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坤 劉宇昕
摘 要: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促使我國小學語文教育呈現新的發展趨勢。素質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滲透是順應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而生的,不僅能夠豐富小學生的情感體驗,還能加深人際之間情感的交流與溝通。因此,為實現素質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更好地滲透,必須發揮小學語文教育中師生的主體性,優化小學語文教育的內容,創新小學語文教育的方法。
關鍵詞:素質教育;情感教育;小學語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1-00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1.019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行與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我國教育呈現出新的發展氣象。素質情感教育獲得的關注程度與日俱增,彰顯出新的帶有時代性的發展特色。這對小學語文教育來說,不單純是教育方法上的一種更新,更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上的一種轉變。素質情感教育對小學語文教育來說,是一種新的變革和一種合理化發展方向。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三維目標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對教師開展語文教學提出新的標準和新的要求。教師要提高對小學生素質情感教育的關注程度,幫助和支持小學生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小學生在情感體驗上實現最大化,形成對國家與人民、社會與自然等正確的情感認知。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在開展的過程中,情感教育作為引起學生共鳴的一種方式和手段,要喚起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傳統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轉化為主動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真正彰顯小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在小學語文課程內容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真正能夠有所感悟,引起師生間和學生間的情感共鳴,達到情感上的升華[1]。
小學生正處于形成基礎認知能力、情感感知能力的關鍵時期和重要階段。小學語文是在校學習的關鍵學科,在語文教育進行過程中適當融入情感教育和素質教育,不僅對小學生的語言能力是一種培養和鍛煉,對小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也大有裨益。而且,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實現雙重目標,既能夠習得相關的知識,又能夠極大地豐富和開拓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認知,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也是全方面和多角度的[2]。
一、素質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滲透意義
(一)順應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到來激勵和催生著小學語文教育的變革。當前,信息更新換代的速度和頻率急劇加速,要想不與時代的發展節奏相脫節,必須將素質情感教育提到日程上來。小學語文教育是提升學生素質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重要基礎性學科之一,極具工具性價值和思想性價值。小學生終將作為未來時代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將素質情感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育中,能夠在信息化社會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技術中的應用,拓展和延伸教學內容,變革和更新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轉變師生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幫助小學生順利實現和時代社會的接軌[3]。
(二)豐富小學生情感體驗的需要
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比較低,無論在心智發展上還是情緒情感的習得上,都處于較低的發展水平階段。小學生對外在世界和內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十分強烈,這種情況下小學生心智的成長和發展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擾和影響。顯而易見,素質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滲透具備“應然性”的發展趨向。將素質情感教育滲透進小學語文的教育中,對小學生的心理成長和心理發展來說意義重大[4]。這種形式的教育為小學生的情緒和情感方面的發展及心理素質的培養保駕護航,使小學生達到身與心的和諧與統一,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養,鍛煉小學生對于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認識,從而形成并拓展小學生的情感認識,豐富小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加深人際間情感溝通的需要
信息技術的革新促進人際間溝通的快捷化與便利化。人際間溝通的頻率加快,溝通的節奏加快,情感的溝通變得更為重要。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往往是整堂課的主體,學生只需要認真記錄教師所講的內容。這時,教師演變為教育教學的一種機器和工具,學生成為單純的記憶性容器和工具。這兩個主體間的交流和溝通變得愈發冷漠,甚至出現零交流、零溝通的局面。語文的教育教學也變得如同死水,毫無生機和活力可言。在這種局面下,如何實現素質教育,如何達成教育質量的提升目標?素質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滲透,為小學語文的教育和教學打開了一扇窗戶,為沉寂的小學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在這種教育和教學環境下,師生之間情感上的交流和情緒上的互動變得更加現實和生動,教師借助這個時機,將自身情緒上的體驗與情感上的認知反饋給學生,使學生被語文教育中蘊藏的內涵和情感深深打動,實現師生之間情感的密切聯系和溝通。另一方面,便于學生之間情感的互換和交流,漸漸地使學生自身的情感認知能力、情感體驗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得到提高,素質教育和情感教育也會初見成效[5]。
二、素質情感教育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實現有效滲透
(一)師生雙主體性的發揮
在開展小學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應向課堂教學要質量,切實關注小學生自身具備的實際情況和其內心真正的需求。對于學生來說,學習需要經歷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持續不斷地努力才能產生足夠的作用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主動發揮和調動小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小學生主動探究,發散思維,充分發揮和運用正向和逆向思維,幫助小學生實現既能提出和發現問題,又能分析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把小學生塑造成為問題的締造者、探究者、分析者和解決者,使其真正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當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充當的是銜接作用者、指導分析者和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