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傳銀
摘? ?要: 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和社會對外語人才需求的變化,國家提高了對外語人才培養的重視,尤其是對外翻譯能力的培養。大學生作為學習中國文化的重要主體,如何培養漢譯英翻譯能力成為緊迫的任務。闡釋歷年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真題,結合個案與實例,探索大學生的翻譯能力: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雙語和雙文化能力和翻譯策略能力。
關鍵詞: CET-4? ?翻譯能力? ?文本分析? ?雙語和雙文化? ?翻譯策略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國家與社會對高校外語人才的培養質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對大學生應掌握的外語能力也不斷提出新的挑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吳鵬指出,大學生作為傳播中華文化、傳遞中國聲音的使者,不僅應熟知中西方文化,還應具備用英語恰當表達和輸出中華優秀文化的能力(吳鵬,2020)。二十一世紀大學生必須增強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吸收、包容他國文化基礎知識,具備雙語和雙文化的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文化“走出去”步伐加速,國家調整培養外語人才的方案,培養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堅持中國文化自信心。大學生作為學習中國文化的重要主體,必須謹記時代賦予的使命,學習和傳播中國文化,增強漢譯英對外翻譯的能力,為中國文化傳播作出貢獻;學習、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搭建溝通中外的文化橋梁。
1.大學英語四級考試
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簡稱CET-4),是由教育部主辦、教育部考試中心主持實施的大規模標準化考試。1987年9月開始第一次四級考試,1999年開始實施大學英語四級口語考試。CET-4筆試考試內容涵蓋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李宇明,2020)。大學英語四級筆試主要有寫作、聽力理解、閱讀理解和翻譯四種題型。其中對于翻譯題型的考核要求有:考生能將題材熟悉、語言難度較低的漢語段落譯成英語。段落的內容涉及中國的文化、歷史及社會發展。譯文基本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思,語句通順,句式和用詞較恰當。能運用基本的翻譯策略。能在半小時內將長度140個—160個漢字的段落譯成英語(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2016)。目前,大學英語四級已經成為大部分高校要求學生必須參加的一種考試。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是評判大學生英語基礎的一個重要標準。
2.翻譯能力界定
關于翻譯能力的界定,國內外已有很多闡釋和論述。國內對翻譯能力的研究稍晚于國外,主要集中于評介國外研究和理論探索,實證研究以考察譯者翻譯過程中的思維特點為主(楊志紅,2016)。國外翻譯能力研究始于雙語能力研究。翻譯能力已經從早期的理論闡述逐步過渡到實證研究,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譯文質量角度分析翻譯能力的研究較少。姜秋霞,權曉輝(2002)認為翻譯能力由語言能力、文化能力、審美能力和轉換能力構成。文軍(2004)認為,翻譯能力是一個譯者“能勝任翻譯工作”的主觀條件。馬會娟(2013)將翻譯能力定義為譯者能夠勝任翻譯任務所必需的潛在的知識和智能體系。苗菊(2006)認為,翻譯能力由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構成。
楊志紅(2016)認為翻譯能力研究涉及文本、譯者的認知心理和能力的評測等多個方面,是一個跨學科研究課題。陳定剛(2017)指出:翻譯能力由包括雙語能力在內的多種成分構成,從性質上來說屬于交際能力,不僅指譯者對語言規則、翻譯原則等陳述性知識的掌握,還指譯者根據語言交際的語境充分調動內在知識完成交際活動的能力。
在西方,對翻譯能力的研究最早是從雙語能力的角度進行的(馬會娟,2013)。Pym( 2003)認為,翻譯能力主要有三種模式:以語言能力的綜合為中心的翻譯能力模式,由多項能力成分組成的翻譯能力模式,最簡翻譯能力模式。Pym(2003)從德國學者的行為翻譯理論出發,認為翻譯能力是勝任翻譯任務的專家所具有的專家能力,譯者所做的是意義的構建(sense construction),而不是符號的轉換(sign transfer)。Nord (1991)提出職業譯者具備接受和分析文本的能力、研究能力、轉換能力、文本產出能力、翻譯質量評估能力、譯介雙語和雙文化的能力。吉爾(2008)認為譯者具備的能力有:對源語文本的充分理解,語言外的百科知識和專業知識,較強的譯語寫作能力,嫻熟掌握翻譯原則和步驟。
3.基于CET-4的大學生漢譯英翻譯能力探索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是檢測大學生英語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也是提高大學生翻譯能力的一條途徑。結合大學英語四級攻略——歷年真題及詳解(21版)(主編:裘正銓,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年8月)的真題試卷進行CET-4翻譯題型的具體個案與實例,分析大學生的翻譯能力: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雙語和雙文化能力和翻譯策略能力。
3.1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大學生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是指學生對于要翻譯的原文本和已翻譯后的譯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即對中文文本和英譯文本的雙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接下來結合原文文本和譯文文本的詞匯特征、句法特征和語篇銜接特征解析歷年CET-4的翻譯真題,探索大學生翻譯的能力。
2019年6月CET-4翻譯真題原文“剪紙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一種獨特形式,……剪紙很可能源于漢代……”,譯文“Paper cutting, ... is a unique form of Chinese folk arts. ... It probably originated from Han Dynasty...”。通過對比原文和譯文,發現中文“剪紙”在此處是第二次出現,可譯文沒有重復使用 “paper cutting”,而是用代詞 “it”指代“paper cutting”。由此可見,大學生在漢譯英練習時,盡量使用英文里的代詞代替漢語里重復出現的名詞,可避免英文中名詞的重復表達。同時,原文“剪紙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一種獨特形式,已有2000多年歷史”,譯文“Paper cutting,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is a unique form of Chinese folk arts”,通過對比,發現譯文中的這句話共使用了三個介詞 “with ... of, of ”。 因此,大學生在漢譯英練習時,需注意中文和英文文本的詞性特征,翻譯成英語時,譯文中盡量多使用代詞,少用漢語文本中重復出現的名詞;同樣,譯文中多使用介詞代替漢語文本中出現的動詞。
2019年6月CET-4翻譯真題原文“……是門窗裝飾的首選”,譯文“... is the first option of the door and window decoration”。通過比較,發現原文中句子的語序和譯文中句子語序是相反的,原文“門窗裝飾的”是前置定語,譯文中轉換成了符合譯文表達規范的后置定語。又如2017年12月CET-4翻譯真題原文“據記載,共有72位帝王曾來此游覽”,譯文“In recorded history, it was visited by 72 emperors in total”。對比發現,原文中的主動句式在譯文中變成了被動句式。因此,大學生在翻譯練習時,應注意中英句法的語序變化,盡量多用英語句法中的后置定語,避免漢語文本中的前置定語;多使用英語文本中的被動語態代替漢語文本中的主動語態。
2019年6月CET-4翻譯真題原文“他們熟練配合,模仿獅子的各種動作”,譯文“They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skillfully and imitate various movements of a lion”, 通過對比原文和譯文,發現譯文句子沒有使用任何標點符號,僅用了并列連詞 “and”連接原文的兩個分句。2017年12月CET-4翻譯真題原文“……因為上山的道路及其危險。然而,希望長壽的人卻經常上山,因為山上生長著許多藥草,特別是一些稀有的藥草”,譯文 “... as the roads in the mountain were extremely dangerous. Back then, however, those who wished to enjoy longevity ventured in Mount Hua quite a lot because it was believed that numerous herbs, rare ones in particular, grew in the mountain”。通過對比原文和譯文,發現譯者使用了動詞詞組“venture in Mount Hua”表示“上山”,動詞 “venture”和前句話“extremely dangerous”呼應,很好地體現了前后句之間的銜接,用詞非常精準。同時,譯文中的 “rare ones”中“ones”和前面提到的 “herbs” 意思一樣,這里使用代詞“ones”指代 “herbs” ,符合英語篇章中名詞重復表達的習慣。因此,大學生在做翻譯練習時,需注意中文和英文的語篇結構特征,使用英語中的連接詞和復合句代替漢語中經常出現的分句。
簡言之,在漢譯英的過程中,大學生首先要具備理解和分析原文文本和譯語文本的能力,意識到漢語詞匯、句法和語篇的特征,以區別于譯文文本的特征。一般來說,英語語言代詞、介詞和連接詞使用的頻率很高,后置定語和復合句使用得也多;漢語重視語義表達,喜歡重復使用名詞和小分句,介詞的使用頻率低,同時忽略連接詞的使用。受制于漢語的語言思維定式影響,一些大學生在漢譯英過程中經常出現不符合譯語表達規范的現象,譯文帶有明顯的原文結構。只有具備雙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之后,才能強化大學生的譯文表達能力,提高漢譯英的翻譯質量。
3.2雙語和雙文化能力
文化是很寬泛的概念,文化能力指譯者的文化知識結構,即對兩種語言民族所特有的慣常信仰、社會禮儀、道德法律、生活風俗、宗教觀點、藝術思想等各種知識的內化結構(姜秋霞,權曉輝,2002)。雙語能力(bilingual competence)指對英、漢兩種語言的語言知識、語言運用的熟練掌握。“雙語能力”是翻譯工作的基礎,這一點毫無疑問(文軍,2004)。馬會娟(2013):翻譯專業的學生在經過三年的專業學習后不能很快地提高翻譯能力“不是由于他們缺少翻譯方法和技巧上的訓練,而是由于他們雙語能力欠缺”。
大學生應具備的雙語能力是指熟練運用漢語和英語的表達能力。中國文化基礎知識掌握得再好,但譯語基礎知識薄弱,只有單語和單文化能力是不能提高翻譯能力的。在翻譯具體文本時,既要考慮到本國語言文化,又要兼顧他國文化,增強譯文的地道性和可讀性,易于讀者接受和提高譯語水平。CET-4翻譯題型內容包括中國的文化、歷史及社會發展。要求大學生具備一定的中國文化、歷史和社會知識。從2019年6月CET-4真題“剪紙、舞獅”和2017年12月CET-4真題“華山、泰山”真題題目來看,大部分大學生對中國文化、歷史和社會知識都具有一定的基礎。但讓大學生用英語譯出,或許有一定的難度。由此可見,掌握好譯語文化基礎知識是翻譯的難點;用地道的譯語表達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大學生需同時具備中國文化知識和譯語文化知識才能提高翻譯能力。從2019年6月CET-4的翻譯真題“中國剪紙”來看,中國剪紙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剪紙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剪紙最早可用于驅邪、祭祖,隨后剪紙藝術品和剪紙技藝被流傳下來。“剪紙”翻譯真題的原文:“剪紙作品通常是用紅紙做成的,因為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與幸福相聯。因此,在婚禮、春節等喜慶場合,紅顏色的剪紙是門窗裝飾的首選。”從原文可看出,“……用紅紙做成……”“紅色……與幸福相聯”“紅顏色的剪紙……”這些都揭示了中國的紅色文化情結。通過翻譯練習,可加深大學生對中國剪紙文化特征的了解;譯成英語,大學生需具有一定的譯語文化知識,僅了解“剪紙”的原文文化特征還不夠,還需知道其譯名“paper cutting”或“jiǎnzhǐ(剪紙)”才是大學生應具備的雙語和雙文化能力。一般來說,中國大學生對本國的語言和文化知識的掌握一定程度上要優于譯語文化和語言知識,所以,大學生翻譯實踐時,一定要注意原文文化知識在譯語中的具體表達。漢譯英的難點在于譯語的表達;漢譯英翻譯能力的提高在于對雙語文化的熟練掌握。
3.3翻譯策略能力
翻譯策略是一個范疇寬泛的詞語,學界對此的闡釋很多,探討比較多的翻譯策略主要有直譯和意譯、歸化和異化和音譯法等。下面主要結合大學英語四級真題實例探討翻譯策略的增譯、直譯、意譯和音譯。
2017年12月CET-4的翻譯真題原文“泰山不僅雄偉壯觀,而且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譯文“It is a spectacular mountai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從譯文來看,這里采用了增詞法的翻譯策略,譯文的 “significance” 在原文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又如2017年12月CET-4的翻譯真題原文“然而,希望長壽的人卻經常上山,因為山上生長著許多藥草,特別是一些稀有的藥草”,譯文“Back then, however, those who wished to enjoy longevity ventured in Mount Hua quite a lot because it was believed that numerous herbs, rare ones in particular, grew in the mountain”。通過對比原文和譯文,發現譯者增加了 “back then” 和“it was believed that”,使譯文更符合譯文的表達習慣和譯文語言的邏輯性。
另外,2017年12月CET-4的翻譯真題原文“山上因此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文物古跡”,譯文“That explains why Mount Tai features a lot of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 sites”。 從譯文來看,此處沒有使用直譯的翻譯策略,而是采用了意譯的翻譯方法。這句話另外兩種可能的譯文“Therefore, there left a lot of cultural relics”和“Therefore, a great many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 sites were left there”。對比三個版本的譯文,發現原文的“留下了”有三種譯文“features”“left”“were left”。由此發現,第一種譯文“features”采用了意譯的翻譯策略,比較符合譯文的表達習慣;另外兩種采取的都是直譯的翻譯策略,包括主動和被動語態的翻譯,雖然譯出了字面意思,符合漢語的邏輯順序 ,但是與 “features”相比,還是欠缺一點譯文的地道性和審美感。這和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和翻譯能力相關,水平稍高和翻譯能力強的學生,可能會采取靈活的翻譯策略,英語水平一般和翻譯能力薄弱的學生,可能會采取直譯的字字對應翻譯策略。這里并不是說哪一種翻譯策略更優,哪一種更差,只是大學生在翻譯時,在傳達原文意思的基礎上,稍微提煉語言,以譯文的語言標準,從譯文讀者的角度出發,也許譯文質量會更高。2019年6月CET-4的翻譯真題“剪紙”譯名為 “paper cutting”,有的大學生在翻譯“剪紙”時會使用漢語拼音“Jianzhi”代替“paper cutting”。通過搜索Wikepedia頁面,出現“paper cutting”和“jiǎnzhǐ(剪紙)”兩個譯名共存,說明 “jiǎnzhǐ(剪紙)”這個譯名也是合理的,被讀者接受的。除了“剪紙”譯名“jiǎnzhǐ(剪紙)”外,一方面,很多中國文化特色詞、關鍵詞都采取了音譯策略,表明中國文化特色和音譯方法已得到普遍接受。
4.結語
通過闡釋與解析大學英語四級翻譯真題實例,我們發現大學生在進行翻譯實踐時,一方面,需分析原文文本、譯語結構,熟悉翻譯流程,了解翻譯策略,提高翻譯質量,另一方面,可加大對翻譯實踐的練習,促使大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知識和理解中國文化,樹立中國文化自信,加快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的步伐。另外,大學生還需同步學習西方語言文化知識,吸收、對比西方國家文化,使大學生具有雙語和雙文化能力。只有不斷地實踐練習、持之以恒地堅持和內化所學的知識,才能提高翻譯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定剛.當代中國翻譯教學與翻譯能力培養研究[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17:127.
[2]楊志紅.翻譯能力研究中國學生漢譯英能力實證分析[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6:18-19.
[3]馬會娟.漢譯英翻譯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42,40,72,73.
[4]苗菊.翻譯教學與翻譯能力發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52.
[5]Pym,Anthony. Redefin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an Electronic Age[J].? Meta,2003,48(4):481-497.
[6]Nord, Christiane.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 Amsterdam:Rodopi, 1991:235.
[7]達尼爾·吉爾.筆譯訓練指南[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8:12.
[8]姜秋霞,權曉輝.翻譯能力與翻譯行為關系的理論假設[J].中國翻譯,2002,23(6):1-5.
[9]文軍.論翻譯能力及其培養[J].上海科技翻譯,2004(3):1-5.
[10]李宇明,朱海平.論中國語言測試學的發展[J].語言文字應用,2020(3):59-68.
[11]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大綱(2016年修訂版)[S].2016.
[12]吳鵬.大學英語思政導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19.
基金項目:安徽外國語學院校級質量工程重點項目(Awjyxm2019036);安徽外國語學院省級質量工程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2020kcszyjxm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