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華
摘要:當前,世界新技術革命迅速發展,現代農業技術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競相發展的重點。從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來看,技術發展論指示著我們將現代農業技術擴散到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由于我國農業的傳統性質和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國現代農業技術在發展和應用中面臨著階段性困境,我國如何正視并處理這些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而這也決定了我們能不能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走好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關鍵詞:現代農業技術;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一、現代農業技術的內涵及其發展的基礎理論
(一)現代農業技術的內涵
現代農業技術是一種高知識密集的先導技術,體現著現代人類對自然的高級能動關系,具有強大的生產力功能和特殊的社會功能,是能夠為社會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促進農業持續發展的主導因素。傳統農業的重要特征是現代農業技術長期停滯,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經濟資源的不斷投入,是典型的粗放發展方式。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以及可投入資源特別是土地等自然資源的剛性約束,決定了必須依靠技術來解決農業問題。現代農業技術是改造傳統農業的第一推動力,對傳統農業的影響和對農業科技的全面滲透,是傳統農業科技革命所無法比擬的。
根據對農業現代技術的初步定位,我們可以這么理解,現代農業技術是建立在現代自然科學理論和最新科學發展基礎上的成果轉化與實現農業產業化的有效方法的總和,即農業發展到較高的階段,勞動主體在農業科學實驗、農業科學管理以及農業生產實踐中,根據對象性活動所付出的抽象勞動與具體勞動的總和。這又包括三個層次;一是根據現代科學理論和農業生產實踐經驗而發展成的各種農藝流程、加工方法、農業技能等;二是將這些流程、方法和技能付諸實現的生產資料;三是適應現代農業勞動分工和生產規模等要求的對農業生產資源進行有效組織與管理的知識經驗和方法。
現代農業技術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具有一般傳統農業技術所不具備的高戰略性、高創新性、高增值性和高滲透性,只有及時產業化,才能將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二)現代農業技術發展的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的技術發展論
在人類史上,第一次對技術在社會物質生產過程以及由此決定經濟關系中的重大作用進行系統、深入研究的是馬克思。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反復強調,作為物質手段的技術,是現代生產的必要前提,他說,人要在生產上消費自然力,就要有一種“人的手的創造力”,由此可見,技術的理論基礎及科學也是現在生產的必要前提。“不變資本的這種再生產都是以固定資本、原料和科學力量的作用為前提,而后者既包括科學力量本身、也包括為生產者所占有的,并且已經在生產實踐中實現的科技力量。”顯然,在馬克思看來,科學屬于生產力范疇,但科學只有通過技術,才能轉化為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同時,社會經濟的現狀又決定著科學、技術的產生與發展即經濟—技術—社會經濟的三者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辨證的發展過程。雖然馬克思的論述是在近代科學技術以及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基礎之上產生的,但是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它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它首要性地指出技術對物質生產的潛在推動力,讓我們更明白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
二、應用現代農業技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意義——以農業信息化為例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靠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最終可能是科學解決問題”,而未來的農業發展趨勢也是如此表明的,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要盡力將現代農業技術滲透到農業生產中,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生產力。現代農業技術是通過有效地武裝農業,用現代工業產品增加農業投入和裝備農業,用現代組織制度和經營管理辦法管理農業、提高勞動者素質來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從而拉動經濟增長的。
近十多年來,我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先進成果,加快了農業信息化進程,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我們以精準農業為例,精準農業是一種綜合集成現代化高科技的高效農業模式,其核心技術是GIS、GPS、RS和計算機自動控制系統。高科技的精耕細作農業能夠通過專用的計算機軟件對預先采集到的農田土壤、農作物生長環境及生長狀況的地面、空間信息數據進行處理,從中找出提高產量、增加效益的農藝措施。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甚至可以預想,中國農民將會隔三岔五收到一些衛星圖像,那是他們自家耕地的高分辨率的衛星圖像,通過影像,他們能夠一改從前“力蒸足暑氣,背灼炎天光”的境況,將農田的蟲害狀況盡收眼底以獲取莊稼的長勢征兆,然后在車載GPS和電子地圖的指引下實施農田作業,及時預防病蟲害,并精準引水引肥,不產生污染的同時,真正實現綠色農業。
通過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技術應用在效率及資源利用上的明顯優勢,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對現代農業技術的重要意義做出總結。
1. 現代農業技術是解決農業資源短缺的關鍵。農業技術能夠使單位土地資源的產量提高,以前不可用的土地為良田。以色列人均耕地極少,卻在新中國成立后短短幾十年產量提高了12倍,這只是因為他們研發出高產的新品種。
2. 現代農業技術是解決農產品安全供給問題的關鍵。我國現有耕地中,2/3是中低產田,依據現有經驗對其進行改造,一般至少可以增產糧食每公頃1500千克。
3. 現代農業技術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目前國民經濟中農業的比重下降,非農業產業的比重上升,而“十五”末期的農業科技進步在農業與農村經濟增長中貢獻率達到50%以上。
4. 現代農業技術是解決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鍵。在解決了上述幾大難題后,就大大緩解了生存與發展對環境的壓力,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例如,精準施肥,降低污染的同時又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新農藥的研發,高效低毒少殘留,提高了農產品的安全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