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南
摘要: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大量的商業活動,推進公路、地路、港口建設,投資設廠,有效響應了國家走出去的發展目標,提升了中國經濟開放水平。
關鍵詞:一帶一路;開放型經濟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祖國復興夢就變成了中華兒女的中國夢,而中國古代留下“陸上絲綢之路”及“海上絲綢之路”,這是祖輩與世界各地人民通商、交流之路,也是祖輩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應繼承并發楊,這樣才能更加融入國際社會,同時給沿線國家帶來繁榮與富強。
一、“一帶一路”的提出
2013年9月,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2015年2月,“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成立,同年國家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白皮書,向全世界發出倡議。
二、“一帶一路”的意義
1. 打破海路的限制,通過對陸上通商之路的建設,拓寬中國的貿易版圖
近500年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美國等歐美國家都是靠打通海上貿易通商之路,開啟海權時代,變成近代強國。打開世界地圖,世界發達地區,大都是在沿海城市,因為海洋提供了貿易便利。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水路與陸路并重,這樣既利用海洋的便利,通過陸路與歐洲聯接,同時促進沿線內陸國家發展經濟。中亞地區是中國傳統的貿易伙伴,中亞不靠海,經濟不發達,現在中國支持中亞國家搞基礎建設,將中亞融入世界的經濟圈,將中國貿易通過陸路途經中亞國家并延伸到歐洲,歐亞互聯互通,促進世界貿易發展,中亞國家的商品也可通過這條鐵路銷往歐洲或中國,促進中亞國家的經濟繁榮。同時中國超級高鐵研究也走在世界前列,一旦超過1000公里/小時的高鐵開通,中國與歐洲的地理禁錮將全部打破,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將更密切。
2. 解決中國產能過剩問題
中國基建能力世界第一,鋼筋、水泥、高鐵等產業世界第一,中國可以通過一帶一路沿線建設消化過剩產能,推進產業升級。通過推動基礎建設,中國可以推動沿線國家的產業升級,促進其他國家人民就業。
3.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在世界交貿中的使用比例可以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而飛速提升,通過這個平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人民幣貿易結算或貨幣互換,快速提升人民幣流通比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4.以中國為主導的經濟整合
優先整合東南亞國家,通過“10+3”平臺的運作,形成以中國為龍頭的產業鏈整合。現在東盟的進出口總額在2020年第一季度已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排名第一,因此中國要加強與東盟經濟整合,推動鐵路、公路建設,從而推進中國與東盟的一體化進程,將東盟建設成中國重要的經濟支撐點。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預計2020年底簽署,就是區域經濟整合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三、“一帶一路”下中國開放型經濟的提升
近代中國走向衰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鎖國,為了民族復興,我們必須打開國門,堅持開放,讓外資走進來,民族資本也走出去,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
我國的改革開放是波瀾壯闊的,我們用40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200年的歷程,完成了工業化,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其過程大致分成兩個階段:一是以打開國門、設立經濟特區為標志,推進沿海—沿邊-內陸的階段式開放;二是以“一帶一路”為標志的全面開放,鼓勵優秀的企業走出國門,同時吸引外資企業及資本進來。比較這兩個階段,發現兩者有清晰的脈絡及延續性,又有明顯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 從階段式開放到全面開放的轉變
早先中國是摸著石頭過河,設立了5個經濟特區為試點,帶動沿海省份開放,再以沿邊城市開放,最后是中西部地區有序的全面開放。這一階段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對外開放發展目標開始,其戰略重點是打開國門,吸進西方資本,以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去換取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技術,同時學習管理經驗。
而現階段,我國面臨的環境與改革初期截然不同,比如在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中國首次成為世界進出口貿易額第一的國家;2020年預計我國的消費市場會成為世界第一。現在中國又面臨與世界強國科技主導權競爭,因此我們面臨一種艱難的抉擇,閉關還是開放,主動出擊還是被動防守,事關中國未來的國運,也關乎十四億中國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推進,正是中國對這一困境的回答,創立了新局面,一方面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一起投資基礎建設,發展貿易,從中學習西方領先的技術,吸引優秀人才,繼續深耕歐美市場;另一方面深度開拓沿線國家市場,將中國發展紅利惠及全世界,中國愿意去幫助落后的中亞及非洲國家,打通交通線,讓他們也融入全球化,也必然對提升中國大國地位也有益處,也增強了中國對全球治理的貢獻。
2. 從短缺經濟向外溢型經濟的轉變
到建國至改革開放前,物資長期不能滿足人民日常生活需求;改革開放后我國大力發展輕工業,至此中國不僅告別了短缺經濟,而且中國制造成了中國人的名片,商品占領全世界的超市、商場,物美價廉。現今中國已經躍居世界工業生產能力的首位,工業制造能力已超過后三位的總和,目前是中國產品類型極為豐富,產能嚴重過剩,由此也形成了中國與以往不同的經濟形態——外溢型經濟。
與其減少產能,還不與利用中國龐大的生產體系去造福全世界,將全世界經濟蛋糕做大,并分享中國制造的紅利,從而中國可以從中分到更多的財富。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無疑正是呼應這一經濟形態的轉換,中國強大的生產能力、基建技術向外延伸,可以惠及全世界,特別是提升發展國家市場化水平,所以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獲得發展中國家的積極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