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代坤
教育部規定:小學基礎教育課程中應把書法作為必修課,至少每周一節。
在以鍵盤為主要書寫工具的當今時代,為什么還要把書法課作為教育課程中的必修課呢?因為書法課是素質課,在以素質教育為主的現階段,書法課已經成為踐行素質教育的手段之一。雖然書法課教的是如何把字寫得好看美觀,但這只是手段,其主要目的還是通過教學生如何把字寫好來培養學生的全面素養。不管從實用、藝術,還是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看,都有必要把書法課作為小學生的必修課來開設。書法教學也是培養青少年熱愛祖國、熱愛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效途徑。
還有人說過:“書法是培養少年兒童全面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正與筆者有不謀之合的意味。以筆者二十多年的教學經歷來看,現在的孩子普遍缺少的正是耐性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更缺乏專心致志的定力,細致入微的眼力。而書法正可以彌補孩子們的這諸多不足,通過讓孩子長期的摹帖、臨習,甚至是不懈的書寫,可以培養他們的耐心、注意力和分析能力等等。
既然書法教學在小學階段如此重要,那么小學書法教學到底怎樣才能更好地實施呢?筆者認為,小學書法教學應該分為三個階段進行。一二年級,作為低年級組,要先學習書法基礎,比如坐姿、如何執筆,怎樣摹寫、描紅等,要充分利用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興趣教學法,使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學會執筆、描紅甚至摹帖。一二年級的孩子由于年齡小,耐性差,手、眼、腦的協調性也相對較差,教學效果也許很不明顯,這也需要我們的書法教師有較好的耐心,不要急功近利,更不可拔苗助長,要循序漸進,要在書法教學中看到這些孩子們的優點和長處,給他們以激勵和信心。通過孩子們稚嫩的“涂鴉”,逐漸把他們引入藝術的殿堂。進入三四年級,就可以以摹寫為主了,楷書《千字文》《九成宮》甚至是漢隸《曹全》《張遷》等,都可以涉獵。經過三四年的書法學習,進入五六年級后,學生已打下了較好的書法基礎,這時候可根據學生的愛好和性情,臨寫古代書法的經典了。
臨寫書法有一個過程,一個筆畫不可能簡簡單單地就掌握了,間架結構的平穩從容更是長期的經驗積累。小學生生性活潑,在不斷地機械摹寫過程中,未免感覺枯燥,從而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可以采用多種積極有效的興趣教學法,比如讓學生進行書寫比賽,讓他們人人參與,人人有獎,人人可以在學校辦自己的書法展覽,從而大大提高他們的興趣,增強他們的進取之心,改變枯燥而單一的學習過程,讓他們打下堅實的書法基礎。
臨帖主要是認清漢字的結構。我們成年人可以通過觀察、分析筆畫之間的組合關系來把握漢字的美觀,而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和理解能力決定了他們不可能用成年人的方法去臨習字帖。我們也可以采用傳統的米字格或九宮格的方法讓學生在臨帖初始階段用死記硬背的方法記住每個字的字形,但切忌不可貪多,還是要用循序漸進的方法,逐字摹寫。掌握了字形,學生完全可以提高自信心。不論是采用分析法還是死記硬背法,都是在訓練和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
在書法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有做到一絲不茍、細致入微地觀察,才有可能把字寫好,這一過程,既訓練了學生的局部觀察能力,也訓練了他們的整體觀察能力和對比觀察能力,同時還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總而言之,小學生經過系統的書法學習后,逐步會改正敷衍了事的習慣,養成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事實也證明,學過書法的孩子,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等方面,都顯著高于沒有學過書法的孩子。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孩子們在書寫書法作品時,接觸到了唐詩宋詞、名言警句,從而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提高了他們的文化素養、學識。氣質也會變得儒雅而極具魅力,正如古人所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漢字藝術是一門獨特的藝術。發揚民族文化,提高國民素質,實現素質教育,一定要從小學生抓起,而書法教學,從教學改革的實驗和前景來看,確實應該從孩子抓起。
小學書法教學,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