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平
摘 要:在信息化、網絡化的教育環境中,教育策略、教學方法上的創新顯得非常重要。信息技術手段在高中數學教育過程中的應用可以有效提升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效率與質量,對于學生學習積極性具有突出的激發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水平。為了進一步提高數學的信息技術應用質量水平,文章簡要分析利用信息技術開展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高中教育;數學教學;信息技術;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4-00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36
伴隨社會的進步,信息化技術正在廣泛地應用于各個領域,高中課堂也是如此。最近新媒體教學資源也被應用到教學當中,例如微課、PPT教學等。由于教學手段越來越先進,高中教學的難點也顯露出來,教師通過圖文以及影音等多種教學方式來完成知識的傳遞,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吸收到知識,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并能更輕松地突破一些難點。信息化教學屬于一種全新的教學技術,可以更好地豐富、生動化教學過程,對于學生的學習質量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對此,探討利用信息技術開展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策略,具有顯著的實踐性教育價值。
一、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信息技術的引入必要性
首先,高中數學的教學方式單一。高中數學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基于學生的現狀來考慮。但因為傳統教育習慣的影響,高中數學的整體教學方式比較片面和固定,教師無法豐富且合理地應用教學資源,教學無法達到直觀、形象的效果,導致整體效果并不理想。其次,學生差異突出。在新課程教育環境下,高中數學教學中體現出學生的差異性,要求教師高度重視數學的應用,按照教學環境以及典型的特征采用創新性的教學措施,基于學生的不同情況不斷地優化與創新教學方式,并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個性化教學,保障課堂教學整體水平保持在較高質量[1]。但是,教學中教師并沒有高度重視學生的差異,導致課堂教學中部分學生覺得簡單,提不起注意力,部分學生聽不懂、不會操作,最終導致差距越來越大,整體教學效果也越來越差。
高中數學屬于一門思維性與邏輯性都比較強的課程,在教學中涉及大量的數字與符號,還帶有較強的內涵與邏輯關系。從上述教學問題中可以看出,高中數學教育存在比較多的問題,主要在于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教師習慣性應用“填鴨式”與“題海戰術”教學,導致學生素養與能力的培養效果差。對此,在高中數學教育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構建優質教學環境與氛圍,可以促使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產生“圖文并茂”的趣味效果,同時在數形結合方面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提供支持,從而有效彌補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各種缺陷與不足。隨著近些年信息技術的應用越發普遍,關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研究也在不斷深入,有許多研究提出了關于信息技術的負面問題,信息技術為載體的課堂教學本身也帶有雙面性——結合信息技術的數學課堂雖然可以實現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吸引以及教師對教學模式的轉變創新,但也存在一定的審美疲勞等風險,學生有可能會過多地關注信息技術提供的畫面,進而忽略數學問題,最終無法呈現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了進一步提高高中數學教育效果,不僅需要應用信息技術,也需要注重應用的技巧,才能保障高中數學綜合教育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術開展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如果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充滿興趣,就會采取自主學習的方式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探析,在克服困難方面上也相對輕松[2]。高中階段的學生正在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的身心還很稚嫩,對很多事物都十分好奇,會因為專注力不集中導致自我控制能力差,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教師在這樣的環境下還采取傳統的關注式的教學方式,很難將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時間久了,學生還可能產生逆反心理,導致出現厭學現象。這種情況下,將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到數學教學當中,可以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利用靜態和動態知識的轉換,把抽象的知識轉變成生動且便于理解的內容,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保持的同時,將教學效果提高到更理想的程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網絡系統中的投影、幻燈片、錄像等功能,為學生展現好玩的圖片、軟件以及各種視頻素材,借助多媒體技術實現對學生的感官刺激,促使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思考的意識,借助形、聲、色的刺激以及動靜、大小、虛實的變化演示,強化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參與主動性。借助多媒體網絡技術教學促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參與課堂學習,提高整體課堂教學綜合質量水平。
例如,在圓錐曲線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將環島賽車比賽的視頻軌跡圖與九大行星的軌跡圖作為素材,在講解的同時播放視頻短片并激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應用自己的語言將運動軌跡描述出來。借助立體式的信息環境支持,引導學生對不同軌跡特征進行分析,從而將其導入到圓錐曲線的課題教學中,最后對不同概念進行歸納,保持思路的清晰,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強化整體教學效果。
(二)提高學生團隊協作能力
在當代信息化社會背景下,人無法僅憑自身擁有的少量知識與能力獨自闖蕩世界,群體是當代社會的關鍵詞,同時也是高中教學期間教師必須高度重視的教學元素。在數學課堂教學期間,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促使學生逐漸習慣成為班級、團隊的一分子,為學生的團隊合作學習奠定基礎[3]。借助課堂教學的平臺,學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實現分組教學,促使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每個小組的組長可以組織本組的成員進行合作學習,借助廣播、監看、聯機操作與討論等方式,促使學生保持合作化學習,真正達到分組學習的效果。在具體表現方面,組長可以對小組內學生的操作過程進行溝通交流,促使不同小組成員在溝通交流期間規避相互干擾。同時討論的內容可以直接啟動多媒體技術并保存為文件,所有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使用的文本內容,使用系統提供的個性化設計以及日常用語等內容。借助這樣的方式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促使學生的綜合學習效果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