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桂 陳云岳
摘要:本研究從生態文明創建出發,提出了推進揚州“科創名城”戰略問題。詳實分析揚州推進“科創名城”戰略的生態基礎、創新基礎,分別從創新成本、創新生態、創新高地、創新載體、創新氛圍等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生態文明示范;揚州;科創
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到世界經濟博弈的深水區,接觸到了以歐美為代表的世界發達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高科技。中國和歐美強國的國家競爭直接表現就是核心高科技的直接較量。在這一輪較量中,要么中國最終參與世界核心科技的經濟秩序制定,要么中國退回到傳統的“高能耗、高物耗、高環耗、高勞耗、低效益”的低端經濟形態。
江蘇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之一,江蘇以高端制造為代表的創新經濟已經作為中國經濟的排頭兵參與到了與歐美發達經濟的短兵相接。近20年來,江蘇依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轉型。轉型后江蘇經濟的持續創新力的輸送量決定著這個中國經濟排頭兵的戰斗力,直接影響中國和歐美這一場關乎國運和民族復興的博弈結果。
揚州是江蘇皇冠上的明珠。一方面,揚州是江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成員,揚州的經濟發展質量決定著蘇中崛起的高度;另一方面,揚州也是江淮生態大走廊的重要組成,揚州這個全國宜居城市的生態建設決定著江淮生態走廊建設的成敗。如何在加強生態建設的同時,提升揚州的經濟發展質量?我們認為除了發展創新經濟,實現創新鏈和產業鏈的雙鏈高度融合,別無他途。
一、戰略溯源
江蘇的省級戰略在全國來說做得不好,一直到目前,沒有能形成一個全省的一以貫之的發展戰略,也就是說戰略的前瞻性不夠,導致發展戰略不穩定,不斷地調整。在生態發展戰略上更是與福建、浙江等省差距明顯。早在199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就寫下了《擺脫貧困》一書,把生態建設上升到省級發展戰略之一。浙江也早在2003年就制定了著名的“八八戰略”,后來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更是提出了著名的“兩山理論”。目前,浙江的“兩山理論”已經到了第三階段,即通過高科技為特征的創新經濟實現金山銀山、綠水青山。
2017年6月,江蘇省十四次黨代會上婁勤儉書記代表省委提出了江蘇要“突出創新強省”。為此,江蘇省專門出臺了一系列文件規劃如“人才新政25條”、“人才強省行動綱要33條”、“引進外國人才實施意見”、“科技新政50條”、“科技成果轉化條例”、“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引進培育計劃實施細則”等。
江蘇經濟將會圍繞“1+3”的布局在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下蓬勃展開,基于生態創建的創新經濟必將引領江蘇經濟的未來。
揚州相當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早在1982年揚州就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確定為中國第一批“國家級優秀旅游城市”。2006年揚州獲得聯合國最佳人居城市稱號。2011年被確定為“全國衛生城市”。2011年3月,揚州市委做出了“創新揚州、精致揚州、幸福揚州”建設的戰略決策,并把創新揚州作為“三個揚州”建設的核心抓手。
2018年7月揚州市委市政府進一步突出創新,提出了“科創名城”的戰略定位,希望通過進一步拔高創新驅動的戰略地位,實現科技強市的發展戰略。2019年12月,新一屆市委把“創新城市”作為經濟建設的首要戰略,著力推進揚州經濟發展轉型。為此,揚州堅持“人才優先”的發展戰略,著力構建“2+N”人才政策體系,打造人才高地。“2”,為揚州《十三五人才發展規劃》和《人才政策20條》;“N”,就是將《人才政策20條》分解成67個政策點、29個實施細則,涉及引進培養、作用發揮、資金補助、創業扶持等各個方面。此外,揚州還構筑“綠揚金鳳計劃”,修改完善了高層次人才子女就學保障實施辦法等,并繼續堅持可定義、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的“五可”要求,確保各項人才政策落地落實,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來揚落戶。
二、推進基礎
揚州依托生態文明示范創建,雙鏈融合推進“科創名城”戰略是有著堅實基礎的。
(一)生態基礎:揚州的生態市建設起步早、規格高
揚州作為國家最早的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旅游城市,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特別重視生態建設。先后獲得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聯合國人居環境獎、國家節能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十多項國家級相關獎項和認證。揚州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成員、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城市,又是江淮生態區的重要組成、是南水北調工程的源頭,生態建設的規格和要求相當高。揚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必須兼顧好生態環境的建設,真正落實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要做到這一切,只能是發展創新經濟,向創新要生產力,走創新驅動模式。
(二)創新基礎:揚州在國家創新型城市中的地位
截至2020年,科技部已經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分批布局了兩批共78個創新型試點城市。科技部近日首次公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19》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9》顯示,在全國78個國家創新型城市中,江蘇省有11個設區市入圍,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江蘇省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三。根據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在京聯合發布《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9》顯示,廣東(含深圳)2019年度區域創新能力再列全國第一,北京、江蘇、上海、浙江緊隨其后,江蘇列第三名。其中,揚州市位列全國78個創新城市創新力第45名,在江蘇地級市中居第7名。
跟經濟地位相比較,江蘇的高校數量在全國最多,有167所。其中,本科院校數量江蘇有77所,也是第一。但最高學術水平的985高校數量上,江蘇有2所,211高校也有11所,僅次于北京、上海。這是揚州創新經濟發展的重要科技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