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若怡 謝淑婷 冉桃滔 程瑞欣

摘要:隨著國家乃至安徽省對城鎮居住環境的高度重視以及小城鎮人居環境存在的切實需求,文章以產城融合為背景,通過工業產業與人居環境發生的沖突,以無為市高溝鎮為例,就小鎮人居環境品質問題進行分析,探索以人民為中心理念下的城鎮空間人居環境優化路徑。
關鍵詞:產城融合;城鎮;人居環境
一、背景
伴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原先已有一定產業基礎和產業規模的小城鎮,基本上已經步入產城融合的重要發展時期。但現實中產城融合在小城鎮中并未落實,中小城鎮的產城融合大多停留于表面,而非以人本導向,注重功能的融合,也未體現結構的匹配。這種粗放的產城融合,對人民生活和人居環境造成重大影響。
二、產城融合背景下小鎮人居環境現狀
產城融合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在小城鎮中,產城融合過程中工業產業帶來的噪音、污染及景觀風貌差的問題亟需解決;與此同時,城鎮居民對人居環境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體現在對公共活動空間、生態環境空間的高要求等方面;根據發改委推進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最新要求,補齊城鎮公共衛生的短板、改善城鎮公用設施、提升產業配套設施質量。
三、無為市高溝鎮人居環境現狀
高溝鎮位于安徽省無為市東南,南擁長江,東臨蕪湖。高溝鎮鎮域行政區范圍,包括4個社區6個村,國土總面積78平方公里。鎮區范圍為由龍庵社區和新溝社區。高溝鎮主導產業為電線電纜,是安徽省非常典型的一個工業小鎮,一直有著電纜之鄉的稱號。
高溝鎮作為產城融合型小的鎮代表,在產業與居住融合過程中,其建設的無序,嚴重影響了人居環境品質,主要表現為產業面臨升級;生態環境污染治理不到位;道路網不成體系,鎮區內部道路擁擠,車輛停放混亂;公共服務管理不到位;鄉村農業混雜,廁所衛生差等。
四、產城融合型城鎮人居環境提升技術路線
筆者通過對高溝鎮資料的收集、現場調研并分析現狀,發現問題提出建議的流程,探索基于人的使用和需求的改造方案或策略(見圖1)。
五、人居環境品質提升策略
(一)經濟發展提升策略
1. 電纜產業方面
高溝電纜正由生產型逐漸轉向產業創新,但節奏緩慢,需要加大創新力度,特種電纜作為產業命脈需要進行升級。同時主動引導工廠向園區集中,依托產業鏈的融合,發展相關產業和上下游產品,延伸產業鏈,加快產業的集聚。嚴格規劃產業園區管理,加大力度建設周邊商業生活配套設施,實現產業與生活的基本需求。
2. 農業方面
農業需要實現規模種植、規模養殖,用大范圍、長距離的耕作方式替代了以往一家一戶的耕作方式。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高效農業生產、加工、示范、流通基地。農業用地主要布置在鎮域較為廣闊的空間,嚴格遵守基本農田保護的原則,積極發掘農業生產新的方式,更加深層次的促進農業發展戰略的完善,發展綠色、生態的現代農業,提升整體農業的科技水平。積極促進且扶持農業創新,加快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建立好農民合作經濟組織。
(二)生態環境提升策略
高溝鎮域水資源豐富,但水環境問題依然堪憂,首先需要湖泊濕地保護,加強水污染的治理,嚴格治理污染排放源頭,建設親水生態岸線;其次是生態廊道的建設,需要嚴格按照規定布置防護林。對現有產業進行綠色化升級,產業與生態共同良性發展。最后是城鎮綠化建設與村莊環境問題,城鎮綠化目前嚴重不足,需要大力進行城鎮綠化以及村莊生態環境建設,垃圾集中收集,統一處理。
(三)道路交通提升策略
1. 交通網絡方面
對外的客運、貨運僅靠高新大道、無為大堤路和沿天河三條道路相連,缺乏高等級、聯系便捷的交通通道。需要形成公路、鐵路分工配合、協調發展的對外交通運輸體系。同時,高新大道是鎮區客貨運的主要通道,向北直通無城鎮,但道路等級低,經常造成擁堵,道路需要進行拓寬;天河路位于高溝鎮北部,與天河走向一致,現狀等級較低、路幅較窄,通行能力較弱,必須重視支路網建設,提高路網密度。
2. 停車問題
隨著高溝鎮機動化的發展,停車供需矛盾凸現,規劃應重視公共停車場的建設。規劃在鎮區和獨立工業組團主要出入口附近設置公共停車場,著重布置大堤以北生活區內布置停車場。同時,要加強樓盤停車,提高開放式停車場的比例。加強路外公共停車設施建設,合理設置道路兩邊停車。
(四)公共服務提升策略
1. 教育方面
加快撤點并校速度,整合教育資源。鎮區西側新建無為第十一中學,道路、商業以及管理等問題還未解決,需要強化周邊服務設施建設。改造保留的教育設施,以教育強鎮為宗旨標準化教育設施。
2. 醫療方面
規劃在中心鎮區西湖路與龍古路交叉口以東,新建一所全鎮綜合醫院;結合社區中心獨立設置4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結合基層社區中心規劃基層社區衛生站。
3. 文化方面
按照安徽省“一二三四”、“七個一”和“八個有”三類標準,分類推進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建設“農民文化樂園”,建設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普及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五)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1. 政府方面
在調研中發現,市政管理方面存在很多問題。相關部門必須明確自己的職責,嚴格規范城鎮的公共管理制度。尤其是需要標準化審批程序,確保規劃實施的合法、公平、高效。
在調整相關審批制度的基礎上,還需要建設城鄉規劃嚴格的監督治理制度。要進一步發揮法律監督、行政監督、輿論監督和公眾監督的作用,查處和糾正各種違反規定的行為。
同時,為提高人居環境,實現真正的產與城的融合,可以邀請鄉村規劃師以及各個領域工程師作為顧問,切實指導整體的建設。
2. 衛生管理方面
醫療衛生主要是保障人民安全,是人居環境提升的重要保障,筆者根據實際調研發現的問題,結合疫情防控,提出以下建議:
鎮衛生院以及村衛生室人員同樣需要做好整個鄉村地區的篩查、醫學追蹤、預檢分診和轉診,積極實行日報告的制度。同時需要進一步增強群眾衛生意識。全鎮采取多種宣傳方式,充分利用村村響、宣傳車、微信群、標語橫幅等宣傳方式,結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大力宣傳愛護環境衛生對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一步增強全鎮群眾的健康理念。
六、結語
產城融合是實現以人為中心的城鎮化,不是居住、配套設施、交通等簡單拼湊而成的,不能只注重產業發展,而忽視其根本——“人”。本文著重就產城融合背景下小鎮的人居環境提升路徑進行探討,以期為國內同類城鎮優化空間結構、提高人居環境品質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王瑞.六安市裕安區小城鎮人居環境質量評價及提升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學,2020.
[2]劉威,王丹丹,謝奮羽,尹思琪.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小城鎮產城融合發展模式的探索——以保定市滿城區為例[J].河北企業,2019(12):83-84.
[3]雷兆輝.濱海特色小鎮環境品質提升路徑探討——以臺山市汶村鎮為例[J].城市建筑,2019,16(05):9-10.
*本文由安徽建筑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金支持。
(作者單位: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