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琪琪 王敬齋 王曉平
摘要:在多維貧困的背景下,廣西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是扶貧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通過樹立民族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將民族文化旅游與扶貧相結合以及推動多種旅游項目的方式,可以更好的發揮民族文化旅游的多維效益,為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做出貢獻。
關鍵詞:多維貧困;民族文化旅游;融合
廣西位于我國西南,緊鄰東盟國家,常年氣候適宜,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民族文化也極具特色,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旅游。但是當前廣西的經濟水平在我國發展并不靠前,是國家扶貧的“老少邊山窮”區域,廣西占據了全部類型,多維貧困問題較多,而且還面臨著脫貧攻堅的重大壓力。因此,因地制宜開展民族文化旅游成為一種持續擺脫多維貧困和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對廣西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的進一步探索。
一、廣西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的意義
(一)發展民族文化旅游助力經濟發展
2020年年底消滅絕對貧困的是黨和政府對全國人民的莊重承諾。通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的貧困人口數量大幅度下降,為世界的減貧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截止2019年年底,廣西還有28個國家級貧困縣,在2020年5月份,廣西宣布21個貧困縣摘帽,標志著廣西的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重大戰果。旅游經濟由于其產業聯動性強,污染少,被世界各國譽為“朝陽產業”,已成為世界各國減貧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廣西旅游資源豐富,利用旅游業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近些年來,除了傳統的觀光旅游之外,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也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形式。廣西少數民族除了人數較多的壯族之外,還有瑤族、苗族等十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對于觀光資源不足的地區而言,如果能充分地發展民族文化旅游,將民族文化旅游與鄉村振興和脫貧統建結合起來,有利于拓寬旅游收入的渠道,從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二)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豐富人們精神文化需求
在我國奮力奪取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民族文化旅游需求逐年增加。旅游過程中雖然伴隨著物質方面的需要,但總體而言旅游需求是一種較高層次的需求,而且人們對旅游的需求也從早期單一的觀光旅游發展成了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高層次的需求,對精神文化和旅游體驗有了更高的期待。民族文化旅游有利于人們了解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生活習慣、交流方式等,滿足游客們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對少數民族文化神秘感的了解。廣西的左江文化、駱越文化、花山巖畫文化等獨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眾多旅游愛好者前來探秘,無形之中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擴大了視野。
(三)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旅游經濟客觀上促進了各地的經濟與文化交流,促進人們對不同文明包容和理解,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些民族文化因為得到傳承和保護不斷延續,比如佛教文化源遠流長;還有一些文化由于各種原因面臨失傳甚至消亡的危險,尤其是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難以傳承。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一個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使民族文化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另外,旅游經濟可以使民族文化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產生新的價值,從而促進更多的人從事民族文化的保護、研究和傳承,形成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的產業鏈。
二、廣西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問題
(一) 民族文化旅游項目開發和保護不足
當前以古鎮(或古城)為代表的一些民族文化旅游項目已得到開發,并帶來了一些經濟效益。古鎮是傳統文化的承載者,作為歷史的見證和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加上人們對古鎮的好奇與新鮮感,近些年來,古鎮項目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在廣西,由于傳統民族文化比較豐富,歷史遺存較多,古鎮項目也得到了重視,并取得了一些進展。比如靖西舊州古鎮、錦繡古鎮已經成為節假日人們旅游的好去處,成為拉動經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
這些古鎮保留了傳統文化、建筑風格、民風民俗,通過游客體驗的方式激發游客興趣,增加消費,在項目開發上也進行了精心的布局,但總體而言,在項目開發和保護方面顯得不足。其一是項目的現代感太強,充滿商業氣息的氛圍很難讓人們和古鎮聯想在一起,觀光比重較大,文化體驗方面不足。其二,民族文化旅游項目的保護不足。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一些傳統的工藝由于手工效率低,用機器生產所代替,失去了原有文化底蘊,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保護。其三,一些民族文化旅游項目存在交通可通達性問題。廣西境內多山,許多民族文化所在地區較為偏僻,雖然高速公路已經連接了廣西各縣,但是依然面臨著“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有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出高速之后,還需要繼續走泥路土路,甚至還需要繞道,不利于游客前往,降低了景區的美譽度和顧客復游的意愿。
(二)民族文化旅游項目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不足
為了提高項目的效益,民族文化旅游項目應該與觀光旅游等融合發展,拓寬當地旅游收入的渠道。廣西觀光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民族旅游項目所在區域許多與山清水秀的觀光旅游區域重疊,使得游客既可以體驗廣西大好河山,又可以體驗獨特的民族文化風情,若統籌協調開發,產生的整體效益會有1+1>2的效果。但是目前可以看到,廣西不少民族文化旅游項目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百色舊州古鎮是一處民族文化旅游和觀光旅游都具備的景點。除了看到壯族風格的傳統建筑,年長的婦女手工縫制繡球之外,古鎮大多數可以觀賞之物和全國其他地方并無二致,反而游客在山水花海等觀賞性的景點停留時間更長。即便是在民族文化的展示區域,游客的參與感和民族文化感悟也并不深入,由于缺乏必要的解說服務,游客的停留以“觀”為主,游客走馬觀花“一日游”的情況大量存在,不利于游客深度消費,弱化了民族文化旅游項目的效果。
(三)民族文化旅游缺乏合理的呈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