敏、金憲淑認為北到鴨綠江兩岸,南到朝鮮大同江北岸,西濱大海,東以今狠林山脈與長白山女真為界。
關于遼朝對女真的治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程妮娜《遼代女真屬國、屬部研究》,她將曷蘇館女真大王府、南女真國大王府、鴨綠江女真大王府、北女真國大王府、黃龍府女真部大王府分為一類。長白山女真大王府和蒲盧毛朵大王府則不同,長白山女真國大王府對遼朝有稱臣納貢、出兵助戰的義務。蒲盧毛朵部大王府,則附庸于遼,時叛時服。
遼朝東南部邊疆范圍內有以下部族:烏隗部、涅剌部、稍瓦部、曷術部、隗衍突厥部。但礙于史料有限,故學界多對遼整體部族問題進行研究,對東南部地區專門進行研究的成果較少。
關于部族的分布情況,學界主要對遼朝部族居住地與鎮戍地進行了較為寬泛的研究。日本學者島田正郎對各部族的居住地、戍守地進行考證,推測烏隗部的牙帳在郝里河流域,稍瓦部牙帳在遼河東岸,曷術部牙帳設在產量最高的首山。
關于地方部族管理機構及其職官節度使,日本學者島田正郎認為小部族的長官稱為節度使,總轄軍民兩政。林榮貴指出部族節度使職掌軍政民事。關于部族基層組織石烈、彌里,張國慶認為石烈下邊有彌里、瓦里等組織,而彌里、瓦里的職責為管理戶籍、司法、經濟等。
遼朝東南部邊疆的防御體系
關于遼朝東南部邊疆的防御體系,學界研究較為薄弱。學界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
關于遼朝在東南部地區設置的軍事機構,學界做了詳細研究。
東北路統軍司:關于設置時間,學界觀點不一:康鵬認為在遼圣宗開泰年間;余蔚認為在咸雍、大康年間;王雪萍、吳樹國認為在道宗咸雍七年至大康三年期間。關于東北路統軍司的駐地,余蔚認為在寧江州;王雪萍、吳樹國認為以泰州、長春州為中心,北至烏古敵烈部都統軍司,南毗鄰黃龍府。黃龍府都部署司:關于設立時間,康鵬認為在遼圣宗太平年間,余蔚推測為開泰九年(1020年)。
向南、楊若薇首先對遼代的“路”制做了研究,但側重于各“路”所設的財政管理機構,并且將“道”大體等同于“路”。康鵬對遼朝的軍事區劃進行了劃分,較為全面、細致的研究遼代的五京體制。余蔚對遼代“路”的體制進行了全面分析,認為遼代的軍事路、財賦路與五京道是并行的高層區劃體制,并對黃龍府路、咸州路、南路、保州路的設置時間、主管機構、所轄范圍、防御對象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關于黃龍府地區的防御設施,在學界研究遼朝的邊壕時,有所涉及。景愛、苗天娥對遼代的邊壕進行了詳細論述。張國慶對遼代的邊鋪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包括邊鋪的設置、作用、管理部門等方面。關于保州地區的防御設施,學者在研究遼麗關系、戰爭、邊境糾紛等問題時,也有所涉及,但并不全面。關于遼東半島的軍事防御體系,劉一對遼東半島的海防設施、水軍、海防觀念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探討。另有學者在研究東京道海事、蘇州關等問題時,對遼東半島的軍事防御體系,也有所涉及,如田廣林。
遼與高麗戰爭及糾紛問題
關于遼與高麗戰爭等問題研究,國外學者關注較早,其中日本學者涉及最早,池內宏詳細論述了遼圣宗對高麗的征伐情況。隨后韓國學者繼續對遼與高麗戰爭展開研究,金渭顯對遼與高麗戰爭做了深入研究。關于戰爭的性質,韓國學者盧啟鉉站在高麗視角,認為高麗與遼是平等外交關系,遼的戰爭帶有侵略性質。我國學者趙永春則通過對遼與高麗保州爭奪的考證,認為遼的戰爭不具有侵略性。
關于遼與高麗邊界研究,國外學者較為關注,其中韓國學者涉及最早。韓國學者金渭顯、盧啟鉉均詳細論述了高麗為了防御遼,最終修筑了古長城。我國學者楊昭全對遼時的中朝邊界進行了詳細論述,認定中朝邊界已從唐時以浿水(大同江)為界,北退至清川江為界,高麗已將領土的北界,由前期新羅時的浿水(大同江)向北擴張至清川江流域。
關于保州修筑的時間,中外學界觀點不一。日本學者三上次男認為保州修筑于統和末年(983—1012年),遼圣宗時曾一度歸高麗領有,開泰元年(1012年)遼又以武力奪取,顯然也是不準確的。我國學者趙永春、玄花認為保州是在遼朝開泰三年(1014年)發動第三次大規模征伐高麗之初所筑的,并且是高麗在遼朝賜其“鴨綠江東數百里地”所建“六城”之外由遼朝重新修筑的一個州城。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遼代山西地區的行政管理制度研究”(2020YJ056),山西醫科大學省級博士基金項目“新時代醫學院校‘綱要課專題教學研究”(SD1824),山西醫科大學校級博士啟動基金項目“立德樹人視域下醫學院校‘綱要課專題教學研究”(XD182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山西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