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諾敏
摘要:“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代絲綢之路”基礎上形成的新的經濟發展區域概念,是歷史傳承與創新發展。文章以“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下分析沿線國家和地區特色產業區域合作的可行性,并提出文化產業、教育產業、旅游產業、畜牧業產業等特色產業區域合作的選擇路徑。
關鍵詞: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特色產業;區域合作
“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離不開產業合作,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多次提出開展與沿線國家之間產業合作對促進經濟合作層次的提升作用。
一、“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下特色產業區域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論依據
“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產業區域合作,是跨境產業合作。依據產業鏈理論,不同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的區域處于產業鏈的不同位置,在產業合作中沿線國家和地區從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標出發,選擇與區域比較優勢相關的資源和要素投入相聯系的產業發展,從而形成具有區域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另外,依據比較優勢理論,一個地區利用自身的自然區位條件,找到比較優勢,培育特色產業,能夠促進區域經濟增長。“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結合自然生態環境、生產要素稟賦、民俗民風、產品市場需求的特點,將本區域最具有優勢的產業作為特色產業,可以實現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
(二)良好的政治環境
“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特色產業區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依賴于穩定的政治環境,高層互訪為“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政治推動力。習近平出訪蒙古國時表示歡迎周邊國家“搭便車”,并同蒙古國加強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下合作。我國“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蒙古國的“草原之路”戰略對接尋求合作。在對外合作的政策溝通下,增進政治互信,構建中蒙邊境多方面合作,恢復傳統,可以歷史、文化和經濟的角度尋求認同,為深化合作創造良好的政治條件。
(三)實踐基礎
“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實施為沿線國家與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目前“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產業互補格局已經初步形成。設施聯通方面,多條中歐班列的開通,使“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輻射到沿線國家,為特色產業區域合作生產要素的集散提供了一條便捷、高效的陸路通道。民心相通方面,內蒙古深入開展與“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與俄羅斯、蒙古國開展藝術演出、人才互派、學術交流與合作等為特色產業區域合作提供了內在驅動力。
二、“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下特色產業區域合作的選擇
(一)文化產業合作
“絲綢之路”蘊含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內涵,“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既是商貿之路,又是文化之路。文化部頒布的《“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文化部、財政部等單位聯合召開的“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合作發展論壇”,為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文化產業的交流和合作,提升沿線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文化交流平臺與基礎。“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內蒙古和蒙古國的開展文化產業多領域的合作。比如,服飾、餐飲、居住等物質文化特色的交流與合作;文學藝術、表演藝術、造型藝術等精神文化為特色的交流與合作;節假日與休閑娛樂方式(那達慕文化)習慣、習俗等行為文化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在政府的引導下,“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下發展和創新文化產業合作,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共同搭建合作平臺,發展傳統草原特色文化產業,開發新型“互聯網+”等文化產業創新模式,刺激文化產業的創新,使文化產業成為“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旅游產業合作
旅游產業合作“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經貿合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沿線國家沿邊地區的重要優勢產業,對沿線國家邊境跨境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現實意義。“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自然生態環境相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有著悠久的草原文化和獨特的草原風光,以二連浩特與扎門烏德,滿洲里與松貝爾,室韋與奧洛契等口岸為依托,加強地方政府、旅游協會、旅游企業多方面合作,共同培育阿爾山、喬巴山等跨境旅游線路。將兩國邊境旅游產業合作帶動沿邊城市其他產業轉型發展,逐漸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特色產業區域發展布局。
(三)教育產業(高等教育)合作
高等教育是向社會輸送人力資源的重要途徑,通過提高勞動者質量和勞動生產率間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合作離不開教育支撐,教育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為推動“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撐。“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俄、中蒙等國家在教育合作方面,簽署相關文件,開展合作。比如,中蒙兩國在1998年《蒙古國政府與中國政府之間相互認證教育學歷和學位協定》、《中國政府與蒙古國政府之間互換留學生協定》;2010年《中蒙政府間2010~2013年間實施文化交流計劃》,互認學歷,提供留學資金,留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從1992年起,中俄兩國教育主管部門定期簽署《中俄教育合作協議》,2000年中俄兩國總理定期會晤機制下設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合作委員會,兩國教育主管部門簽署教育合作協議,開展教育領域的合作與交流。“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高校之間互派留學人員,聯合培養人才,通過舉行互訪活動,互辦高等教育展,開展合作研究及召開專題學術研討會等多層次、多領域、多種形式的合作,促進了“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高等教育投入加大,規模不斷擴大,形式日益多元,內涵漸次深化,水平穩步提高,教育合作發展順利。
(四)畜牧業產業合作
“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平臺,能夠吸納多國經驗以形成綠色、開放、創新、可持續的現代畜牧業發展思路。畜牧業是草原地區傳統的支柱產業, “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蒙古國有天然草原和優良的牧場,并積累了豐富的畜牧業生產經營經驗,有利于畜牧業產業的發展。中蒙兩國的經濟有著很強的互補性,隨著沿線國家經濟現代化步伐加快,對原材料加工和農牧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可以在畜牧業食品加工、皮毛加工等原材料加工業和服務業領域開展畜牧業產業合作,互相借鑒優質畜牧業發展經驗,整合資源,發展智能化、綠色循環畜牧業,不斷推進畜牧業產業區域之間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江馳,謝朝武.“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東盟旅游產業合作:指向、結構與路徑[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2):25-34.
[2]陳蔚.“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畜牧業產業區域合作的思考 [J].農業經濟,2017(01):125-127.
[3]徐明偉.“一帶一路”背景下與中東歐國家高等教育合作的寧波樣本研究[J].高教學刊,2020(11):35-37+41.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框架下內蒙古特色產業轉型升級路徑研究”(項目計劃編號:NJZC17221)。
(作者單位:呼和浩特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