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 方丹
摘 要: 邊疆民族地區學生受地理條件、歷史發展、文化習慣等影響,國家認同的整體建構面臨一定的負面影響,需要從影響民眾公眾意識的思想文化途徑著手,通過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加強國家認同。邊疆民族地區學生通過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激發中華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為邊疆和整個中華民族連在一起提供文化紐帶,有利于強化各族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共同進步,實現邊疆地區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關鍵詞: 民族地區學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重要作用
一、中華文化認同是加強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
在全球化進程中,社會的物質生產和經濟交流越來越受到社會思想文化的影響。思想文化建設能夠增強社會群體互動效果,使個體在一致的目標下采取共同行動。若缺乏價值體系,則無法具有可再生特征的社會集體。對一個國家而言,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是與之相伴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對國民凝聚力的構建是非常重要的。
正確科學的民族認同能夠全面提高民族向心力,如果民族認同出現盲目、非理性的傾向就會對國家認同造成沖擊。國家認同是指公民對國家歷史發展、意識形態、社會文化、道德思想及國家主權的認同,表現為對國家的榮譽感,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并展現出愛國情懷。民族認同存在一定的先天成分,國家認同需要有效的建構才能加強。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決定了國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與國家主權統一存在直接關聯。若國家認同出現弱化,則容易造成邊疆少數民族在關乎祖國統一的一些關鍵問題上出現信念動搖。由此可見,加強國家認同有助于遏制民族分裂主義,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全球范圍內的文化空間受到壓縮,在互聯網平臺中不同意識形態、文化理念獲得快速傳播,不僅造成各類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出現沖突,還對國家認同形成挑戰。長期以來,國家認同以文化認同、文化向心力為基礎,在具有一致性的文化模式下,實現理想、價值取向、道德規范、社會風俗認同。在新時代背景下,民族文化可以視作強化人格、樹立理想的主要精神動力,與其他認同相比可以發現,文化認同能夠展現出更長期、更強大的凝聚力。只有在文化認同的前提下,才會有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增強凝聚力,產生血濃于水的親情與親和力,互相合作、共同奮斗,實現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1)(62-67)。不同民族能夠形成豐富、深厚的共同文化,展現出的整合力更強大,這也是國家競爭力增強的精神支柱。文化認同可以作為社會發展的催化劑,是所有社會成員共同努力的基礎所在。要加強國家認同,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大發展,長遠和根本的是文化認同(2)(67-68)。只有文化認同問題解決了,中國各族人民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才能鞏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演進而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可以充分展現出中國精神內涵,是傳統思想觀念、社會道德品質的外化表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樣反映在民族精神中,是長期文化建設成果的集中提煉,也是社會環境下提倡的主流觀念。邊疆民族地區學生受區位條件、歷史發展、文化習慣等影響,對國家認同的整體建構面臨一定負面影響,需采取積極有效的途徑強化愛國主義思想,需要從整體角度出發,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加強國家認同。
邊疆民族地區學生作為邊疆社會未來的建設者,從長效發展視角而言,邊疆民族地區學生的意識形態、思想觀念與未來邊疆發展存在直接關聯,因此邊疆民族地區學生的國家認同程度與國家穩定、主權統一具有密切關聯。若邊疆民族地區學生未能形成正確科學的國家認同觀,將會對邊疆地區后續穩定和諧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二、邊疆民族地區學生中華文化認同面臨的挑戰
(一)全球化的沖擊
隨著時間推移和全球經濟文化交流加深,西方國家紛紛采取商業戰略等方式傳播西方文化,和跨國投資、品牌宣傳、連鎖加盟等方式,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造成一定影響,導致出現一些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負面價值觀,與主流意識形態明顯不符。邊疆民族地區學生思想活躍度較高,對外在世界存在較高好奇心,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若不全面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就會影響國家認同的構建。因此,需要系統性、全面地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引導民眾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避免邊疆民族地區學生出現文化認同淡化的現象(3)(121-125)。
(二)宗教意識的影響
在邊疆地區,不少民眾存在宗教信仰,特別是在民族聚集地,社會宗教思想較濃厚,且成為民族心理的主要內容。少數邊疆民族群眾存在宗教認同程度較高、國家認同程度較低的情況(4)(53-60)。邊疆民族學生長期生活于宗教氛圍中,受周邊民眾影響較大,因此往往存在一定的宗教意識。尤其是在多民族文化環境下,邊疆民族學生的民族意識得到強化。邊疆民族學生年齡較小、社會閱歷較少,對事物本質缺乏足夠的判斷能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家認同的加強。
(三)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影響學生的國家意識
盡管在改革開發之后,民族聚居區域經濟建設發展快速,但由于產業基礎較差、經濟建設環境不佳等原因造成物質層面條件與經濟發達區域存在一定差異,容易造成民族聚居地民眾產生心理不平衡的思想。近年來我國在民族地區及西部地區實施科教興國等戰略,并主動將民族文化教育建設工作與“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相結合,但不少民族聚居地長期以來的基礎教育氛圍不濃、教育水平不高,造成部分民族學生難以獲得良好的教育,在進入高等學校之后由于漢語交流能力不強、文化習慣差異,導致與其他學生之間往往難以良好地溝通,也較難全面融入校園主流文化,不僅會造成民族學生存在疏離感,還會對其國家認同程度提高帶來消極影響。
(四)民族學生自身的特殊性影響國家認同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少地區少數民族人數眾多,具有典型的聚居特征,這一現象持續至今。從整體角度而言,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文化建設、社會習俗等方面與漢民族具有一定差異,且通常對自身民族文化存在較強認同感,能夠積極主動地傳承和推廣民族文化。民族學生一般存有較明顯的民族意識,且整體認知、理性思考、社會閱歷等并未成熟,抵御不良意識形態的能力不強,對國家認同存在一定影響。
三、加強邊疆民族地區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反映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認同的最大公約數,蘊含的優秀思想可以由內而外、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摧毀狹隘的民族意識。各民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同認同是目標和歸屬,是各民族信任、尊重、凝聚的根基和保障。
教育是實現傳統文化維護和弘揚的主要工具,有助于邊疆民族地區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全面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5)(102-103)。且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能夠主動閱讀古代思想典籍、掌握傳統文化精華,幫助邊疆民族地區學生樹立科學價值觀,提高國家認同程度,對于邊疆的社會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一)有利于民族學生形成維護祖國統一的心理基礎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邊疆各民族形成維護祖國統一的心理基礎,為邊疆的穩定與和諧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邊疆民族地區學生通過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激發中華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能夠為邊疆和整個中華民族連在一起提供文化紐帶,使各族學生在不斷學習、積極進取的過程中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化五個認同意識,促進邊疆地區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二)有利于增強各族學生的凝聚力
邊疆學生來自各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在這種情況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無疑是增強各民族學生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以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內容,使不同民族學生能夠團結互助,增強中華傳統文化歸屬感。從本質而言,中華民族凝聚力需要所有民族成員提高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程度,表明需要通過教育的途徑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影響力,最終使中華文化為民族團結和建設帶來積極作用。
(三)有利于抵制分裂勢力對邊疆學生的影響
在校園教學過程中,需要制訂完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計劃,以提高各族學生文化認同程度,使邊疆民族地區學生可以增強對祖國、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感,并結合時代發展需要,積極承擔歷史責任。通過學習,學生可以更好地認知所處的社會環境,主動參與民族團結活動,自覺抵御民族分裂主義思想。學校在開展文化認同教育的過程中,需增強學生洞察問題、思考問題、應對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導向,主動與民族分裂思想、宗教極端思想劃清界限。
(四)有利于邊疆民族地區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觀
目前少量邊疆民族地區學生對于邊疆歷史的了解和認知較模糊,少部分學生將中國人與漢族人的概念相等同,缺乏中華民族意識,對民族團結、中華民族復興缺乏投入熱情,存有明顯的本民族意識;少部分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內容缺少學習,對本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內容存在一定的偏執心理,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內容。造成這些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缺失,因此對邊疆民族地區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總體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夠促進邊疆各族群眾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有重要意義,可作為邊疆民族地區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只有對青少年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發揚和培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培養出一批具有堅定信念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才能具備強勁的發展動力,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
參考文獻:
[1]孫秀玲,馬麗.以文化認同促進民族團結的對策思考[J].新疆社會科學(漢文版),2016(5).
[2]黃燕,魏銘靜.促進新疆民族文化融合增強國家認同對策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4(5).
[3]肖耀科,陳路芳.文化認同選擇權——對少數民族文化認同問題的思考[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3(1).
[4]暨愛民.“整合”與“引導”:國家認同的秩序邏輯[J].教學與研究,2018(9).
[5]王小會.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青年時代,2018(22).
基金項目:2017年度兵團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國民教育全過程研究》(項目編號:17YB21);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專項任務項目《新時期新疆高校意識形態安全與大學生政治參與相關性研究》(項目編號:16JD710057);國家社科基金《美國無神論思想演變及發展趨勢研》(項目編號:20BZJ001)。