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繼榮
摘 要: 當今日益繁盛的新媒體環境一方面給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創造了機遇,另一方面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了挑戰。高校應該堅持正確的理論指導,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提升新媒體應用水平、創新新媒體話語方式、關注大學生學習生活,謹防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傳播,力求在新形勢下掌握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
關鍵詞: 新媒體環境 意識形態話語權 實現路徑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但也強調“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當前,隨著數字化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以移動網絡、軟件平臺和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呈現出傳播主體多元化、發布方式多樣化、發布信息碎片化等特點,已成為東西方不同社會意識形態爭奪話語權的新陣地。當代大學生思想單純、思維活躍、思路開闊,但是在日益復雜的新媒體環境下,極易成為錯誤思想意識形態侵蝕的目標,弱化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給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帶來嚴峻的挑戰。如何在信息化時代增強新媒體環境下的意識形態話語權、鞏固我們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主體地位,培養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趨同感和向心力,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面臨的困境
與傳統媒體環境相比,基于網絡技術發展的移動網絡、軟件平臺和智能手機等新媒體已成為各種思想文化碰撞、各種不同社會制度所代表的意識形態搶奪話語權的新平臺。在當今日益繁盛的新媒體環境下,每個人都可以在微博、網站、微信朋友圈和公眾號、論壇、視頻平臺上行使自己的話語權力,發表各種狀態或者言論。一方面給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創造了機遇,另一方面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了挑戰。
(一)新媒體環境的開放性削弱了高校意識形態話語內容的吸引能力。據權威部門數據統計,我國已有8億多網民,互聯網普及率接近60%。伴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新媒體已經不再受載體和空間時間的約束,話語表達也不再受時空的限制,大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表言論,也可以互通信息有無,存儲和共享信息,這些都是傳統媒體不太容易實現的。
新媒體環境具有開放性,對于喜歡主動接觸新鮮事物、嘗試探索未知世界的當代大學生們而言,只要有能夠上網的手機和暢通的網絡,就可以借助新媒體載體瀏覽國內外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各方面的熱點信息。在獲取紛繁復雜信息的同時,他們會根據個人興趣愛好有側重地關注與自身學習、生活、休閑相關的內容,一些過于政治化、理論性較強的信息往往無法吸引他們的眼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開放共享的新媒體環境需要依托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和全球一體化的社交平臺,全世界范圍內的不同的學術思潮、價值理念、思潮文化等時刻產生碰撞。因為思想重視程度不足、信息平臺設備不夠具備、新媒體技術不夠先進等因素制約,在學習傳達政府意識形態工作要求和指令時,話語內容生硬晦澀難懂,脫離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效果通常會大打折扣。
(二)新媒體環境的即時性削減了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方式的調節能力。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人們之間的交際活動更加強調“即時性”,既要求即時發布消息,又要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實時更新動態變化。在現實生活和傳統媒體環境中,信息傳播一般通過人們口口相傳,或者依賴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廣而告之,從發布信息到人人皆知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在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們打開電腦、點開手機應用就能夠知曉天下大事,持續跟蹤關注熱點事件的實時動態只需要刷新即可。若在校園內發生重大事件,掌控意識形態話語主動權的宣傳部門發聲往往跟不上網絡的更新速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意識形態話語方式的調控能力。
在傳統媒體環境中,高校與學生間的信息交流傳播是單向的、不可逆的。高校意識形態話語主體的傳統工作方式是先管理和過濾信息,哪些內容可以說、由誰去說、在什么范圍內說都要事先反復斟酌,可謂完全掌握了高校信息傳播的絕對主動權和生殺大權。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與大學生們之間根本無任何互動交流。相反,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是平等的、是雙向的、是自由的。社交平臺的用戶一般情況下既是傳播信息的對象,又是信息傳播的主體,客觀上提高了高校話語方式調控的困難程度。
(三)新媒體環境的虛擬性減小了高校意識形態話語主體的影響力度。在現實生活或者報紙、雜志、廣播等傳統媒體環境中,教師或者教育管理者,站在三尺講臺上,通過與學生面對面的互動交流對話傳道授業解惑,逐步樹立個人威信,在意識形態教育工作中確立主體地位。學生們受傳統觀念影響可能處于仰望教師的狀態,話語權無形中被剝奪。
與現實世界和傳統媒體環境相比,新媒體環境的虛擬性隱藏了話語者們的真實身份,也不需要顧及人與人之間的地位差異,因此創造了平等自由的對話氛圍。在這種氛圍下,老師和學生之間地位平等,沒有哪一方是擁有絕對支配權力的話語主體。誰能夠搶占先機傳播信息、制造話題、發出聲音,誰就是真正的話語主體。學生們借助新媒體可以自由地在微博、朋友圈發表言論,也可以創建微信公眾號發布狀態,讓大家閱讀、關注和轉載。由此可見,在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們的話語主體地位日益凸顯,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老師們的教育宣傳。同時,新媒體環境的虛擬性體現在傳播關系、傳播空間、傳播信息自身等方面,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的主導作用和意識形態話語的主體地位自然而然受到影響。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實現的路徑
面對新媒體環境下的挑戰和困境,高校應該堅持正確的理論指導,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提升新媒體應用水平、創新新媒體話語方式、關注大學生學習生活,力求在新形勢下掌握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為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增磚添瓦。
(一)提高警惕,認清本質。當代一些青年大學生的意識形態處于復雜混亂的狀態,需要引起高校管理者的深刻反省和高度重視。在對當代青年大學生們開展意識形態教育時,必須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堅定陣地和使命意識,培養他們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西方意識形態作斗爭的能力,幫助他們早日成長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貢獻力量。
(二)高度重視新媒體平臺建設,穩固傳播載體。當前,大學生是新媒體的主要受眾,更習慣借助電腦、網絡、手機進行溝通交流,各個高校應該重視新媒體平臺建設,整合新媒體平臺資源,搭建意識形態話語網絡體系,拓寬意識形態話語傳播渠道。一方面,要圍繞國家和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具體要求,協同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和學生所在二級學院,結合專業學科特點、班級年級等實際情況,建設貼近學生實際的官網、官微、黨團支部公眾號等個性化新媒體平臺,這樣既可以更吸引學生的關注,從內心獲得學生的認可,又可以達到獲得意識形態話語權、增強話語傳播實效性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把搭建意識形態話語網絡體系作為應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面臨困境和挑戰的要點之一,從思想上認識到學生使用新媒體的體驗好壞直接決定了他們是否愿意主動接受網絡教育,要加大新媒體建設經費投入,完善高校的新媒體技術系統,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梳理、整合、歸類、融合校園非主流和主流媒體資源,規范意識形態話語傳播的內容、形式,優化實現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傳播環境,真正做到意識形態在線教育、網絡教育。
(三)極力提升新媒體應用水平,拓展授課技能。高校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對意識形態教育至關重要。在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環境下,以網絡“新課堂”為載體多渠道地傳播意識形態話語,已經成為實現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重要手段。教師們作為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開展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體,如果只是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豐富,但是對新媒體的傳播缺乏足夠的了解,無法熟練運用新媒體科技設備,不能準確把握信息傳播的客觀規律和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學生們在課堂上漸漸成為“低頭族”就成為常態。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積極參加新媒體應用能力培訓,不斷提高媒體素養,掌握當今社會新媒體信息傳播的規律,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嘗試使用新媒體,提高新媒體應用水平,將意識形態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中存在和傳播的不良思想和觀點,教育和引導他們接受和吸收正面的教育觀點。學校要從體制機制著手,通過政策和制度杠桿引導和鼓勵教師突破傳統教學理念束縛,自覺接受并使用新媒體傳播手段,使課堂教學在新媒體平臺上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促進高校師資隊伍牢固掌握新媒體環境下的意識形態話語權。
(四)不斷創新新媒體話語方式,增強工作實效。所謂權力往往是借助話語最終實現的。話語方式不同,則產生的效果不同。言語得當事半功倍,言語不當事倍功半,甚至會讓人不知所云、敬而遠之。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樣,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創新必須緊抓時代背景特點、緊扣學生發展需求、立足高校文化傳播特征。一要適量運用學生容易接受的網絡流行語,與時俱進地改變話語方式。時代不同,思想不同,語言表達方式也會存在很大差異。大學生出生成長在互聯網時代,思想上喜歡追求獨立自主、標新立異,言行上習慣網絡化和生動化的話語表達。高校思政工作者在開展意識形態教育時,應該與時俱進,有針對性地選擇能夠拉近師生關系的網絡語言,增強思想政治工作實效。二要注意溝通的態度和方法,切忌盛氣凌人的態度和生硬冰冷的說教。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應發掘相關專業或者擅長新媒體運營的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運用“兩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和客戶端,建立網絡意識形態陣地,同時要擺正心態和位置,以亦師亦友的態度與學生進行網絡溝通交流。三要堅持使用科學嚴謹的專業學術話語。言之有理才能做到以理服人。在開展意識形態工作過程中,高校應該充分考慮到當代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已經初具雛形,而且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對他們而言,生動的言語和表達并不能讓他們信服,關鍵是要有科學的內容、嚴謹的邏輯和理據皆有的表達。
(五)密切關注大學生學習生活,充實話語內容。從本質上講,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時代帶來的產物。隨著馬克思中國化的逐步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立足中國實際,不斷深入人心。高校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但要密切關注馬克思中國化產生的最新理論研究成果,引導學生堅持和遵循主流意識形態,還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心理等狀態,多組織學生喜聞樂見、貼近學生生活、正能量的校園文化活動,多舉辦能夠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和文明素養的人文社科講座報告會,在活動和報告中開展意識形態教育,寓教于樂。同時,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要抓住社會現實、結合時代條件和世情校情,搭建意見交互共享平臺,及時解決和回復學生關心的熱點和提出的問題,牢牢抓住話語主導權,堅決不給有毒有害文化和錯誤意識形態一絲可乘之機。只有這樣,了解大學生的現狀、貼近大學生的生活,才能真正獲得學生的關注和點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舉旗幟 聚民心 育新人 興文化 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人民日報,2018-08-23(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東南大學黨建研究項目“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創新研究”(項目編號:DJ20191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