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彬

摘? 要:目的? 對中醫手法復位治療肱骨髁上骨折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分析。方法? 將2017年3月~2019年8月在涪陵李志滄中醫骨傷醫院接受治療的6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作為這次實驗的主要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隨機分至兩組,然后針對對照組34例患者,實施常規治療方法;針對觀察組的34例患者,則采取實施中醫手法復位的醫治方式。在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的肩關節活動度的具體情況(包括肩關節屈曲、肩關節外展、肩關節外旋以及肩關節內旋這些活動指標)以及治療效果情況(治療總有效率)進行調查分析。結果?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低于觀察組,數據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過程中,選擇中醫手法復位手段,患者的治療效果甚好。
關鍵詞:中醫手法復位;并發癥;治療效果;肱骨髁上骨折
中圖分類號:R683.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2-0022-02
肱骨髁上骨折存在一些并發癥,其包括血管供血不足、神經損傷、肘內翻畸形以及肘外翻畸形等。發病人群主要集中在兒童,該病患者需要及時進行治療,否則會產生嚴重后遺癥,對患者生活產生巨大影響[1-2]。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將2017年3月~2019年8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6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作為本次主要的研究對象,對中醫手法復位用于治療肱骨髁上骨折的具體效果進行分析探討,詳細研究過程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3月~2019年8月在涪陵李志滄中醫骨傷醫院接受治療的6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另外,在征求了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同意之后,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所有患者隨機分配到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一共有34例患者,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12例;患者年齡范圍在2~28歲,平均年齡為(13.1±3.9)歲。觀察組一共有34例患者,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13例;患者年齡范圍在3~29歲,平均年齡為(14.2±3.1)歲。兩組患者的基礎信息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診斷符合中醫手法復位治療標準[3],且未合并其他系統性疾病;②已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有精神疾病患者。
1.3? 方法
選取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進行醫治。
1.3.1? 對照組
針對對照組患者,我院采取常規手術的方法為患者進行本次診治,即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復位后則選擇采用石膏來為患者進行固定。
1.3.2? 觀察組
針對觀察組患者,我院采取中醫手法復位的方式為其進行治療,具體實施步驟如下:①對患者先行X線片檢查,檢查結果出來后,為患者選擇合適的復位方式。②指導患者取仰臥位,之后對患者骨折部位采取局部麻醉方式。③生效后,一人(術者)手握患者患肢上臂,另一人(助手)幫助握住患者前臂,兩人持續牽引來糾正重疊移位。④初步矯正完之后,術者一只手為患者進行牽引,另一只手需輕緩地放在患肢肘前,然后將患者尺偏位移矯正。⑤術者使用兩拇指從患者的肘后向前推尺骨鷹嘴,然后在患者骨折近端采取兩手四指環抱向后,還需讓助手在牽引下屈曲肘關節。⑥復位成功后對患者行石膏固定。⑦1周后,對患者再次行X線檢查復位情況,同時還需要觀察石膏松緊,并對患者石膏進行適當的調整。⑧在拆除石膏后,輔助患者行肘關節訓練,適當增加運動,進行肘關節活動練習約30min/d。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患者的肩關節屈曲、肩關節外展、肩關節外旋以及肩關節內旋的活動指標值。另外,我院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以及無效這三個主要等級。顯效:治療后患者骨折愈合且功能全部恢復;有效:治療后患者骨折愈合較好,但功能并沒有全部恢復;無效:治療后患者骨折未愈合,且出現功能障礙。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進行數據分析時,所應用分析的軟件是SPSS22.0。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所有檢驗指標均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肩關節活動度情況
對照組患者經過一系列治療后患者的肩關節屈曲、肩關節外展、肩關節外旋以及肩關節內旋這些活動指標明顯優于常規治療的患者數據,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情況對比
對照組顯效患者共16例,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活動指標以及治療效果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數據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肱骨髁上骨折常見于兒科肘部骨折,可導致相應位置神經血管損傷等急性并發癥以及治療不及時或不規范所導致的遠期并發癥,所以需要對其進行恰當的評估及迅速的骨科處理。對于青少年兒童等人群的肱骨髁上骨折是否需要手術主要取決于骨折嚴重程度[4]。骨折復位后穩定性越差也越不容易維持。該類患者在確診后,需要采取正確的治療方式進行醫治,必要時,及時進行手術修復,防止患者出現后遺癥,從而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目前,臨床上常采用常規手術法和中醫手法復位的治療方式[5]。常規手術法固定時間較長且限制患者進行關節鍛煉,易導致患者出現關節功能障礙,且創傷較大,疼痛難忍,嚴重影響患者的手術依從性,從而導致患者治療后肩關節活動狀況并不理想,極大地降低治療效果。而中醫手法復位方式通過靈活地運用手法對患者進行肘部推拿,從而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減少了固定時間,加快了患者骨折愈合,幫助患者恢復了基本功能,并且減輕了患者痛苦,改善了患者的治療效果[6-7]。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選取不同的方法為選擇的兩組患者進行醫治,采用中醫手法復位治療的患者,顯效人數更多,顯著高于采取常規治療的患者,且治療后患者的肩關節屈曲、肩關節外展、肩關節外旋以及肩關節內旋這些活動指標也明顯優于常規治療的患者。總體來說,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采取中醫手法復位方式進行治療,其治療后的肩關節活動度情況改善明顯,可以考慮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鄭敦令.中醫手法復位治療肱骨髁上骨折臨床研究[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23):88-89.
[2]盧磊.中醫手法復位治療肱骨髁上骨折臨床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6,31(S1):36-37.
[3]張國輝.中醫手法復位治療肱骨髁上骨折臨床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02):191-193.
[4]沈陽.中醫手法復位治療肱骨髁上骨折臨床療效分析[J].醫藥前沿,2018,08(26):354-355.
[5]黃斗權,趙飛龍,姚星發.中醫手法復位治療肱骨髁上骨折臨床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7,08(16):37-38.
[6]王一鳴.中醫手法復位治療肱骨髁上骨折108例療效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8,28(27):311-311.
[7]何健濤,吳遠征,魏東.中醫手法復位治療肱骨髁上骨折臨床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02(13):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